住宅建筑工程混凝土施工技术的应用研究
宋元锋
370321197307053611
引言
目前,人们的生活质量不断提升,对建筑工程的安全性、耐久性和美观性提出了新的要求,所以,在采用混凝土施工技术的同时,也要提升其应用水平。目前,建筑工程土建混凝土施工技术面临一些问题,所以,需要深入研究建筑工程土建混凝土施工技术,使其发挥出最大的作用,从而确保混凝土施工技术满足建筑工程的总体需求。
1 大体积混凝土施工技术难点
1.1 温度应力控制
大体积混凝土施工中的技术难点之一是温度应力控制。由于混凝土自身御热能力较弱,水化热现象导致混凝土内部温度急剧上升,而外部温度相对较低,内外温差过大(规范要求内外温差不超过 25°C ),这种温差效应易引发温度裂缝。温度裂缝不仅影响混凝土的整体强度,还可能对混凝土结构的变形和稳定性产生负面影响。因此,温度应力控制是大体积混凝土施工中的关键环节。有效控制温度应力,关键在于合理预测和管理混凝土的水化热过程。这要求在施工前进行详尽的热力学计算,以确定混凝土内部的最高温度及其随时间的变化规律,从而制定针对性的温度控制措施。
1.2 施工管理不完善
首先,施工人员的技术水平和管理能力参差不齐。一些施工人员缺乏对施工技术的深入理解,不能按照设计要求进行施工,从而导致工程质量出现问题。另外,施工管理者缺乏有效的项目监督与协调,无法及时发现和解决施工中出现的问题,导致问题积累并最终影响工程的质量和进度。其次,施工过程中的各项管理制度不健全。许多施工单位在施工过程中缺乏完善的质量管理体系,施工质量检测环节不完整,工程质量隐患无法及时排查和整改。例如,混凝土浇筑前后,是否进行质量检测,是否进行合理的养护等环节,往往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导致施工过程中出现问题后无法及时发现和纠正。最后,施工计划和施工进度的安排不合理。由于缺乏有效的施工管理,许多项目在时间紧张的情况下,施工人员常常会采取走“捷径”,如缩短施工时间、降低施工质量等方式来提高工程进度。然而,这样的做法往往会带来严重的质量隐患,并且会对工程的长期使用安全造成威胁。
1.3 浇筑工艺复杂性
大体积混凝土的浇筑工艺相对复杂,需采用分层分段浇筑的方式,以避免冷缝的形成。分层分段浇筑可以减小混凝土的浇筑厚度,降低混凝土内部温度应力,同时有利于混凝土的散热和养护。在浇筑过程中,还需严格控制混凝土的浇筑速度和振捣力度,确保混凝土均匀密实,避免出现质量缺陷。此外,浇筑完成后还需进行保温和养护工作,以减小混凝土内外温差,降低温度裂缝的风险。同时,浇筑工艺复杂性还体现在对浇筑时间和浇筑顺序的严格要求上。浇筑时间的选择需考虑天气因素、混凝土的初凝时间以及施工进度的安排,确保在最佳时间内完成浇筑。浇筑顺序则需根据结构特点和设计要求,合理安排浇筑的先后顺序,以保证结构的整体性和稳定性。
2 关键施工技术应用
2.1 混凝土搅拌技术的应用
在实际施工中,混凝土搅拌技术的应用非常关键,它关系着混凝土材料的均匀性,也关系着建筑物的强度与耐久性。比如,在某高层建筑工程中,严格按照相关规范,应用混凝土搅拌技术,结合大量的工程实践和数据分析,保证了建筑工程的施工质量。在本工程中,确定了材料添加顺序与混凝土搅拌流程。在水泥添加之前,先将砂石与水混合,可以明显地改善搅拌效果。经过反复的实验比较发现,先加入砂砾、 70% 的水与水泥、剩余的碎石与水最后添加。这样既能确保混合料的均匀性,又能缩短 15% 左右的混合时间。在选材方面,通过对市场及成本的调研与分析,选择了具有低水化热、高塑性的新型混凝土。它不仅可以方便地进行拌合,还可以使混凝土在浇筑后较快达到设计强度。通过对混合过程的观察,并在不同的搅拌时间下,对混凝土均匀度进行记录,用标准偏差来表达混凝土的均匀度,以及用MPa 表示的强度变化。
