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项目式学习在九年级化学酸碱盐单元教学中的实践探索

作者

张俊

丘北县双龙营镇第一中学校 663207

引言

随着新课标的全面实施,核心素养导向的教学改革已成为基础教育发展的主流方向。在传统化学课堂中,教师主导、知识灌输的教学方式虽具效率,但难以激发学生主动探究与迁移运用的能力。酸碱盐单元作为人教版九年级化学教材的重点内容,涉及概念抽象、反应规律复杂、知识整合度高,学生常感“记不住”“不会用”。为了打破这一瓶颈,项目式学习模式被引入到本单元的教学中,借助真实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在动手实验、资料查阅、分组协作与成果展示中习得知识、提升能力、培养素养。

项目式学习强调以学生为主体,以真实任务为载体,通过过程性学习活动实现知识掌握与能力提升的双重目标。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实验是学生获取新知识、培养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在“新教材、新课标”背景下,要顺利地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需要以真实的问题情境为载体,致力于培养学生化学学科的核心素养,项目式学习是落实化学核心素养的最佳方法。本文从项目式学习理念出发,结合具体教学案例,探讨其在九年级酸碱盐单元教学中的实施策略与实践成效,以期为一线教师提供切实可行的参考路径。

、酸碱盐单元教学中的认知难点与传统困境

酸碱盐是初中化学中联系性极强的内容,其涵盖酸碱的分类与性质、盐的生成反应、常见物质的鉴别与应用等多个方面,要求学生具备较强的归纳能力与实验观察力。由于该单元引入了大量化学术语、反应类型与物质属性,加之其知识分布在多节课中,学生往往出现知识碎片化、概念模糊、记忆困难等问题。例如在理解“中和反应”与“复分解反应”的区别与联系时,不少学生只记死记硬背反应式,却无法在实验或题目中灵活判断。同样,对于常见盐的制备方法,学生常因无法掌握反应条件与本质而产生误解,影响综合题的解答。

在传统教学中,教师讲授内容多集中于公式与结论,课堂结构严密但学生思维参与度不足。课堂时间有限,教师往往以演示代替学生操作,使得学生缺乏真实的实验体验与发现过程,导致知识掌握浮于表面,难以内化为能力。同时,传统作业形式以选择题、填空题为主,缺少情境引导与综合训练,未能实现“学以致用”的教学目标。在这种教学模式下,学生更倾向于“应试式学习”,忽视化学作为实验性学科所要求的观察、动手、归纳、表达等关键能力。核心素养的培养是当代教育发展的趋势,研究核心素养的培养途径是目前课程与教学改革的重要任务,而酸碱盐单元作为跨章整合能力的重要板块。

二、基于项目式学习的酸碱盐单元教学设计思路

为了实现以“用”为主的教学转变,本文尝试围绕“酸碱盐的生活应用”为主题,设计系列项目任务,将知识点嵌入学生感兴趣的真实情境之中。如以“自制酸碱指示剂与家庭酸碱性物质检测”为主题任务,学生需利用紫甘蓝提取液设计实验,采集并测试家中常见物品(如柠檬汁、洗衣粉、食醋、苏打水)的酸碱性,并撰写检测报告。这一过程中,学生需要自主查阅资料、设计实验、记录数据与形成表达.

另一项目任务为“酸雨调查与影响分析”。结合地理、生物知识,学生围绕本地或网络数据资料对酸雨现象展开调查,并与酸性氧化物反应原理结合,制作简易模拟酸雨模型,通过灌溉实验探究其对植物生长的影响。该任务不仅加深学生对酸性氧化物、酸雨成因与危害的理解,也推动其建立环境保护意识,增强跨学科综合能力。此外,在盐的教学中,可设置“模拟实验室制盐挑战”活动,要求学生从提供的试剂中选择合适组合,通过过滤、蒸发等操作制得纯净的食盐,并写出相关反应方程式。这种任务式驱动能够有效促进理论知识与实验技能的双重掌握,提高学习积极性。

三、项目实施过程中的教学策略与学生表现分析

在实施项目式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转换角色,从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学习组织者与过程指导者。教学环节注重“提出问题—引导探究—合作解决—成果展示—反思提升”的结构推进,确保学生在每一个阶段都有明确的学习目标与参与任务。在项目启动阶段,教师通过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兴趣,并指导学生制定小组任务清单与分工机制,保障项目过程的有序推进。在中期推进中,教师需关注各小组的探究进度与实验设计,及时提供方法指导与资源支持,避免活动流于表面。

项目实施期间,学生的参与度明显提升。以往课堂中沉默寡言的学生,在分组实验与展示环节中表现出强烈的表达欲望与责任意识。在撰写检测报告、设计问卷调查、进行实验操作等环节,学生的动手能力、信息整合能力与语言表达能力都得到实际锻炼。课堂气氛由原来的单向讲解转向双向互动、甚至多向协作,学生在实践中体验知识的获得过程,在评价中提升自我认知。同时,项目成果展示不仅提供了评价依据,也为学生创造了成就感与认同感,有效缓解了对化学的畏难情绪。

四、项目式学习的教学反思与推广价值

尽管项目式学习带来了课堂结构与学生学习方式的深刻变化,但也面临一些现实挑战。例如项目设计需充分考量学情基础与教学进度,避免过度追求任务复杂度而影响教学节奏;教师需具备一定的跨学科整合能力与资源协调能力,才能更好支持学生的自主探究。此外,部分学生在项目中易出现任务依赖或分工失衡的情况,需通过明确过程评价标准与角色责任分配予以规范。学校层面应加强对项目式教学的教研支持与课程资源建设,为教师创新实践提供平台保障。

从实践效果看,项目式学习在酸碱盐单元中的应用不仅提升了学生对化学知识的理解与运用能力,更增强了他们的学习兴趣与科学素养。其本质是通过以问题为中心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在复杂而真实的情境中锻炼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对九年级学生而言,这种教学方式既有助于理解抽象概念,也有助于形成探究性学习习惯,是提升学科核心素养的有效路径。未来,项目式学习可进一步与课程统整、跨学科融合结合,推动初中化学教学的深层变革,实现从“教知识”到“育素养”的目标转向。

结论

项目式学习为九年级化学酸碱盐单元的教学提供了切实可行的实践路径。通过创设真实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在探究中获得知识,在实践中提升能力,在合作中发展素养,项目式学习不仅丰富了教学形态,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潜能。在“双减”与“新课标”的双重背景下,此类教学模式对于落实核心素养导向、提升课堂实效具有重要现实意义。未来应加强其在初中化学教学中的系统推广与校本化改造,推动基础教育教学理念与方式的持续革新。

参考文献

[1]王瀚雯.基于UbD的高中数学单元教学设计与实践[D].中央民族大学,2022.

[2]贾如月.基于真实情境的中学化学优质教学案例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22.

[3]孟川.高中化学教学中项目式学习设计与实践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22.

[4]张芬.基于项目学习的化学高阶思维能力培养的实践研究[D].西华师范大学,2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