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传统苏州童谣与现代幼儿园小班教学融合的创新实践

作者

王玉娇

江苏省苏州工业园区胜浦街道滨江苑幼儿园浪花苑分园

引言

幼儿园小班阶段是幼儿语言发展、情感培育与文化感知的关键时期,此阶段的教学内容需兼顾趣味性、生活化与教育性。传统苏州童谣源于民间生活,以简洁的语言、鲜明的节奏、亲切的地域特色,成为贴近幼儿生活经验的文化资源。然而,当前幼儿园小班教学中,传统童谣的应用多停留在简单念唱层面,缺乏与现代教学目标、教学形式的深度融合,未能充分发挥其教育价值。因此,探索传统苏州童谣与现代幼儿园小班教学的创新融合路径,将童谣融入语言、艺术、社会等多领域教学,既能让幼儿感受本土文化的魅力,又能推动小班教学模式的创新,具有重要的教育实践意义。

一、传统苏州童谣与现代幼儿园小班教学融合的价值

(一)助力幼儿语言能力发展

苏州童谣语言浅显易懂、节奏韵律感强,且包含大量生活化词汇与吴地方言特色表达,符合小班幼儿语言学习“多听、多说、多体验”的需求。将其融入教学,能为幼儿提供丰富的语言输入素材,幼儿在念唱、模仿童谣的过程中,可自然积累词汇、感知语言节奏,提升语言表达的流畅性与准确性,同时接触吴地方言,拓宽语言认知维度,为后续语言能力发展奠定基础。

(二)促进幼儿情感与社会认知培育

传统苏州童谣多围绕家庭生活、自然景物、民俗活动展开,内容充满童趣与温情,如描绘亲子互动、四季变化的童谣,能引发小班幼儿的情感共鸣。通过童谣教学,幼儿可在轻松的氛围中理解生活场景、感知情感表达,同时了解苏州地区的民俗习惯与社会生活,逐步建立对本土社会的初步认知,培养热爱家乡、亲近生活的情感态度。

(三)丰富小班教学内容与形式

当前幼儿园小班教学存在内容同质化、形式单一化的问题,传统苏州童谣的融入可有效弥补这一不足。童谣题材多样、形式灵活,既能作为语言教学的核心内容,也能与音乐、美术、游戏等教学形式结合,为小班教学注入新的活力。例如,将童谣与肢体律动结合、与手工创作结合,可打破传统课堂的局限,让教学更具趣味性与互动性,契合小班幼儿“在玩中学”的学习特点。

二、传统苏州童谣与现代幼儿园小班教学融合的创新路径

(一)结合语言领域教学,强化童谣理解与表达

在小班语言教学中,以传统苏州童谣为核心素材,设计分层递进的教学活动。首先,通过生动的情境导入,如借助图片、玩偶展示童谣中的场景,帮助幼儿理解童谣内容;其次,引导幼儿进行童谣念唱,注重节奏与语气的模仿,鼓励幼儿用自然的声音表达;最后,开展童谣拓展活动,如让幼儿尝试替换童谣中的简单词汇、续编童谣片段,或用自己的语言讲述童谣故事,在理解的基础上提升语言创造与表达能力。

(二)融入艺术领域教学,实现童谣多感官体验

将传统苏州童谣与小班艺术教学结合,从音乐、美术两个维度设计体验活动。在音乐活动中,为童谣搭配简单的旋律与打击乐器,如用铃鼓、沙锤配合童谣节奏,让幼儿在演奏与跟唱中感受童谣的韵律美;在美术活动中,引导幼儿根据童谣内容进行创作,如绘制童谣中的自然景物、制作童谣角色的手工作品,让幼儿通过视觉与动手操作,加深对童谣的感知,同时培养审美能力与动手能力。