2.2 混凝土的浇筑工艺
浇筑是混凝土施工中至关重要的一环,施工过程中往往因操作不当出现空气夹杂、冷接缝等问题。为此,优化浇筑工艺,要求施工人员要严格按照规范进行施工,避免混凝土在运输和浇筑过程中出现分层、离析等现象。具体而言,可以采用高效的振捣设备,确保混凝土充分振实,消除气泡,使混凝土达到最佳密实度。对于大体积混凝土,还应采用分层浇筑的方式,减少混凝土在浇筑过程中因温度差异导致的裂缝发生。同时,合理规划施工时序,避免长时间暴露在空气中,减少冷接缝的风险。
2.3 振捣混凝土技术的应用
在建筑工程土建施工中,混凝土是最主要的材料,其质量对整个建筑工程的安全性有着重要的影响。振捣混凝土技术是提高混凝土稳定性的重要措施,其科学运用十分重要。在混凝土浇筑时,要根据实际情况对浇筑间隔进行适当的调整,间隔要在 40cm 以内,保证混凝土的均匀分布。合理的浇筑间隔分布可以有效地防止混凝土密实程度不均匀等现象。在振捣时,应用插入式振动棒,必须严格控制在 4 倍振幅半径范围内,并使振杆和侧模之间的间隔为 10cm ,保证振捣效果的均匀性与全面性。试验结果表明,该参数的设定可以提高混凝土的强度,降低振捣不均引起的质量问题。按工业规范要求,插入式振动棒的振捣深度不能大于振捣半径的 4 倍。在施工过程中,采用激光测距技术,保证每次振捣均满足规范要求,避免与模板、钢筋等结构发生碰撞,导致结构的破坏。
2.4 养护与保温措施
混凝土浇筑完成后,应立即采取覆盖保湿养护措施。使用塑料薄膜和土工布进行覆盖,可以有效防止混凝土内部水分过快蒸发,保持混凝土表面的湿润度,有利于混凝土的硬化和强度的提升。洒水养护是覆盖保湿养护的重要补充,通过定期洒水,可以确保混凝土四周保持适当的湿润程度,满足其硬化要求。洒水养护的时间应不少于 14 天,以确保混凝土充分硬化。温差控制是混凝土养护过程中的重要环节。在混凝土浇筑和硬化过程中,由于内外温度差异过大,可能导致混凝土产生裂缝,影响工程质量。因此,需要通过在混凝土表面设置保温层,如使用草帘、棉被等材料,来减少内外温差,避免急剧降温对混凝土造成的不利影响。
结语
综上所述,混凝土施工技术在住宅建筑工程中的重要性不可忽视,它不仅直接影响建筑的耐久性与安全性,还关系到施工成本的控制与工期的管理。然而在实际施工中,仍然存在诸多困境和挑战,例如混凝土的质量波动、施工技术的不稳定性以及施工管理不完善等。为此,建筑企业应采取一系列有效对策,包括优化混凝土配比,合理选择施工设备,提升施工人员的技术能力,加强施工过程中的质量监管等。通过多方面的改进和技术创新,住宅建筑工程的混凝土施工技术必将更好地服务于建筑行业的发展,提高工程的质量与效率,为城市建设提供更加坚实的保障。
参考文献:
[1] 武文婷.建筑工程施工中混凝土浇筑施工技术应用研究 [J].四川建材,2024(9):112-113,122
[2]陈悦斌.建筑工程中混凝土施工技术应用研究[J].房地产世界,2024(20):131-133
[3] 魏龙杰.建筑工程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施工技术及应用研究 [J].江西建材,2024(9):395-3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