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德阳市罗江区三国文化沉浸式体验街区项目:可行性与实践价值深度剖析

作者

邓钧瀚

西南财经大学天府学院 四川 成都 610000

(基金项目:2024年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项目编号:202414037008X)

摘要:本文围绕德阳市罗江区三国文化沉浸式体验街区项目展开全面探究,系统分析其实施的可行性因素及多元实践价值。在可行性方面,罗江区深厚的三国文化资源为项目筑牢根基,国家与地方利好政策营造有利环境,市场对沉浸式文化旅游的强劲需求提供动力,先进技术应用与专业人才保障助力推进。实践价值体现于,项目有效传承与弘扬三国文化,通过沉浸式体验与文创产品拓展文化传播途径;有力带动地方经济增长,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显著促进社会就业与社区和谐发展;为旅游行业创新树立典范,在文化资源整合、体验设计、商业模式及营销推广等方面提供宝贵经验。综合来看,该项目在文旅产业发展进程中占据重要地位,具有广阔前景与深远意义。

关键词:德阳市罗江区;三国文化;沉浸式体验街区;可行性;实践价值

一、引言

在文化旅游产业蓬勃发展的当代语境下,消费者对文化旅游体验的需求呈现出深度化、个性化与多元化的显著趋势。德阳市罗江区三国文化沉浸式体验街区项目顺势而生,凭借当地深厚的三国文化底蕴,融合前沿科技与创新运营理念,在文旅融合的前沿领域崭露头角[1]。深入探究该项目的实施可行性与实践价值,对于推动地方文化传承创新、促进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以及丰富文旅产业实践经验,具有极为关键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二、项目实施的可行性因素

(一)文化资源基础

罗江区所承载的三国文化源远流长、内涵丰富,构成了项目坚实的文化基石。诸如白马关,其历史遗迹见证了往昔军事要冲的战略地位;庞统祠[2],承载着三国贤才的传奇故事与历史记忆;万佛寺,蕴含着深厚的宗教文化底蕴且与三国文化相互交融。这些文化遗迹不仅是三国时期历史脉络与人物事迹的物质载体,更在历史、文化与艺术等多维度具备极高价值,为旅游开发提供了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其丰富的文化元素涵盖军事、政治、宗教、民俗等诸多领域,能够精准吸引不同层次、背景与兴趣偏好的游客群体,为构建沉浸式体验街区提供了深厚且多元的文化素材,有力确保了项目在文化内容的深度挖掘与广度拓展方面拥有强大的资源支撑。

(二)政策环境支持

从国家战略层面看,文旅产业已被纳入重要发展规划,“十四五” 规划明确倡导文旅产业创新升级,积极鼓励培育沉浸式旅游等新型业态,为文旅项目营造了极为有利的宏观政策环境。地方政府层面,罗江区积极响应国家政策导向,高度重视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持续加大资金投入与专业人才配备,制定科学严谨的保护规划与措施,确保三国文化遗产的原真性与完整性得以有效传承。在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全力完善交通网络、提升公共服务设施水平、优化旅游标识系统,为游客打造便捷舒适的游览环境。同时,通过实施税收优惠、财政补贴、土地政策倾斜等一系列产业扶持政策,吸引社会资本深度参与项目建设与运营,激发市场主体活力。各级政府全方位、多层次的政策支撑与资源保障,共同为项目的落地生根与稳健发展构筑了坚实的政策壁垒与外部助力体系。

(三)市场需求驱动

伴随旅游市场的不断演进与成熟,游客消费观念发生深刻变革,品质化、个性化、文化内涵丰富化已成为旅游消费的核心诉求。沉浸式体验旅游作为文旅产业创新发展的前沿方向,精准契合了这一市场演变趋势,能够深度满足游客对于文化深度体验与个性化旅游产品的迫切需求。从宏观市场数据来看,国内文化旅游消费市场规模持续稳健扩张,呈现出蓬勃向上的发展态势。罗江区所处的区域旅游市场环境亦充满机遇,周边城市庞大的人口基数、较高的经济发展水平与日益增长的文化消费需求,为项目孕育了广阔无垠的潜在客源市场。加之三国文化在东亚文化圈乃至全球范围内的广泛影响力与深厚认知基础,使得项目能够精准定位目标客户群体,涵盖历史文化研究学者、三国文化发烧友、追求新奇体验的年轻游客以及热衷亲子文化教育的家庭等多元受众。丰富且稳定的客源基础,为项目的市场运营提供了充足的发展空间与强劲的市场需求驱动力,有力确保项目在市场需求维度具备坚实的可行性与可持续发展潜力。

