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旅游理念下的旅游管理模式创新途径
罗玲玲
天府新区航空旅游职业学院
一、生态旅游理念的核心内涵
生态旅游理念强调在保护自然生态环境和文化遗产的前提下,实现旅游活动的可持续开展,其核心内涵体现在三个方面。
首先,生态保护优先是生态旅游的首要原则。生态旅游将保护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和多样性作为旅游开发的前提,要求旅游活动的规模和强度控制在生态环境可承载的范围内,避免对自然景观、动植物资源和人文古迹造成破坏。例如,在自然保护区开展生态旅游时,需严格限定游客数量和活动区域,禁止任何可能影响生态平衡的行为,确保生态系统能够自我修复和良性循环。
其次,可持续发展是生态旅游的核心目标。生态旅游追求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统一既要满足当代人对旅游体验的需求,又不损害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能力。通过合理的旅游开发,实现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促进旅游目的地的经济发展,同时提升当地居民的生活质量,传承和保护地方文化。
最后,教育与体验融合是生态旅游的重要特征。生态旅游不仅为游客提供观赏自然景观和感受文化魅力的机会,更注重通过旅游活动传播生态保护知识,增强游客的环保意识。例如,在生态旅游景区设置科普解说牌、开展环保主题讲座、组织自然观察活动等,让游客在体验中了解生态系统的运作规律,树立尊重自然、保护自然的理念。
二、传统旅游管理模式存在的问题
(一)生态保护与旅游开发失衡
传统旅游管理模式往往过于追求经济效益,忽视了生态环境保护,导致生态保护与旅游开发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部分旅游景区为了吸引更多游客,盲目扩大开发规模,建设大量的旅游设施,如酒店、游乐场等,侵占了生态用地,破坏了自然景观的完整性。
例如,一些山区景区为了方便游客出行,修建盘山公路和索道,破坏了山体植被,引发水土流失等生态问题;部分海滨景区过度开发房地产和游乐项目,导致海岸线侵蚀、海洋污染,影响了海洋生态系统的平衡。这种重开发、轻保护的管理模式,使得许多旅游目的地的生态环境遭到不可逆的破坏,制约了旅游行业的长期发展。
(二)管理机制不健全
当前旅游管理机制存在多头管理、权责不清的问题,影响了管理效率和生态旅游理念的落实。旅游景区的管理涉及旅游、环保、林业、水利等多个部门,各部门之间缺乏有效的协调与沟通,往往各自为政,导致管理标准不统一、监管不到位。
例如,在生态旅游景区的审批环节,旅游部门注重旅游开发的可行性,而环保部门强调生态环境的承载能力,由于缺乏统一的评估标准和协调机制,容易出现审批流程繁琐或监管漏洞的情况。此外,许多景区的管理缺乏长效机制,多采用短期突击式的管理方式,难以应对旅游旺季带来的生态压力和管理挑战。
(三)社区参与度低
社区作为旅游目的地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生态旅游发展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然而,传统旅游管理模式往往忽视社区的利益和诉求,社区居民在旅游开发和管理中的参与度较低,导致社区与旅游开发之间存在利益冲突。
部分旅游景区的开发由外来企业主导,当地居民仅能从事低端的服务工作,如餐饮、住宿服务等,难以分享旅游发展带来的红利。同时,由于缺乏对社区居民的生态教育和引导,部分居民为了短期利益,可能会从事破坏生态环境的活动,如乱砍滥伐、非法捕捞等,影响生态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四)游客行为管理缺失
游客的不文明行为是影响生态环境的重要因素之一,传统旅游管理模式在游客行为管理方面存在明显不足。缺乏有效的宣传教育机制,游客的生态保护意识薄弱,在旅游过程中经常出现乱扔垃圾、乱刻乱画、随意投喂动物等行为,对生态环境造成破坏。
此外,景区对游客行为的监管手段单一,多依赖人工巡逻和提醒,难以实现全方位、全天候的监控。在旅游旺季,由于游客数量众多,监管力量不足,游客的不文明行为更是难以得到有效遏制,进一步加剧了生态环境的压力。
三、生态旅游理念下旅游管理模式的创新途
(一)树立生态优先的管理理念
将生态保护理念贯穿于旅游管理的全过程,从旅游规划、开发到运营的各个环节都以生态保护为前提。在旅游规划阶段,引入生态承载力评估机制,通过科学的数据分析,确定旅游景区的最大承载量和合理的开发规模,避免过度开发。
