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朝戏在跨文化背景下的创新传承模式探索与研究
聂惠敏 李雷鸣
华南农业大学艺术学院
摘要:花朝戏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全球化语境下面临文化折扣加剧、代际传承断层及体制依赖等跨文化传播困境。本研究基于文化翻译与认同政治理论,提出“双轨制传承”发展观点:一是本土轨道坚守方言神圣性与仪式原真性;二是跨文化轨道通过符号分层转译实现形式适配。实证表明,侨乡共同体模式以《南洋来信》剧目激活离散群体记忆认同,教育剧场模式借双语教材与VR动画破解文化折扣,文旅混合空间借佗城沉浸剧场实现伦理叙事的参与式重构。研究提出“动态纯净性”理念,强调在音乐剧改编等创新中守护文化基因核心,使“过山卡”程式升华为移民精神的普世隐喻,为地方戏曲参与文明对话提供中国方案。
关键词:花朝戏;跨文化;VR动画;沉浸剧场
一、绪论:全球化语境中的非遗危机与跨文化转向
标准化娱乐工业不断挤压地方戏曲的生存空间,而文化多样性保护思潮亦在全球范围内勃兴。在此张力场中,花朝戏的存续困境凸显典型性,这门植根粤东山区的客家剧种,既面临乡村观众流失与方言传承断代的本土危机,又承载着沟通离散族群的跨文化使命。其独特基因源于客家人千年迁徙史:中原礼乐的庄重仪轨与岭南巫傩的野性张力相互交融,形成“神朝腔”中天人对话的哲学体系;侨乡社会的纽带功能更使其成为海外游子联结故土的精神媒介。当马来西亚客家会馆响起《接你回家》的唱段,乡音便升华为穿越疆域的文化方舟。这一双重属性要求花朝戏的传承必须在全球化浪潮与文化自觉的辩证统一中探寻新径。文化转译理论揭示戏曲符号跨越异质文化时必然经历的意义重构:神朝祭祀的傩面舞步在非客家语境中或被简化为民俗奇观,却也可能激发对仪式本源的创造性诠释;身份认同研究则指出,离散群体常通过传统艺术展演建构“想象的共同体”,当新加坡茶山采茶调与紫金围屋山歌隔空应和,实为在地缘断裂处编织文化认同之网。二者共同指引我们超越“原真性守护”与“适应性改造”的二元对立,转而关注文化符号在流转中的再生潜能——恰如客家方言在代际更迭中衍生新词,始终坚守“宁卖祖宗田,不忘祖宗言”的精神内核。本研究据此提出“双轨制传承”发展观点,旨在破解守正与开新的辩证命题。
二、花朝戏跨文化传播的历史实践与困境
花朝戏的文化基花朝戏的跨文化传播历程深刻烙印着侨乡纽带与国家话语的双重轨迹。上世纪80年代至新世纪初的“侨乡纽带期”,以深港花朝联谊会为核心载体,依托海外客裔的情感认同与经济反哺构建了独特的传承生态。叶松盛、陈淑君等侨领移居新西兰后仍心系故土剧种,联合侨胞成立联谊会,累计捐赠近150万元支持剧目创作与剧团运营,其资金不仅用于抢救濒危剧本,更资助青年演员培养计划,使《卖杂货》《秋丽采花》等经典剧目得以复排。这种模式本质是离散族群以戏曲为文化方舟,在异域重构精神原乡的实践,2009年马来西亚巡演时,客家方言唱腔触发当地华裔集体记忆,老者潸然泪下,印证了戏曲作为“想象的共同体”纽带的功能。2006年进入“国家话语期”后,非遗身份的授予赋予其制度性赋能。花朝戏依托国家级文化展演平台,从地方神庙走向全球视野。
然而跨文化实践面临三重结构性困境。文化折扣首当其冲:花朝戏中“神朝腔”的咒诵韵律与傩面舞的巫傩意象,在非客家语境中常被简化为东方神秘主义奇观。例如马来西亚青年观众将《跳神朝》中的“赎魂舞”误读为原始巫术,而非客家人天地交感哲学的身体叙事,导致仪式神圣性在转译中消解。代际断层则加剧认同危机,海外新生代客家人方言能力退化,使《卖杂货》“灯芯煲茶”(谐音“真心待你”)等双关妙喻沦为需字幕解说的文化密码;调查显示马来西亚青年群体对花朝戏接受度不足40%,折射出语言藩篱割裂的情感纽带。
三、跨文化创新传承的理论模型构建
(1)层级化结构