(四)技术与人才保障

在技术创新应用层面,当前信息技术与数字技术的迅猛发展为文旅产业变革注入强大动力。虚拟现实(VR)、增强现实(AR)技术的日益成熟,使项目能够突破时空限制,逼真重现三国历史宏大场景,让游客身临其境地感受古战场的硝烟弥漫、宫廷朝堂的权谋智斗;智能导览系统借助大数据、人工智能算法,可根据游客兴趣偏好与游览轨迹[3],精准推送个性化文化信息与导航服务,显著提升游客游览体验的便捷性与趣味性;多媒体展示技术则通过高清影像、互动投影等手段,生动呈现三国文化细节与艺术魅力,增强游客视觉与听觉冲击。在人才支撑体系方面,项目积极与高校、科研机构建立紧密产学研合作关系,充分整合文化研究、旅游管理、信息技术、创意设计等多学科专业人才资源。团队成员凭借扎实专业知识与丰富实践经验,在项目策划、技术研发、内容创作、运营管理等关键环节发挥核心作用。同时,借助外部专业培训、学术交流与行业合作平台,项目能够持续获取前沿技术资讯与先进管理经验,不断充实人才队伍知识储备与技能水平,确保在技术迭代更新与人才动态发展进程中,始终保持项目实施的技术先进性与人才竞争力,为项目成功落地与高效运营提供坚实的技术与人才保障基石。

三、项目的实践价值体现

(一)文化传承与弘扬效能

该项目创新性地采用沉浸式体验模式,成功激活了古老三国文化的当代生命力,使其从静态的历史典籍与文物遗迹中鲜活呈现于当代游客视野。在 “点将台” 沉浸式剧场秀中,借助高科技舞台技术与专业表演团队,将三国经典战役与英雄传奇演绎得淋漓尽致,引领游客瞬间穿越时空,沉浸于波澜壮阔的历史情境;“落凤坡” 剧本杀巧妙融合历史故事与悬疑推理元素,玩家在角色扮演过程中深度探寻庞统殒落背后的历史谜团,切身体验三国人物的情感纠葛与智慧谋略。游客通过亲身参与这些文化活动,深度融入三国文化叙事,成为文化传承与传播的积极参与者。文创产品开发环节同样成果丰硕,涵盖三国人物手办、文化纪念品、文具、服饰等多元品类,每件产品均巧妙融入三国文化符号与艺术元素,成为文化传播的有效载体。游客购买并使用这些文创产品,不经意间将三国文化带入日常生活与社交圈子,引发文化共鸣与传播涟漪,极大地拓展了文化影响力辐射范围。项目由此在当代社会多元文化语境中,成功开辟出一条独具特色、富有成效的三国文化传承与弘扬新路径,成为地域文化传承保护与创新发展的鲜活实践样板,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贡献了宝贵经验与创新范例。

(二)经济带动与产业升级效应

在地方经济发展格局中,项目发挥着核心引擎作用,产生了多维度、深层次的经济带动效应。直接经济贡献方面,门票销售作为项目重要收入来源,凭借独特文化体验与优质服务吸引大量游客购票入园,为景区运营与后续发展提供稳定资金流;文创产品零售依托丰富多样、创意十足的产品矩阵,精准满足游客购物需求,实现文化价值向经济价值的高效转化;餐饮住宿经营围绕游客消费需求精心布局,打造具有三国文化特色的美食街区与主题民宿,在提供舒适食宿服务的同时,显著提升游客消费时长与消费深度;旅游服务产业涵盖导游讲解、交通换乘、景区娱乐等细分领域,通过精细化管理与专业化服务,进一步拓展收入来源。在拉动上下游产业协同发展方面,项目的产业辐射效应显著。以当地特色农产品贵妃枣为例,随着游客流量增长,其市场需求激增,带动了种植、加工、销售等全产业链条的繁荣发展,促进农产品附加值提升与农民增收;手工艺品制作行业亦因文创产品开发需求而迎来发展契机,传统工艺与现代设计理念深度融合,催生了一批具有地域文化特色与市场竞争力的手工艺品,丰富了地方产业业态;交通运输行业则通过优化旅游线路、增加运力投入,保障游客便捷出行,分享旅游发展红利。项目通过整合产业链上下游资源,有力推动地方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促进经济多元化发展,成为地方经济增长的新动能与产业振兴的核心驱动力,在区域经济发展格局中占据重要战略地位。