(三)联动游戏与生活环节,推动童谣生活化渗透

将传统苏州童谣巧妙地融入小班幼儿的游戏与一日生活环节,能够实现教学与生活的有机融合,让教育更加生活化。在户外游戏中,教师可以根据童谣内容设计一系列肢体游戏,如“追蝴蝶”、“跳格子”等,让幼儿在充满趣味的运动中体验童谣的魅力。在日常生活环节,如在餐前、午睡前后,使用与洗手、整理衣物相关的童谣代替常规指令,这样的做法不仅能增添生活的趣味性,还能帮助幼儿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此外,在角色游戏中,可以创设与童谣相关的场景,比如“苏州小集市”,让幼儿在角色扮演中自然运用童谣语言,这不仅实现了童谣的灵活运用,也促进了童谣在生活中的转化和应用。通过这样的方式,幼儿能够在游戏中学习和应用童谣,从而加深对家乡文化的理解和热爱。

三、传统苏州童谣与现代幼儿园小班教学融合的实践反思

(一)实践成效

通过创新融合实践,传统苏州童谣在小班教学中的教育价值得到有效发挥。从幼儿层面看,幼儿对语言学习的兴趣显著提升,语言表达更流畅,且能主动念唱童谣,对本土文化的关注度与喜爱度增强,情感表达更丰富;从教学层面看,小班教学内容更具地域特色,教学形式更灵活多样,课堂互动氛围更活跃,教师对本土文化资源的运用能力也得到提升;从文化传承层面看,苏州童谣以幼儿易于接受的方式实现了文化传递,为传统民俗文化的早期启蒙搭建了有效桥梁。

(二)存在问题

实践过程中仍存在一些不足。一是童谣筛选缺乏系统性,部分传统苏州童谣内容或语言难度不符合小班幼儿认知水平,且对童谣背后的文化内涵挖掘不足,导致教学深度不够;二是融合形式存在局限,多集中在语言与艺术领域,与科学、社会等其他领域的融合较少,未能形成全方位的教学融合体系;三是家园协同不足,家长对传统苏州童谣的认知有限,未能参与到童谣教学的延伸活动中,导致童谣教育缺乏家庭层面的支持与巩固。

(三)改进方向

针对上述问题,需从三方面优化实践。首先,建立系统化的童谣筛选与改编机制,结合小班幼儿认知特点,筛选内容浅显、节奏明快的童谣,同时挖掘童谣背后的文化故事与民俗知识,将其转化为适合幼儿理解的教学内容;其次,拓宽融合领域,探索童谣与科学、社会等领域的结合点,如借助童谣引导幼儿观察自然现象、了解家乡习俗,构建多领域融合的教学体系;最后,加强家园协同,通过家长课堂、家园共育活动,向家长介绍传统苏州童谣的价值,提供童谣资源与家庭互动建议,鼓励家长与幼儿共同念唱、创编童谣,形成家园协同的文化教育合力。

结束语

传统苏州童谣与现代幼儿园小班教学的创新融合,是传统文化传承与幼儿教育创新的双赢尝试。实践中,虽在童谣筛选、融合领域、家园协同等方面存在不足,但通过持续优化,已初步实现文化启蒙与幼儿发展的双重目标。未来,需进一步深化对传统苏州童谣的挖掘与活化,探索更丰富的教学融合形式,推动家园社协同,让传统童谣真正成为小班幼儿语言发展的载体、情感培育的纽带与文化认同的起点,同时为其他地区传统民俗文化融入幼儿教育提供可借鉴的实践经验,助力传统优秀文化在幼儿心中扎根生长。

参考文献

[1] 饶宸颖. 幼儿园小班教学中童谣的运用及意义[J]. 新班主任,2025,(20):25-26.

[2]张向阳.交互式电子白板在幼儿园小班教学实践中的应用探究[J].中小学电教,2025,(05):91-93.

[3]聂海霞.基于支架式教学的小班幼儿美术教学探究[J].中国民族博览,2025,(01):220-2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