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核心素养导向下小学数学教学的实践创新与策略优化

作者

杜娟

广东省佛山市三水区实验小学 528100

一、引言

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推进,培养学生核心素养已成为基础教育的重要目标。数学学科作为基础教育的核心课程,对学生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小学数学作为数学学习的启蒙阶段,是学生数学思维形成和数学核心素养发展的关键时期。然而,当前小学数学教学仍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如教学过于注重知识传授,忽视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培养;教学方式以讲授为主,缺乏学生主动探究;数学学习与实际生活脱节,学生解决实际问题能力不足等。因此,探索核心素养导向下小学数学教学的创新策略,具有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意义。

二、小学数学教学现状与问题分析

(一)教学目标重知识轻素养

在传统教学观念影响下,部分教师将小学数学教学目标主要定位在数学知识的传授和技能的训练上,过于关注学生对数学公式、定理的记忆和运算能力的培养。例如,在应用题教学中,教师更侧重于教会学生解题步骤和方法,而忽略了引导学生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数学模型、分析数量关系等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导致学生虽然掌握了知识和技能,但数学核心素养的发展受到限制。

(二)教学方式单一

课堂教学中,讲授法仍然占据主导地位,教师讲、学生听的模式较为普遍。这种教学方式缺乏学生的主动参与和互动,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以几何图形教学为例,教师往往通过讲解概念、展示图形来教学,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缺乏对图形的自主观察、操作和探究,不利于学生空间观念和几何直观的培养。同时,小组合作学习、探究式学习等教学方式在实际应用中存在形式化问题,未能真正发挥其促进学生思维发展的作用 。

(三)数学与生活联系不足

小学数学教学内容与学生实际生活联系不够紧密,学生难以体会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价值。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创设的问题情境多为虚构的数学问题,缺乏现实生活背景,导致学生对数学学习产生枯燥、无用的感觉。例如,在学习统计知识时,学生只是进行数据的简单收集和计算,没有将统计知识应用到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如班级同学的兴趣爱好统计、家庭每月开支统计等,使得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得不到有效提升。

三、核心素养导向下小学数学教学创新策略

(一)创设生活化数学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根据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学生的学习是在一定情境下,通过与他人的互动和对知识的主动建构来实现的。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应创设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数学情境,将抽象的数学知识与生活现象相结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例如,在教学“小数的认识”时,教师可以展示超市商品的价格标签,让学生观察并讨论商品价格的表示方法,引导学生理解小数在生活中的实际意义;在“认识时间”的教学中,教师可以结合学生的作息时间,如上学时间、课间休息时间、放学时间等,创设情境,让学生在熟悉的生活场景中认识钟表、理解时间的概念。通过生活化情境的创设,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提高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

(二)开展跨学科主题学习,培养综合应用能力

基于多元智能理论,每个学生都具有不同的智能优势。小学数学教学应打破学科壁垒,开展跨学科主题学习,促进学生综合应用能力的发展。例如,在“测量”教学中,可以结合科学学科,组织学生开展“校园植物测量”主题活动。学生在测量植物高度、周长等数据的过程中,不仅巩固了数学测量知识,还了解了植物生长的相关科学知识;在“认识人民币”教学中,与语文、美术学科融合,开展“小小商店”活动,学生用文字描述商品、绘制商品标签,在模拟购物过程中运用数学知识进行计算,提高了语言表达能力和审美能力。通过跨学科主题学习,培养学生运用多学科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学生数学核心素养与综合素养的协同发展。

(三)利用信息技术赋能教学,实现个性化学习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将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教学深度融合已成为必然趋势。教师可以利用智慧教学平台,如希沃白板、学科网等,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包括动画课件、微视频、在线练习等。在教学“圆的认识”时,教师通过希沃白板的动态演示功能,展示圆的形成过程、圆心、半径、直径等概念,帮助学生直观理解抽象知识;利用在线练习平台,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推送个性化的作业和练习,学生完成后系统自动批改并反馈,教师根据反馈结果进行有针对性的辅导,实现个性化学习。此外,还可以利用虚拟现实(VR)、增强现实(AR)等技术,创设沉浸式数学学习环境,如让学生在虚拟场景中进行立体图形的观察和操作,提升学生的空间想象力和学习体验 。

(四)组织数学实践活动,提升解决问题能力

数学实践活动是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能力和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教师应结合教学内容,组织形式多样的数学实践活动。例如,在学习“百分数”后,组织学生开展“家庭水电费调查”活动,学生通过收集家庭水电费数据,计算各项费用占总费用的百分比,分析家庭用水用电情况,并提出节能建议;在“图形的运动”教学后,开展“设计美丽的图案”活动,学生运用平移、旋转、轴对称等知识,设计出具有创意的图案。通过这些实践活动,学生将所学数学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提高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培养了创新意识和合作精神 。

四、教学创新实践效果与反思

(一)实践效果

通过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实施上述创新策略,取得了显著的教学效果。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明显提高,课堂参与度增强,主动探究和合作学习的积极性得到充分调动。在数学核心素养方面,学生的数学抽象、逻辑推理、数学建模等能力得到有效提升,能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例如,在一次数学实践活动成果展示中,学生设计的“校园垃圾分类优化方案”,运用了统计、数据分析等数学知识,展现出良好的问题解决能力和创新思维。同时,学生在跨学科学习中,综合素养也得到了全面发展。

(二)教学反思

在教学创新实践过程中,也发现了一些需要改进的地方。部分教师对核心素养的内涵理解不够深入,在教学实践中难以准确把握教学目标和教学方法;跨学科主题学习的开展对教师的综合素质要求较高,部分教师在学科融合方面存在一定困难;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还不够充分,一些功能尚未得到有效利用。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 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

[2] 皮亚杰.发生认识论原理[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1.

[3] 霍华德·加德纳.多元智能新视野[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

[4] 马云鹏.小学数学核心素养的内涵与价值[J].小学数学教育,2015(19):3-5.

作者简介:杜娟,1983 年,女,汉、湖南、二级,学士学位,小学数学、小学德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