例如,黄山风景区在旅游规划中,根据山体植被、水资源等生态要素的承载能力,将景区划分为核心保护区、缓冲区和旅游活动区,严格限制核心保护区的游客进入,在缓冲区开展低强度的生态旅游活动,实现了生态保护与旅游开发的协调发展。同时,加强对旅游从业者的生态教育,提高其生态保护意识和责任意识,引导其在服务过程中向游客传播生态保护知识。
(二)构建多元化的管理机制
1. 建立跨部门协同管理机制
整合旅游、环保、林业、水利等相关部门的资源和职能,建立统一的协调机构,负责生态旅游景区的规划、审批、监管等工作。制定统一的生态旅游管理标准和规范,明确各部门的权责分工,实现信息共享和联合执法。
例如,九寨沟风景区成立了由当地政府牵头,旅游、环保、林业等部门参与的管理委员会,统一负责景区的生态保护和旅游管理工作,通过定期召开协调会议、联合开展执法检查等方式,有效解决了多头管理的问题,提高了管理效率。
2. 推行市场化与公益化结合的运营模式
在坚持政府主导的前提下,引入市场机制,鼓励社会资本参与生态旅游景区的开发和运营,但需通过严格的准入机制和监管措施,确保其符合生态保护的要求。同时,发挥公益组织的作用,鼓励环保组织、科研机构等参与生态旅游的监督和评估,形成多元化的管理格局。
例如,云南普达措国家公园采用 “政府监管 + 企业运营 + 公益组织监督” 的模式,政府负责制定生态保护标准和监管,企业负责景区的日常运营和服务,公益组织定期对景区的生态环境进行评估和监测,确保旅游活动的生态友好性。
(三)运用智能化技术提升管理效能
1. 构建生态环境监测系统
利用物联网、大数据、遥感等技术,建立全方位的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实时监测景区的空气质量、水质、土壤状况、动植物活动等生态指标。通过数据分析和预警机制,及时发现生态环境的异常变化,并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干预。
例如,武夷山风景区安装了大量的传感器和摄像头,实时监测景区的游客数量、植被覆盖率、溪水水质等数据,这些数据传输到管理中心的大数据平台后,通过智能分析,生成生态环境评估报告和游客流量预警信息,为管理决策提供科学依据。当游客数量接近景区最大承载量时,系统会自动发出预警,管理部门及时采取限流措施。
2. 实现游客行为智能化管理
开发智慧旅游平台,通过线上预约、电子门票、智能导览等功能,引导游客合理安排旅游行程,避免游客集中涌入对生态环境造成压力。利用人脸识别、智能监控等技术,对游客的不文明行为进行实时抓拍和提醒,提高游客的自律意识。
例如,张家界国家森林公园推出了智慧旅游 APP,游客可以通过 APP 预约门票、规划游览路线、获取生态保护知识等。景区内的智能监控系统能够识别游客的乱扔垃圾、翻越护栏等行为,并通过语音播报进行提醒,有效减少了游客的不文明行为。
(四)强化社区参与机制
1. 建立社区利益共享机制
让社区居民参与生态旅游的开发和运营,分享旅游发展带来的经济收益。通过设立社区合作社、优先雇佣当地居民、鼓励居民经营特色民宿和旅游商品等方式,提高社区居民参与生态旅游的积极性。
例如,广西巴马长寿村在发展生态旅游过程中,成立了社区旅游合作社,统一管理当地的民宿、餐饮和旅游商品销售,合作社的利润按照一定比例分配给社区居民,同时居民参与景区的环境卫生维护和游客引导等工作,实现了社区与旅游开发的良性互动。
2. 加强对社区居民的培训和教育
开展生态保护知识和旅游服务技能培训,提高社区居民的生态意识和服务水平,引导其树立 “保护生态就是保护生计” 的理念。鼓励社区居民参与旅游规划和管理决策,听取其意见和建议,使旅游开发更加符合社区的实际需求。
例如,贵州肇兴侗寨通过举办生态旅游培训班,向当地居民传授生态保护知识、导游服务技巧、民族文化传承等内容,同时建立了社区议事制度,定期组织居民讨论旅游开发中的问题和对策,使社区居民从旅游发展的旁观者转变为参与者和受益者。
(五)完善游客教育与管理体系
1. 加强生态旅游宣传教育
在旅游景区入口、游客中心、主要景点等位置设置生态保护宣传牌,通过图片、文字、视频等形式向游客普及生态保护知识和景区的生态规则。在旅游行程中安排专业的导游进行讲解,结合景区的实际情况,向游客介绍生态系统的特点和保护的重要性。
例如,青海湖鸟岛景区在游客中心设置了生态科普展厅,通过多媒体设备展示鸟类的生活习性和青海湖的生态系统,导游在带领游客参观时,详细讲解保护鸟类的知识和注意事项,增强游客的环保意识。
2. 建立游客行为激励与约束机制
对遵守生态规则、表现出良好环保行为的游客给予奖励,如优先进入景区、赠送生态纪念品等;对违反生态规则的游客进行批评教育,情节严重的给予罚款等处罚。通过激励与约束相结合的方式,引导游客规范自己的行为。
例如,浙江千岛湖景区推行 “环保积分” 制度,游客在景区内参与垃圾分类、植树等环保活动可获得积分,积分可兑换景区门票或特色商品,有效激发了游客参与生态保护的积极性。
四、生态旅游管理模式创新的实践案例
(一)云南丽江拉市海生态旅游管理模式
拉市海是云南省重要的高原湿地,也是著名的生态旅游景区。为了保护湿地生态环境,当地政府创新了旅游管理模式,主要措施包括:
