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几何画板在初中数学空间与图形情境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作者

杨苗苗

陕西省神木市第五中学 719399

引言

空间与图形是初中数学教学中的重点内容,它不仅在知识体系中占据重要位置,更直接关联着学生几何直观与抽象思维的形成。然而,由于内容涉及平面与立体结构、静态与动态变化的多维认知,传统教学模式下依靠板书、图片与实物模型所展现出的图形静态性,难以充分表达图形变化的过程性特征,导致学生对图形性质、空间方位和运动关系的理解出现困难。在这种背景下,基于信息技术的动态教学工具逐步走入课堂,为改进教学效果提供了可行路径。几何画板作为广泛应用于数学教学的软件,具备可视化、可操作、即时反馈等优势,尤其适用于空间与图形类内容的呈现与探索。它的引入不仅改变了教师的教学方式,也促进了学生参与方式的转变。在教学实践中,几何画板被用于动态构图、实时测量、图形变换等操作,大大提升了学生对空间结构的理解和对几何概念的掌握程度。本文结合北师大版初中数学教材与数学史内容,分析其应用路径与改进策略。

一、几何画板与情境教学的融合价值

几何画板具有动态几何构图、对象拖动控制、参数化输入等功能,在空间与图形教学中能真实再现图形的构造与变化过程。以“轴对称图形”的教学为例,教师可利用几何画板构建一组图形,并设置其关于一条直线对称的关系。学生通过拖动图形控制点,观察图形在对称轴两侧的变化过程,直观理解对称定义及性质。这种交互体验远胜于传统课本上的静态图示,能有效激发学生的感知兴趣与认知动力。在具体操作过程中,学生在教师引导下不断尝试与验证,实现了“看图—操作—反思—构建”的认知流程,符合建构主义教学思想。

而在教授如“平移与旋转图形”时,借助几何画板可以将枯燥的几何变换知识转化为贴近生活的教学情境,如风车叶片的旋转、交通标识的平移等,从而建立数学与现实世界之间的联系。情境教学强调“情”与“境”的协同,几何画板则成为构建这一协同的有力媒介。教师可以借助其构建具有生活背景的图形活动,促使学生在模拟现实中完成对图形性质的归纳与表达,使学生在“学中做、做中思、思中悟”,实现从图形认知到几何思想的跃迁。

二、数学史融入图形教学的现实意义

在数学教学中,融入数学史不仅拓宽了学生的知识视野,还能提升他们对数学文化的认同感。随着数学教育研究者将研究方向转向对数学史的研究,越来越多学者开始将数学教学与数学史研究成果相结合。空间与图形内容尤其适合结合数学史展开教学,因其源远流长、实例丰富,如古希腊几何、阿拉伯数学和中国古代勾股定理的传承与演进等,均可成为教学中的“文化注入点”。

1972 年,第二届国际数学教育大会上成立了数学史与数学教育关系国际研究小组,标志着数学史与数学教育关系作为一个学术研究领域单独出现。数学史料不仅为教学提供了丰富的素材,也是数学方法与数学思想的源泉。教师可借助几何画板构建欧几里得《几何原本》中的经典图形,如三角形内心、黄金矩形等,帮助学生在操作中领会几何思想的历史逻辑与文化内涵。这种从“复刻历史”到“思维重现”的教学模式,使学生在认识图形时不再局限于形状与计算,而是通过历史脉络深化对几何方法的理解,进而形成尊重知识起源、崇尚探究精神的学习态度,推动几何教学从知识传授向思维培养与文化渗透拓展。

三、教学实践中的应用现状与成效分析

通过实地课堂观摩与问卷调查显示,几何画板的引入明显增强了学生对图形变换类知识点的兴趣与掌握程度。在“立体图形展开图”教学中,通过几何画板设置正方体的展开与折叠动画,学生能直观理解六个面的布局及其组合关系,有效克服了传统课堂中学生对空间结构把握困难的问题。在学生反馈中,大部分人表示“通过拖动能看到图形怎么变”“比看图片更能懂为什么会这样”。

然而,在推广过程中也面临一定困境。部分教师在使用几何画板时仅将其作为投影展示工具,缺乏设计基于学生探究任务的深度活动,导致技术与内容融合度不高。此外,学生在实际操作时存在个体差异,部分学生缺乏基本信息技术素养,面对几何画板的使用容易产生畏难情绪,影响教学节奏。硬件条件也是制约因素之一,一些地区学校缺乏充足计算设备,教师需在演示与学生互动之间做出取舍,这对教学组织能力提出更高要求。因此,几何画板的价值能否充分发挥,在于是否具备相应的环境支持与教学配套体系

四、优化路径与未来应用展望

为有效发挥几何画板在空间与图形教学中的作用,需从教师、学生、教学资源三个层面进行系统优化。教师方面,应强化信息化教学能力培训,特别是在教学设计中融入几何画板的任务型学习思路,让技术真正服务于思维发展。可以组织“课堂共研”活动,围绕图形专题构建典型课例,共享几何画板模块文件,提升整体教学质量。学生层面,要加强基本信息技术操作能力的培养,通过设立分层活动任务,帮助不同层次学生在操作中逐步建立图形认知自信,降低因技术操作带来的焦虑情绪。

在资源方面,建议各地区建立区域性数学教学资源平台,整合几何画板教学案例、插件模板、学生作品等资源,供教师自由组合与调用,减少备课负担,提高教学效率。同时,可以探索将几何画板与跨学科内容融合,在综合实践、科技创新课程中让学生运用几何知识解决真实问题,如建模设计、结构分析等,进一步拓展工具应用边界。未来,随着AR/VR等新技术的发展,几何画板也可与之结合,拓展三维沉浸式图形教学体验,赋能教育的深层变革。

结论

几何画板作为教学工具,其应用已不局限于图形绘制与静态展示,而是在空间与图形教学中成为情境构建、思维引导、文化浸润的有力支撑。通过动态构图与交互操作,帮助学生更深刻地理解几何概念与性质,促进几何直观与逻辑推理能力的同步提升。结合数学史资源的有机融合,使得教学不仅传授知识,更传承文化与方法。面对当前部分教师技术融合深度不够、学生操作能力差异大等现实问题,需从教学理念、技术能力与资源建设三方面持续优化,确保几何画板这一工具能够在数学教育中实现其应有的价值。空间与图形教学的未来,不仅依赖于更好的技术工具,更在于教师对“技术—内容—学生”三者关系的深刻理解与精准驾驭。

参考文献

[1]高瑞瑞.新课标下初中数学中“图形与几何”教学设计实践研究[D].延安大学,2024

[2]马鑫汇.基于ARCS动机模型下的初中数学教学研究[D].洛阳师范学院,2024.

[3]刘鑫竹.TPACK视角下的初中数学“图形与几何”教学设计研究[D].鞍山师范学院,2023.

[4]乌云格日乐.利用信息技术创设初中数学教学情境的问题与实践研究[D].内蒙古民族大学,2023.

本文系陕西省“十四五”教育科学规划2024年度课题“基于信息技术的初中数学情境教学设计探索”(课题编号SGH24Y2025)的研究成果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