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诊护理路径在急性脑卒中患者中的应用
骆燕 邬军华
中信惠州医院有限公司 中信惠州医院,广东 惠州 516000
前言:急性脑卒中患者的临床干预问题已经得到医学界的广泛关注,从疾病特征来看,该病症的致残致死率高的特征,再加之病因复杂且治疗难度大,因此本病症会给家庭和社会带来巨大的负担。而随着现代医学的进步,脑卒中的整体治疗难度也明显降低,但及早实施治疗干预依然是改善预后的关键点。急诊护理路径作为急诊科的科学护理模式,强调在执行时间轴的基础上完善脑卒中患者干预路径,最终改善患者临床症状[1]。现为深入分析急诊护理路径的临床应用价值,本文将以82 例急性脑卒中患者为研究对象展开分析,具体内容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医院急诊科于2024 年 2 月-2025 年2 月间收治的82 例急性脑卒中患者,随机分组后,观察组患者 41 例,包括男性 26 例,女性 15 例;年龄 52-67 岁,平均年龄(60.12±2.91)岁。对照组患者 41 例,包括男性 28 例,女性13 例;年龄 49-68 岁,平均年龄( 60.30±3.06′ )岁。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数据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可比较。
本次研究中,所有患者及其监护人均知情并自愿参与研究,且患者经头颅磁共振成像等影像学确诊为脑梗死。
1.2 方法
对照组急性脑卒中患者采用常规急诊护理干预,即急诊科护理人员可严格执行 120电话引导抵达现场,并在接触患者的第一时间评估疾病严重程度并尽可能保持呼吸道畅通,最后则可安排急救车辆及时抵达医院急诊科实施干预。
观察组急性脑卒中患者采用急诊护理路径干预,包括:(1)在接到 120 呼救信号后,应在5min 内出车并在最短时间内抵达现场。车辆行驶过程中护理人员应询问患者既往病史、意识状态与日常用药情况;叮嘱家属不要随意搬运患者,必要时可及时清除口腔、呼吸道分泌物。(2)抵达现场后则可快速识别,如有无面部不对称、肢体无力、语言障碍等。在转运护理中,所有患者采取去枕平卧位(若有脑出血风险可将头部抬高 30∘ )。(3)紧急检查,即在车辆向医院行驶期间由护理人员向医院反馈患者基本信息,并联系相关科室做好头颅CT 平扫、实验室检查与心电图的筛查,确保患者能在时间窗内接受有效治疗干预,其中溶栓≤4.5 小时,取栓≤6-24 小时。(4)护理人员第一时间联系相关科室并遵医嘱准备治疗的相关设备,如静脉溶栓或血管内取栓治疗前,护理人员在配合中应建立两条静脉通路,每 5-10 分钟观察血压变化,并了解有无出血倾向以及头痛加重情况。而针对血管内取栓患者,护理人员在术前准备中应做好备皮并留置尿管等。急诊治疗后需及时压迫止血并观察足背动脉搏动情况。
1.3 观察指标
记录两组患者急救干预时间情况,并统计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死亡率等数据
1.4 统计学方法
使用 SPSS 26.0 软件处理数据, P<0.05 时认为数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患者接诊时间对比
比较两组患者的急诊时间情况,观察组短于对照组( P<0.05⟩ ),见表 1。
表1 患者接诊时间对比(min)

2.2 患者预后情况
观察组患者预后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 (P<0.05), ),见表 2
表2 患者预后情况(n)

3.讨论
急性脑卒中的疾病进展快,若不能尽可能改善患者临床症状可能会对患者神经系统功能产生严重不良影响。而在患者急诊干预中,传统急救护理模式存在诸多缺陷,护理人员可能会因为院前延误、院内分诊与评估低效等问题导致患者无法得到有效干预。为解决上述问题,在临床上需积极完善急诊支持方案,而急诊护理路径的出现则可有效解决上述问题。本文提示急诊护理路径模式的运用可有效缩短患者的接诊时间 (P<0.05) ),提示在急诊护理路径作用下可使患者在更短时间内接受有效干预,该措施对于恢复脑组织血运、延缓疾病进展具有重要意义,其原因可能为:急诊护理路径的出现可通过标准化流程以及资源优化配置的方式来打破传统模式的瓶颈,护理人员也可通过综合性手段来快速识别卒中风险;同时该模式下可快速触发绿色通道,使本组患者可绕过常规挂号而第一时间接受诊断与干预[2]。本文表 2 数据显示,观察组患者预后情况优于对照组(P<0.05 ),出现上述结果的原因可能为:急诊护理路径可实现“时间-组织-技术”的三方面统一,相关护理措施可通过减少神经元不可逆损伤以及实施精准干预等措施来降低致残率与死亡率,因此观察组患者预后更满意。
综上所述,在急性脑卒中患者急诊干预中,采用急诊护理路径能取得满意的干预效果,因此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赵静,樊格,张森.基于循证的急救护理路径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中的应用效果[J].临床医学研究与实践,2024,9(16):162-165.
[2]吕敏,林节娥,潘益辉.规范化急诊卒中护理路径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中的应用效果[J].中外医学研究,2024,22(35):95-99.
作者简介:骆燕(1991.11)女,汉族,市惠阳人,中职职称,本科,研究方向为护理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