花朝戏的文化符号体系蕴含层级化的意义结构,其核心层凝结着儒家伦理的秩序规范与神朝仪轨的宇宙观照,如《接你回家》中“忠孝传家”唱词承载的宗族伦理,既是客家社群的价值基石,亦呼应人类文明的普遍道德诉求;表达层则呈现为砻勾脚的躬耕动态与扇花翻飞的生活美学,那些足踝蹬踏的力度曲线、手腕旋转的轨迹韵律,皆是对山地生存智慧的肢体铭刻。跨文化语境则提炼符号的普世诗意,将采茶动作升华为现代舞的时空韵律,恰如客家人携中原古礼融入百越之地,在守护“宁卖祖宗田”祖训的同时,让文化基因在新土壤中焕发新生。这种转译智慧的本质,在于把握文化符号“变与不变”的辩证法则,使核心精神如古树深根稳固,而表现形式如枝叶迎风舒展。
(2)网络共鸣化
跨域认同的建构需激活记忆、身体与空间的共鸣网络。记忆唤醒是修复文化断层的首要路径,侨乡题材剧目《南洋来信》中泛黄的侨批道具与方言念白,能瞬间引动槟城老者泪落如雨,恍惚重见韩江畔的稻浪炊烟;身体共情则超越语言藩篱,当柏林舞蹈工作坊学员通过“采茶手势”体验指尖捻叶的劳作韵律,便与客家先祖建立起跨越时空的血脉联结;更高阶的符号再生产创造文化叠印空间——新加坡茶戏馆内,全息投影的围屋土墙与南洋百叶窗光影交织,品茗者耳畔既有神朝腔的古老咒诵,又萦绕马六甲海峡的潮声,两种文明记忆在此达成诗意和解。
(3)双轨制传承
本土轨道如深扎大地的根系,恪守不可妥协的文化基因:神朝腔的呼吸顿挫需严格遵循“过肉口”心传法则,方言对白的神圣性不容普通话语境侵蚀;跨文化轨道则如伸向苍穹的枝干,拥抱形式创新的无限可能,音乐剧改编的《月光光》既保留童谣核心音律,又以弦乐烘托人类共通的乡愁;新加坡“茶戏空间”将砻勾脚程式转化为互动装置,观众踏步力度触发茶园投影的生长韵律。双轨在深港联谊会创演的《南洋来信》中交汇:剧本严守“灯芯煲茶”的方言隐喻,舞台设计却融入当代光影矩阵,恰似客家民系“守经达变”的生存哲学。该模型的核心价值在于破除“博物馆化保护”与“娱乐化改造”的二元迷思,证明传统的生命力源于动态纯净性,在守护仪式神圣性的同时,让文化基因成为流动的文明信使。
总结:花朝戏的跨文化实践印证了地方戏曲作为文明对话媒介的深层价值,其理论贡献在于突破文化本质主义桎梏,证明文化基因的存续非依赖凝固形态,而凭藉核心精神在创新中的永恒复归。花朝戏由此超越艺术本体,成为中华文明参与人类精神共建的信使,在“守经达变”的辩证法则下,永续书写传统的未来性。
参考文献:
[1] 陈志勇. 侨乡网络与非遗传承的互动机制探析——基于深港花朝联谊会的考察[J]. 民俗研究,2022(4): 145-154.
[2] 张艺帆. 非遗创新传承的“动态纯净性”理论构建[J]. 民族艺术,2024(1): 156-164.
[3] 黄婉琳,刘宗劲. 文旅融合视域下非遗空间叙事创新研究——以佗城花朝戏沉浸剧场为例[J]. 旅游学刊,2023, 38(5): 112-124
第一作者:聂惠敏,汉族,本科生(在读),华南农业大学艺术学院,研究方向:动画与新媒体艺术。
第二作者:李雷鸣,汉族,博士,华南农业大学艺术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影视动画与数字影像交互设计。
项目课题:(1)2024年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数字技术赋能非遗传承:客家“花朝戏”的数智影像动画融合研究》(课题编号:202410564063)
(2)2024年广东省“百千万工程”农村科技特派员项目(第二轮)《数智化AI视角的农文旅多模态传播与应用》(项目编号:KTP20240139)
(3)广东省高等教育学会“十四五”规划2025年度高等教育研究课题《粤港澳大湾区动漫产业产教融合模式与实践研究》(项目编号:25GYB077)
(4)2025年度华南农业大学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项目《动画专业课程赋能“文化新三样”的沉浸式教学体系构建》(项目编号:25JG0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