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农村生活污水治理模式对生态文明建设成效的影响评估

作者

包冬云

中共阜新市委党校 辽宁阜新 123000

引言

党的二十大报告着重指出,要集中力量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推动生态文明进步,坚守生态安全边界界限。在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阶段,农村生活污水整治是优化居住环境与推动绿色发展的核心方式。和城市相比,农村生活污水排放呈现分散性、波动剧烈、管理相对薄弱、治理任务繁重、治理模式多样的现象。农村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较城市差异明显,本文基于生态文明建设视角,对农村生活污水治理模式的类型及其特性进行系统分析,研究改进模式对治理成效和绿色发展的促进作用方式。

一、农村生活污水治理模式分类与特点

(一)集中式治理模式

集中式治理模式将村庄和乡镇的生活污水,通过完整的污水管道网络输送至集中处理设施。利用活性污泥技术、膜生物反应器(MBR)和序批式活性污泥法(SER)等处理工艺,将污水进行集中处理。上述工艺可维持出水质量的稳定性和合规性,并且处理效率高、自动化水平高,能够满足高标准的排放要求。但其建设与运营费用较高,对人口密度、经济状况和地形特征具有严格的设定标准,并且维护程序繁琐,处理效果易受到管道泄露、阻塞的因素影响而降低。综合而言,该治理模式适用于人口密集、基础设施完善、经济程度较为发达的乡镇中心区域和大型新型农村社区。

(二)分散式治理模式

分散式治理模式是在村庄内自给自足的污水处理方式,通过人工湿地、稳定塘、氧化沟等生态和生化相结合的技术实现。该模式投入资本低,管理流程简单,和乡村景观设计理想相匹配,同时可实现生态美化和污水净化的双重目标。但其处理能效对自然环境依赖度高,污水净化出水水质的稳定性不足,在低温和暴雨时段,效果显著下降。综合而言,该治理模式适用于人口分布稀疏、经济状况一般、地形多变的农村地带,可因地制宜布设设施,实现灵活治理和景观融合[1]。

(三)户用式治理模式

户用式治理模式以单户或几户为单元,通过配备三格式化粪池、生态净化槽和微动力一体化设备等,实现对生活污水的就地处理。该模式具有建设便捷、经济成本和空间占用小的特点,比较适合偏远地区的分散农户。但其依赖农户自发进行维护,管理挑战性强,易因维护不到位导致功能退化,造成污水直排问题。综合而言,该模式适用于人口分散、远离集中处理设施的村落中,为偏远地区生活污水处理提供了高效的应急和辅助解决方案。

(四)集中与分散结合模式

集中与分散结合模式利用人口地理的分布特性,进行对应的处理模式。在中心村及人口密集区域,采用集中式处理;在周边散落村落,采用分散式处理。该模式综合了集中式处理的高效性和分散式处理的灵活性,全面覆盖乡村多样性。集中与分散结合模式的设施种类混杂,运行管理协调性高,需要构建综合的监管和运维机构。综合而言,该模式适合地域广阔、人口分布不均匀的乡镇及流域地带,通过低成本实现全面覆盖和综合效益的最大化。

二、优化农村生活污水治理模式对生态文明建设成效的影响

(一)环境质量改善

优化污水处理模式可显著提升达标排放水平,降低河流中 COD、氨氮、总磷等污染物的累积输入,增强水体透明度与溶解氧水平,实现农村水生生态系统的健康恢复。集中式模式在稳定性和达标率上具有明显优势,分散式模式在局地水地改善和生态景观提升上成效突出。上述模式显著展现了对污染物的降解能力,提升了生态水平多样性,有效阻隔了治理盲区和水质反弹现象,实现了水环境质量的持续改善,增强农村生态系统的稳固性与自我修复效力,强化生态文明建设的稳固后盾[2]。

(二)资源循环利用

通过对治理模式的优化,可作为农业灌溉、道路清洁及绿化浇灌的资源,实施水资源再利用计划。无害化污泥处理,制得有机肥,纳入农业施用,降低化肥投入量,降低面源污染的潜在威胁。分散式和集中与分散结合模式在资源利用方面更具灵活性,与当地产业需求相融合,实施水肥同步施配,促进能源与物质循环流动的进展,绿色低碳乡村生产生活框架搭建。

(三)农村人居环境提升

污水治理与乡村基础设施建设、村庄景观美化协同推进,显著减少污水直接排放引起的恶臭及环境污染,也实现村庄景观的优化升级,增进村民居住环境的舒适度。该模式与乡村风貌高度契合,污水净化与周边环境美化协同实施,构建“水清岸绿、村容整洁”的生态宜居乡村图景,优化环境引创业归乡与乡村旅游兴盛,实现农村经济的多维度增长,构建生态、经济与社会效益的统一格局,实现乡村振兴战略与生态文明建设的高度结合[3]。

(四)公共参与与环保意识提升

优化治理模式必须强化公众参与,依托宣传教育、技能培养与示范试点,提高农民环保觉悟及参与度,深化农户对污水治理核心要点与维护技巧的领悟,促进设施长期稳定与高效运行。以村民议事会及公益活动为载体,构建全民参与的农村环境保护共同体,村民自主投身污水治理行列,此机制显著增强治理的持续性,也能潜滋暗长地培养绿色生活习惯,深入人心生态文明思想之魂,

打造全民共治共享新版图。

(五)管理与制度保障

科学治理模式的优化,需辅以完善的管理与制度支撑,厘清政府、村集体、运营企业及农户的权责界限,制定财政津贴、第三方运维、绩效监控的体系,维持设施长期稳定运行状态。集中分散结合型管理模式面临挑战,须确立一致的作业规范与监管体系,实现多区域、多设施间的协同作业,制度支撑与设施运作成效紧密相连,直接影响污水治理长效机制的成型,是生态文明目标得以实现的制度后盾。

农村生活污水治理是生态文明建设与居住环境改善的关键组成部分,在人口密集区域宜采用集中式治理,在人口分散区域宜采用分散式和户用式治理,二者结合的整合模式适应性更胜一筹。治理优化须贴合地域特色,优化管理及资金支撑架构,提升公众参与积极性。统筹经济、社会与生态三重效益,精确筛选并持续调整路径,显著改善水环境质量水平,实现资源循环再利用,加强生态价值认同,实现乡村生态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李明义 , 敖刚 . 分散式污水处理技术在农村生活污水治理中的应用 [J/OL]. 清洗世界 ,1-6[2025-08-14].

[2]戴晓东 . 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的优化策略研究 [J]. 皮革制作与环保科技 ,2025,6(12):117-119.

[3]汤舒 . 南方地区农村生活污水处理工程设计要点探析——以正果镇农村生活污水治理提升工程为例 [J]. 四川建筑 ,2025,45(03):270-2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