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码管动态显示》说课
刘凯
江苏省锡山中等专业学校 214191
关键字:说课;数码管动态显示;理实一体化;硬件设计;程序设计
各位评委:大家好!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数码管动态显示》。以下我将从析教材、析学情、说目标、说设计、说实施、说反思六个方面谈一下这次课。首先,我对教材进行一下分析。
一、析教材
1.教材选用
《单片机原理与应用》是我校 “电子技术应用”专业(弱电方向)的一门核心教材,是市级精品课程,选用的是中等职业教育国家“十二五”规划教材,国防工业出版社出版,由易法刚、吴飞根据教育部颁布的教学大纲编写。根据学校实际情况和地方企业特点,为了能够更好地实施理实一体化教学,2008 年我校编写了基于汇编语言的《单片机原理与应用》,为了进一步适应技能竞赛和市场的需要,基于C 语言的《C51 单片机与 C语言》技能训练教材也正在编写之中。
2.教材处理
国家规划教材实行一纲多本,主要是为了满足不同专业、不同办学条件的学校的教学需要,我根据电子技术应用专业的特点,以及我校单片机实习实训设备状况,从教材中选定了八个合适的教学项目。
本次课的内容是《数码管动态显示》(教案二),完成本次教学任务需要 4 课时。
在本次课的教学中,我对教材做了以下处理:
1)将中断允许寄存器 IE、中断控制寄存器 TCON、中断源的中断序号、工作方式寄存器TMOD 的各位功能精简表格化;
2)借用 C 语言的考试模式,采用填空方式完成程序段的编写;
3)增设了“课题:数码管动态显示”,进一步完善了制作电子计时秒表所需要的功能模块;
4)采用共阴数码管,避免学生不加思索的抄袭;
5)采用的编程软件是汉化后的MedWin3.0,中职生使用比较方便。
二、析学情
本次课的教学对象是电子技术应用专业二年级学生。
知识能力:1)学生对电子元器件有一定的知识储备,能进行简单的应用,例如三极管作为开关元件使用的条件;
2)AT89S52 单片机的时钟电路、以及上电复位电路,从原理图到实物搭接,学生比较熟练。
学习能力:有较好的模仿能力。
情感意愿:项目引领、任务驱动,每次课都有一个实实在在的成果展示在我们面前,学生学习有激情,工作有向往。
三、说目标
1.教学目标
基于对教材的分析和学情的分析,我确立了这样三个教学目标:
1)记住 C51 单片机定时/计数器的组成,以及工作方式的调用方法;
2)灵活运用定时/计数器工作方式 1;
3)协作完成数码管动态显示。
2.教学重点与难点
1)教学重点:本教材结合职业改革要求,循序渐进地介绍了单片机系统,定时/计数器是单片机核心系统之一,由本课题重点推出,因此我确立的教学重点是“定时器工作方式 1 的应用程序编写”。
2)教学难点:根据教学过程中本专业学生的表现和将来就业需要,以及本课题软件编程的特点,我把难点放在“数码管动态显示的程序段编写”上。
四、说设计
1.教学模式
为了更好地完成教学目标,本次课程序的编译、仿真或烧录,采用理实一体化的教学模式。
2.教法学法:
1)演示法:教师演示相关硬件;
2)讲解法:讲解知识要点与练习中注意事项;
3)提问法:学生通过阅读等方式完成教师的提问;
4)讨论法:学生讨论完成硬件搭接,以及编程中遇到的难题
5)练习法:学生练习硬件搭接,独立编程、仿真或程序烧录;
6)类比分析法:在进行课题软件设计时,借鉴前一课题的编程方法;
7)发现教学法:学生认知错误的程序段编写;
8)反馈教学法:自评、互评和教师评价。
本次课采用以上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边做边学,学生通过“类比效仿、自主探究、组内合作、相互帮助”完成课题的程序段编写。
五、说实施
1.课前教学资源准备
1)装有 Keil uVision2、MedWin3.0、SLISP 等软件的个人电脑;
2)能仿真 51 系列产品的仿真器;
3)SL-USBISP 下载器和主机模块;
4)数字式万用表;
5)根据功能要求焊接的硬件、面包板、相关电子元器件、导线;
6)PPT 课件;
7)将班级分成若干个学习小组,每组 5-6 人,并确定组长。
2.教学环节安排
