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预防控制办公室传染病疫情上报准确性影响因素及对策
李琼秀 宋文娟 余向琼
昆明市第三人民医院 昆明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昆明市第三人民医院
一、引言
在全球公共卫生面临巨大挑战的背景下,传染病疫情上报的准确性成为疾病预防控制工作的基础保障。疫情上报不仅关系到防控策略的制定和实施,更直接影响到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和社会稳定。然而,实际工作中仍存在信息失真、上报延迟、数据缺失等现象,制约了防控效率。本文将结合实际问题,系统分析影响传染病疫情上报准确性的因素,并提出切实可行的改进建议。
二、传染病疫情上报准确性影响因素分析
2.1 上报制度落实不到位
虽然国家和地方均已建立传染病疫情网络直报系统,但在实际执行中,部分基层医疗机构和公共卫生单位对上报制度的理解不到位,执行标准不统一,导致上报数据质量不高。一些机构对传染病定义掌握不准确,导致诊断标准使用不一致。此外,制度执行缺乏有效监督机制,违规成本低,使得漏报、迟报问题时有发生,严重影响了数据的时效性与准确性。
2.2 基层人员业务素质参差不齐
基层医疗卫生人员是传染病疫情上报的第一道关口,其业务能力直接影响数据的质量。部分基层医务人员专业知识不足,对传染病识别能力较弱,容易出现误诊误报现象。同时,信息录入和报告流程不熟练,也容易造成数据录入错误或遗漏。在疫情突发情况下,人员压力大、培训不足,更加剧了信息不准确的风险。
2.3 信息系统技术支撑不足
虽然我国传染病直报系统已经实现信息化管理,但在技术支持和系统维护方面仍存在短板。部分地区信息系统设备老旧、运行不稳定,网络环境差,数据传输存在延迟或中断现象。此外,系统交互性差,不同平台之间信息难以共享整合,影响了疫情数据的全面性和一致性。同时,信息系统中数据校验机制不完善,缺乏自动识别错误的功能,增加了人为错误的发生概率。
三、当前上报流程中的常见问题
3.1 上报流程复杂导致信息滞后
在部分基层单位,疫情上报流程环节繁多,从病例识别、初步诊断、报告填写到审核提交,常常需多部门协作。流程中缺乏明确分工与责任人,一旦某一环节出现问题,整个上报链条就会被拖延。特别是在节假日或非工作时间,相关人员响应不及时,导致疫情信息延误,错过最佳防控时机。
3.2 疫情数据标准不统一
不同地区、不同级别医疗机构在数据填报中存在用词不规范、格式不统一等问题。有的单位使用本地习惯术语而非国家统一编码,系统难以自动识别处理,增加了数据整合难度。疾病分类和命名标准的不一致也使得跨地区疫情数据难以比对和归纳,削弱了对疫情发展趋势的科学研判能力。
3.3 疫情信息反馈机制不完善
疫情信息反馈机制不畅导致上报工作形成“单向流动”,基层工作人员往往缺乏对自己上报信息的后续处理和结果了解。这种缺乏互动的反馈模式,容易让基层人员产生工作被动感,影响其积极性和责任心。与此同时,缺少及时有效的反馈也阻碍了上报数据的校正和优化,使得错误信息难以及时被发现和纠正,影响整体疫情数据的准确性和完整性。此外,反馈信息的迟缓和不透明还限制了基层单位根据实际反馈调整诊断和上报流程。构建双向反馈、动态更新的信息沟通平台,提升基层与上级部门之间的互动频率和质量,对于优化疫情上报体系至关重要。
四、提高疫情上报准确性的对策建议
4.1 完善制度执行与监督机制
制度是保障疫情上报规范运行的根本,必须不断完善法律法规体系,明确疫情上报的时间节点、内容标准和责任主体。通过制定细致操作流程和责任追究条款,提高制度的权威性和执行力。同时,应引入第三方监督机制,如社会监督和专家评审,确保制度执行的透明和公正。针对延迟或虚假上报的行为,应设定严厉处罚措施,形成有效震慑。借助信息技术手段,对疫情上报全过程进行实时监控和数据审计,及时发现问题并反馈,促进制度执行闭环管理,从制度层面推动上报准确性稳步提升。
4.2 强化人员培训与能力建设
提升基层医务人员的传染病识别和疫情上报能力是提高数据质量的关键。应定期组织线上线下结合的培训,内容涵盖传染病流行病学、诊断标准、报告流程和信息系统操作。培训应注重实操演练和案例分析,提升医务人员的应急反应能力。针对新发传染病和特殊疫情,建立快速响应培训机制,确保人员能迅速掌握相关知识和技能。加强人员职业素养培养,提升责任感和主动性。此外,鼓励基层单位设立专职疫情报告员,明确岗位职责,保障人员配置合理,有效提升疫情上报的准确性和及时性。
4.3 升级信息系统技术平台
现代信息技术是提升疫情上报效率和准确性的有力工具。应推动现有疫情直报系统的技术升级,增强系统的稳定性和安全性。优化数据录入界面设计,简化操作流程,降低医务人员使用难度。引入智能校验功能,实现自动识别数据异常和逻辑错误,减少人为疏漏。同时,推动全国不同层级系统的互联互通,实现数据共享和实时更新。加快5G、云计算、大数据等技术应用,提升数据处理能力。加强网络基础设施建设,保障偏远地区信息上传畅通。通过技术手段提升数据的完整性和实时性,推动疫情监测精准化和智能化发展。
4.4 建立多方联动协同机制
疫情防控涉及多个部门和机构,应加强跨部门协调,形成信息共享和协作机制。建立常态化沟通渠道,推动医疗机构、疾控中心、卫生行政部门、信息技术部门密切配合,避免信息孤岛。通过多方联动,及时整合和核实疫情数据,提高数据的准确性和全面性。完善疫情数据共享平台,保障数据的透明度和安全性,增强社会公众的信任。引入社区和公众参与,借助社会资源辅助疫情监测和反馈,构建全社会参与的疫情防控网络。
4.5 鼓励科技创新助力上报效率
现代科技为疫情信息采集和上报提供了多样化解决方案。可引入人工智能辅助病例诊断和自动化数据录入,减少人工错误。利用大数据技术对疫情数据进行实时分析,及时发现异常趋势,支持科学决策。推广移动互联网应用,实现病例现场快速上报和追踪。加强传染病监测新技术研发,如基因测序技术、智能感知设备等,提升检测和报告的速度与准确性。政府应加大对科技创新项目的支持力度,推动产学研合作,打造智慧疫情防控体系。
五、结论
传染病疫情上报的准确性直接关系到公共卫生应急响应的速度与效果,是疫情防控体系中的关键一环。当前我国在制度建设、人员素质、信息化手段等方面仍面临诸多挑战。提升上报准确性必须系统化推进,从制度执行、人员培训、技术支持等多方面协同发力。只有通过强化制度执行力、提升专业能力、优化技术平台、完善反馈机制,才能构建科学高效的疫情上报体系,为实现传染病精准防控打下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吴晓丹.浅谈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档案管理工作[J].办公室业务,2025,(06):80-82.
[2]刘江华,李钦,陈曦,等.郑州市县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卫生应急能力评估结果[J].现代疾病预防控制,2025,36(04):319-322.DOI:10.13515/j.cnki.hnjpm.1006-8414.2025.04.016.
[3]张格格,张楚颖,李霞,等.我国重大呼吸道传染病疫情应急处置体系现状[J].华南预防医学,2025,51(03):303-305+3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