(三)旅游创新与行业示范意义

作为文旅融合深度创新实践的典范之作,项目在多个关键领域为旅游行业提供了极具价值的借鉴模式与创新经验。在文化资源挖掘与整合方面,项目突破传统单一文化元素利用局限,深度梳理罗江区三国文化脉络,将历史遗迹、文化传说、民俗传统等多元文化资源进行系统整合、有机串联,构建起完整且富有层次的文化故事体系,为游客呈现出一幅全景式、立体化的三国文化画卷,为其他地区文化旅游资源开发提供了深度挖掘与综合利用的新思路;沉浸式体验设计上,项目巧妙融合科技与文化艺术,综合运用 VR、AR、互动演艺、情境模拟等前沿技术手段,打造多场景、全感官、强互动的沉浸式体验空间,极大提升游客参与度与体验深度,引领了文旅体验模式创新潮流;商业模式构建层面,项目创新打造 “文化 IP + 主题公园街区 + 文创产品” 闭环生态模式,以三国文化 IP 为核心,通过主题街区实体运营与文创产品线上线下协同销售,实现文化价值、旅游消费与商业收益的良性循环,为文旅产业商业模式创新提供了成功范例;营销推广策略方面,项目精准定位目标市场,综合运用内容营销、社交媒体营销、主题活动营销、渠道营销等多元化营销手段,精准触达目标客户群体,有效提升品牌知名度与市场影响力,为旅游项目营销推广提供了创新策略与实践路径。项目的创新实践成果在旅游行业内引发广泛关注与积极反响,有力推动了整个文旅产业朝着深度融合、创新驱动、品质提升的方向加速迈进,在旅游创新实践进程中具有重要的示范引领意义与行业标杆价值,成为激发文旅产业创新活力与发展潜力的关键力量源泉。

四、结论与展望

德阳市罗江区三国文化沉浸式体验街区项目在文化资源、政策环境、市场需求、技术人才等方面均展现出卓越的实施可行性,在文化传承弘扬、经济带动增长、社会就业促进、旅游创新示范等领域彰显出巨大且深远的实践价值[4]。展望未来,随着项目持续深耕细作、迭代升级与创新拓展,有望深度巩固其在文旅产业中的领军地位,进阶成为具有国际知名度与影响力的文化旅游胜地,持续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注入磅礴动力,成为区域发展的亮丽名片与文化交流的重要窗口。同时,其成功经验将激励更多地区积极探索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的创新路径与实践模式,汇聚成推动我国文旅产业迈向高质量发展新阶段的磅礴合力,助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焕发出更加璀璨的光芒,为全球文化旅游产业发展贡献中国智慧与中国方案,书写文旅融合发展的壮丽篇章,铸就文化传承与创新发展的不朽丰碑。

参考文献

[1]梁璐,焦瑛,李九全,甘雅婷,& 杨晚月. (2024). 媒介地理学视角下的城市网红消费空间感知与建构 —— 以长安十二时辰主题街区为例。经济地理,44 (10), 205-213.

[2]周若云. (2024). 数字戏剧时代下蜀地三国文旅发展探析 —— 以庞统祠为例。教育论坛,6 (9).

[3]杨文新,蒲欣月,& 贾如诗. (2024). 基于沉浸式体验的互动性灯光装置艺术设计的探索. Design, 9, 710.

[4]杜锦,苗长虹,许家伟,喻忠磊,李丽杰,& 张艳. (2025). 文旅融合背景下历史街区更新成效评估及提升路径研究 —— 以开封市三个历史街区为例。自然资源学报,40 (1), 164-1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