刍议新时代青年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径与创新
高亚楠
西京学院 陕西西安 717600
一、引言
在意识形态领域存在多元化冲击、网络信息呈现爆炸式传播以及社会结构面临深度转型等多重挑战的情况下,创新开展新时代青年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已然成为高等教育机构、社会各界乃至国家战略层面需要着重解决的关键议题。
二、新时代青年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意义
(一)服务国家战略全局
青年群体身为国家与民族发展的核心战略资源,于意识形态建设领域有着不可替代的关键作用,借助系统化的思想政治教育实践,可在青年一代的思想意识里培育理想信念的根基,有力强化其对“四个自信”的坚定信念,切实提高“四个意识”的政治觉悟,稳固确立“两个维护”的行动自觉。
(二)回应青年精神成长需要
当代青年群体呈现出十分鲜明的自主性特点,他们的平等意识明显提高,还拥有独立的价值判断能力,思想政治教育身为高等教育体系里的关键部分,承担着政治引领的基础职能,还发挥着精神指引、人格培育以及心理调适等多个维度的教育功能,研究显示,科学化、系统化的思想政治教育体系可有效地引导青年群体,当他们出现价值认知偏差时重新确立正确方向,在面对思想困惑时强化理想信念,并且依靠实践环节促使其品格修养得到全面提升。
三、新时代青年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挑战
(一)青年思想多元复杂,价值引导难度加大
当代青年群体处于全球化信息环境里,呈现出价值观多元化的明显特征,其思想意识结构有双重性特点:一方面呈现出深厚的家国情怀以及强烈的历史担当意识,另一方面在一定程度上存在价值认同危机,具体体现为理想信念弱化、道德判断标准模糊等倾向,这种矛盾性特别反映在部分青年对主流价值观的疏离倾向以及个人主义思潮的蔓延状况中。
(二)传统教育手段滞后,缺乏吸引力和感染力
随着数字化时代不断向前发展,传统以课堂讲授作为主导方式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正遭遇严峻挑战,其教学形式较为单一,语言表达刻板,师生互动机制也较为薄弱,难以有效激发当代青年的学习积极性,使得教育效果仅停留在较为浅层次的认知层面,特别要指出的是,对于成长在数字原生环境的“Z 世代”群体而言,单向灌输式的传统教育方法正逐渐暴露出说服力不足的问题。
(三)新媒体环境挑战主流话语权
当下像抖音、B 站以及微博等这样的主流新媒体平台,已然发展成当代青年群体获取信息的关键媒介,这些平台所有的短视频传播形式、弹幕互动机制以及娱乐化表达范式,对青年一代的认知结构和话语体系造成了深刻影响,部分网络空间的话语生态正受到“饭圈文化”与“网络虚无主义”等亚文化现象的影响,这种影响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青年群体对权威信息源的接受程度与信任程度。
四、新时代青年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路径探索
(一)创新理念,增强思想引领的战略性
在当下社会处于转型的背景情形之中,强化针对青年群体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理应将深入推进理想信念培育作为最为关键的任务要点,集中力量去构建一套可达成广泛共识的价值观念体系。
1. 强化主流意识形态的主导地位
于青年思想政治教育实践里,需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当作理论指导的关键要义,深入分析其包含的时代内涵以及实践价值,帮助青年群体在思想方面深刻明白自身定位、奋斗目标以及力量源泉等根本问题。
2. 构建多元融合的信仰体系
本研究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遗产、革命文化资源以及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要素加以整合,构建出契合青年认知发展规律的信仰教育体系,以此提升青年群体的文化认同感以及历史使命感。
(二)优化内容,提升教育供给的精准性
1. 主题内容聚焦“青年关切”
本研究提出把当下社会所关注的就业压力、婚恋观念变化、社会公平正义、生态环境保护以及人工智能发展等现实问题,有机融入思想政治教育体系之中,借助紧密联系青年群体的生活实际情况,切实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现实针对性以及时代适应性。
2. 构建全学科育人模式
要达成知识传授跟价值引领的协同效果,需着重推动“课程思政”和“思政课程”有机融合,引导专业课教师于专业教学里系统挖掘其中蕴含的思政教育要素,构建出两者相互支持、同频共振的育人格局。
(三)融合技术,提升传播方式的有效性
1. 打造新媒体思政矩阵
高等教育机构迫切需要打造一个以抖音、B 站以及微信公众号为核心的新媒体传播矩阵,借助创新性地开发契合当代青年认知特性的思政教育内容产品,像情景短剧、动画教学资源以及虚拟现实课堂等多样形式,以此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传播效果与影响力。
2. 利用AI 和大数据进行个性化引导
借助教育大数据展开挖掘与分析工作,本研究着重关注青年群体的兴趣偏好特点、行为轨迹模式以及情感动态演变规律,在此基础上构建个性化思想教育内容精准推送机制,以此达成基于个体差异的“千人千面”定向传播策略。
(四)注重实践,提升教育实效与感染力
1. 构建多元实践育人平台
组织青年群体积极投身社区治理实践、社会调查研究以及志愿服务等多种不同类型活动,可切实提高他们的社会参与意识以及国家认同感,把思想政治教育课程拓展到社会实践范围的这种创新方式,推动了理论教学和实践探索实现有机结合。
2. 制度化典型引路机制
开展“青年五四奖章”以及“最美大学生”等典型人物评选活动,构建有可感知特性与可模仿特性的青年榜样体系,以此充分发挥先进典型所有的示范效应以及引领功能。
五、典型案例剖析:思政教育的成功实践
(一)“红色文化+ 新媒体”:华中科技大学《讲述中国故事》项目
华中科技大学借助哔哩哔哩平台创新性地打造了《讲述中国故事》系列短视频作品,此系列运用动画展示、解说旁白以及互动问答等多种传播形式,对革命历史题材、英模人物事迹以及重大科技突破等主题内容展开现代化演绎。
(二)“沉浸式思政教育”:上海交通大学“嘉园课堂”
上海交通大学积极发挥校史馆、党史馆以及校园红色文化资源所有的教育功能,创新性地构建起一种基于情境体验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借助角色代入、实地参与以及虚拟现实技术等多种教学手段,让学生得以深切体悟红色革命精神以及学校历史传承,切实提高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共情效果与实践认同度。
(三)“社会大课堂”:中山大学“百村千人行”社会调研
中山大学依据乡村振兴战略框架,组织青年学生前往广东农村地区以及革命老区展开实地调研活动,调研采用村庄发展历程记录与村民口述史访谈相结合的研究方式,把思想政治教育融入乡村发展实践领域,有效提高了青年群体对中国国情的认知水平,培养了他们的社会责任意识。
结语:若想达成青年群体对于主流意识形态在认知、情感以及行为等层面的深度认同,关键之处在于促使思想政治教育实现从“价值灌输”至“趣味引导”的范式转变,这种教育模式的创新可培育出拥有理想信念、远大抱负以及务实精神的社会主义建设者,还可借助代际传承机制,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不断注入青年群体的智慧与力量。
参考文献
[1] 中共中央办公厅 .《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2020.
[2] 习近平.《论中国青年工作》. 中央文献出版社,2017.
[3] 王炳林.《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研究》. 高等教育出版社,2022.
作者简介:高亚楠,男,汉族(2003.3——),延安市吴起县人,土木工程学院,土木工程专业本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