一是严格控制旅游开发规模,将景区划分为生态保护区和旅游活动区,生态保护区禁止任何旅游活动,旅游活动区限定游客数量和活动范围。二是建立社区参与机制,成立了由当地村民组成的旅游合作社,负责景区的划船、骑马等旅游项目的运营,合作社利润按比例分配给村民,同时村民承担湿地周边的环境保洁工作。三是运用智能化技术进行管理,安装了游客流量监测系统和湿地生态环境监测设备,实时监控游客数量和湿地的水质、植被等情况,确保旅游活动不超出生态承载能力。
通过这些措施,拉市海的湿地生态环境得到了有效保护,鸟类种类和数量逐年增加,同时当地村民的收入也显著提高,实现了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双赢。
(二)四川稻城亚丁生态旅游管理模式
稻城亚丁以其独特的高原生态景观吸引了大量游客,为了实现可持续发展,当地推行了 “政府主导、社区参与、科技支撑” 的生态旅游管理模式。
在政府主导方面,成立了稻城亚丁景区管理局,统一负责景区的规划、保护和管理,制定了严格的生态保护条例,禁止在景区内建设大型旅游设施,对现有设施进行生态化改造。在社区参与方面,鼓励当地藏族居民参与旅游服务,如担任导游、经营民宿等,同时开展生态教育,引导居民保护当地的自然和文化资源。在科技支撑方面,引入了智慧景区管理系统,实现了门票预约、游客分流、生态环境监测等功能的智能化管理,有效控制了游客数量,减少了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该模式实施以来,稻城亚丁的生态环境保持良好,游客满意度不断提升,2023 年景区接待游客量较实施前增长 30% ,而生态环境质量监测指标均达到或优于国家标准。
(三)福建武夷山生态旅游管理模式
武夷山作为世界文化与自然双遗产地,在生态旅游管理模式创新上具有典型性。其创新举措主要包括:
一是建立了跨区域协同管理机制,由福建省政府牵头,协调武夷山景区及周边地区的管理部门,形成了 “保护、开发、管理” 一体化的工作格局。二是推行 “生态补偿” 制度,从旅游收入中提取一定比例的资金用于生态修复和保护,同时对因生态保护受到限制的社区居民给予经济补偿。三是打造生态旅游产品体系,开发了徒步旅行、竹筏漂流、茶文化体验等低干扰的旅游项目,引导游客亲近自然、了解文化。
通过这些创新措施,武夷山实现了生态保护与旅游发展的良性循环,2022 年生态旅游收入占景区总收入的 75% ,森林覆盖率保持在 96.3% ,成为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典范。
五、结论与展望
生态旅游理念下的旅游管理模式创新是实现旅游行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当前,传统旅游管理模式在生态保护、管理机制、社区参与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制约了生态旅游的发展。通过树立生态优先的管理理念、构建多元化的管理机制、运用智能化技术、强化社区参与、完善游客教育与管理体系等创新途径,能够有效解决这些问题,推动旅游管理模式向更加科学、合理、可持续的方向转变。
未来,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社会对生态保护重视程度的进一步提高,生态旅游管理模式将呈现出更多的创新趋势。例如,区块链技术在生态旅游溯源和认证中的应用,将提高旅游产品的生态透明度;人工智能在生态环境监测和游客行为预测中的深度应用,将进一步提升管理的精准性和效率。同时,社区参与的深度和广度将不断拓展,形成更加紧密的 “生态保护 - 旅游发展 - 社区受益” 的利益共同体。
旅游行业应积极拥抱这些变化,不断探索适合自身发展的创新模式,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前提下,为游客提供更高质量的旅游体验,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统一,推动旅游行业迈向绿色可持续发展的新征程。
参考文献
[1] 张建萍。生态旅游理论与实践 [M]. 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2020.
[2] 杨桂华。生态旅游管理 [M]. 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2019.
[3] 石强。生态旅游学 [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21.
[4] 王尔康。生态旅游与可持续发展 [J]. 旅游学刊,2022(04):34-39.
[5] 明庆忠。生态旅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