环节一:创设情境、导入任务:通过演示外部中断控制 LED,用设问的方式点出我们可用定时器实现对 LED 闪烁控制,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他们制作的欲望。
环节二:定时器结构组成及工作方式控制:我针对定时器相关概念提出问题,要求组员通过自我阅读,组内讨论,用比较通俗的语言表达,从而记住定时计数器的组成;分析工作方式寄存器 TMOD 各控制位的功能,使学生能概述工作方式 1 的结构特点及工作过程,达到教学目标 1(即记住 C51 单片机定时/计数器的组成,以及工作方式的调用方法);,
环节三:LED 闪烁控制
本课题的硬件制作比较简单,上电复位电路和时钟电路是由教师提供焊接完整的模块,只需在面包板插接二极管、电阻。组员主要任务是对照“中断允许寄存器 IE”、“定时外部中断控制寄存器 TCON”、以及“C51 单片机中断源序号”,打开定时器 T0 中断,激活定时器 T0,编写定时器 T0 的中断服务函数,同时点明溢出标志位 TF0 在中断中的隐形地位;通过工作方式寄存器 TMOD 设定定时器 T0 为定时功能、工作方式 1 状态;在对定时器T0 装入初值时,学生通过对比阅读、组内讨论、运用公式精确计算,在教师巡回指导帮助下完成任务,由此突出本次课的教学重点(定时器工作方式1 的应用程序编写),完成教学目标2(灵活运用定时/计数器工作方式1).
环节四:数码管动态显示
本课题是由教师提供焊接完好的硬件模块。依据 C 语言考试的典型模式—--填写程序段:要求学生尽量独立完成填空后,再展开组内讨论,最后上机仿真或下载运行。
第一、回顾课题二通过查表(中断允许寄存器 IE、中断控制寄存器 TCON、计数器的工作方式寄存器 TMOD 功能表)选择定时器、设定中断方式、确定进入中断服务函数的时间点的编程方法,填写相应程序段,这样设计是为了进一步突出本次课的教学重点(定时器工作方式 1 的应用程序编写),更好地达到教学目标 2(灵活运用定时/计数器工作方式 1).
第二、定义数码管位选码、字型码,编写数码管显示函数时,类比分析项目五(制作一个抢答器)的程序代码,展开组内讨论,及时纠正不恰当的编码、编程方法,由此训练学生对嵌套函数的应用能力,我在巡视中不断指出学生存在的问题,及时进行点评,同时表扬认真完成的同学,让他们参与指导,使其他学生能够顺利完成任务,树立自信心。学生通过“类比效仿、自主探究、组内合作、相互帮助”完成程序段的编写,由此突破本次课的教学难点(数码管动态显示的程序段编写),达到教学目标 3(协作完成数码管动态显示)。
环节五:多元评价:通过成果展示,完成自评、互评和教师评价,关注他人优点,保持平常心态,客观全面地评价学生,使教学评价不仅是鞭策,更是鼓励和欣赏;
环节六:总结巩固:通过课堂互动式归纳,课后练习,巩固知识,拓展思路,加深对单片机结构的了解,激发创新意识,实现教学目的。
六、说反思
在任务驱动的教学中,通过知识讲解、组内讨论、相互帮助、项目引领、层层推进,让学生在探究、效仿中完成课题,增强了学生自信,突破了重难点,实现了教学目标。
1.成功之处
1)采用焊接好的硬件模块与面包板搭配,避免了面包板的不稳定性对程序设计的影响;
2)借鉴 C 语言考试模式,将课题程序的编写设计成填空形式,这样,学生可以将主要精力放在定时器与中断的设置、数码管位选码、字型码编排及显示函数的完善上,加强他们对单片机硬件的认识与控制。
2.改进方向
1)对数码管字型码的编排只是停留在理论上,今后教学中,我将在本课题的制作中加入测试环节,让学生在动手中体验字型码编排的乐趣;
2)本门课程主要目标是学会对单片机的软件控制,硬件设计中的硬件搭接部分若采用焊接方式完成,将大大影响教学进度,建议学校调整教学计划和相关教学大纲,将《单片机原理与应用》和《电子装接》两门专业课有效对接,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以上就是我的说课内容,谢谢!
参考文献:
[1] 葛金印,商联红. 单片机控制项目训练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2] 王静霞. 单片机应用技术(C 语言版)[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9
[3] 董升华.谈电工学的实训教法[J]. 新课程学习(中),201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