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时代下社区老龄体育的发展路径
水文杰 戴园园
池州学院体育学院 安徽池州 247000
引言: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程度持续加深,老年人的健康与生活质量问题日益受到社会关注。体育锻炼作为促进健康、延缓衰老的重要手段,在老龄群体中的推广具有重要意义。社区作为老年人日常生活的主要活动空间,承担着组织和推动老龄体育的重要职责。
1.相关概念与理论基础
在研究数字时代下社区老龄体育的发展路径时,需首先厘清“老龄体育”“社区体育”“数字健康”“智慧养老”等核心概念的内涵与外延。老龄体育是指面向老年群体开展的、以增强体质、促进健康为目的的身体锻炼活动;社区体育则是依托社区资源组织的群众性体育活动,具有就近性、便利性和普惠性的特点;数字健康是指利用信息技术手段提升个体和群体的健康管理能力;智慧养老则是通过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手段,提升养老服务的智能化水平。这些概念相互关联,共同构成了数字时代推动社区老龄体育发展的理论基础。
从社会学和公共健康视角来看,生命周期理论指出,个体在不同生命阶段应保持适度的身体活动,以实现健康老龄化;积极老龄化理论强调老年人应积极参与社会、文化和体育活动,提高生活质量;社会支持理论则认为,家庭、社区和政府应为老年人提供必要的资源和支持,以促进其身心健康。此外,在数字技术应用方面,健康信念模型(HBM)有助于理解老年人对体育锻炼的认知和行为决策过程,而技术接受模型(TAM)则解释了用户对数字化健康工具的接受程度及其影响因素。
2.社区老龄体育发展的现实基础与政策环境
我国人口老龄化形势日益严峻,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60 岁及以上人口占比已超过 18.7% ,其中 65 岁及以上人口比重持续上升,标志着我国正加速进入深度老龄化社会。在这一背景下,老年人的健康管理和生活质量提升成为社会治理的重要议题。社区作为老年人生活的主要场域,在组织和推动老龄体育方面具有天然优势。随着城市社区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各地逐步建立起以社区健身广场、老年活动中心、公共体育场馆为主体的基层体育服务体系,为老年人就近参与体育锻炼提供了基本保障。
从居民健康状况来看,多数老年人患有不同程度的慢性疾病,如高血压、糖尿病、骨质疏松等,而适度的体育锻炼被证实能有效改善身体机能、延缓衰老进程、提高心理健康水平。因此,发展社区老龄体育不仅是应对人口老龄化的现实需求,也是实现“健康中国2030”战略目标的重要抓手。然而,目前社区老龄体育的发展仍面临资源配置不均、服务供给不足、专业指导缺乏等问题,尤其在数字化转型过程中,部分老年人因技术使用障碍难以享受智能化带来的便利。
国家高度重视老龄事业和全民健身工作,近年来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文件,如《“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全民健身计划(2021—2025 年)》《智慧健康养老产业发展行动计划》等,明确提出要加强对老年人体育权益的保障,推动数字技术与健康养老服务融合,鼓励社区开展多样化、便捷化的老年体育活动。这些政策为社区老龄体育的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制度支持和发展方向。在此基础上,各地结合实际情况探索创新模式,形成了良好的政策引导与实践基础。
3.社区老龄体育发展存在的问题与挑战
老年人体育参与率整体偏低,受身体条件、健康观念、个人兴趣等因素影响,部分老年人对体育锻炼缺乏积极性,存在“不愿动”“不敢动”的心理倾向。其次,社区体育服务供给不足,普遍存在活动形式单一、内容缺乏针对性、组织管理不规范等问题,难以满足老年人多样化的健身需求。此外,专业指导力量薄弱,社区缺乏经过系统培训的老年体育指导员,导致老年人在锻炼过程中容易出现动作不规范、运动强度不合理等情况,影响锻炼效果甚至带来安全隐患。
在数字化快速发展的背景下,技术应用带来的“数字鸿沟”也成为制约社区老龄体育发展的重要因素。许多老年人对智能设备、健康管理 APP、线上课程平台等新兴工具使用能力有限,导致其难以有效获取数字化体育资源,进一步加剧了老年群体内部在健康服务获取上的不均衡。同时,现有数字化产品在设计上往往忽视老年人的使用习惯与生理特点,操作复杂、界面不友好,降低了老年人的接受度和使用意愿。
社区体育资源分布不均也是一大难题,城市中心区域与偏远社区、东部地区与中西部地区之间在场地设施、资金投入、人员配置等方面存在较大差异,导致老龄体育服务的可及性和公平性受到影响。加之缺乏系统的绩效评估机制和长期可持续的运行模式,使得部分社区体育项目难以持续开展。
4.数字赋能社区老龄体育的发展路径
应打造线上线下一体化的服务平台,依托社区智慧健康管理系统,整合健身资源、活动信息、健康数据等要素,为老年人提供便捷的体育服务预约、远程教学、运动指导等功能。通过建立统一的数字化服务平台,实现信息共享与资源整合,提升服务效率和老年人参与度。
推广智能终端设备和数字应用是关键环节。鼓励老年人使用可穿戴设备(如智能手环、健康监测手表)、运动类 APP 以及在线健身课程平台,实时监测身体状况并进行科学锻炼指导。同时,在产品设计上应注重适老化改造,简化操作流程、优化界面显示,提高老年人使用体验。此外,还可引入虚拟现实(VR)和增强现实(AR)技术,开发适合老年人的沉浸式健身场景,激发其运动兴趣。
加强社区组织与人才建设,提升专业化服务水平。一方面,要培育社区老年体育骨干队伍,开展系统培训,提升其组织能力和运动指导水平;另一方面,鼓励高校、社会机构与社区合作,引入专业社工、康复治疗师、体育教练等力量,形成多元协同的服务体系。
完善政策支持与制度保障机制,政府应加大对社区老龄体育的资金投入,设立专项经费支持数字设施建设和服务项目落地;同时,制定相关标准与评估体系,推动老龄体育服务规范化、长效化发展。通过多方协同推进,真正实现数字技术与社区老龄体育的深度融合,助力老年人实现健康老龄化与幸福生活。
结论
在数字时代背景下,社区老龄体育的发展既是应对人口老龄化的重要举措,也是实现健康中国战略的关键环节。研究表明,尽管当前社区老龄体育在政策支持、基础设施和数字化应用方面取得一定进展,但仍面临参与率低、资源分布不均、数字鸿沟突出等现实挑战。通过构建“互联网+社区老龄体育”服务体系,推广智能终端与数字应用,加强组织人才建设,并完善制度保障,能够有效提升老年人的体育参与度和健康水平。数字技术不仅为社区老龄体育注入了新动能,也为老年人生活质量的提升提供了有力支撑。未来应进一步深化数字化与老龄体育的融合,推动服务模式持续创新,助力实现全民健康覆盖与积极老龄化目标。
参考文献
[1]李凤玉. 数字体育适老化:价值意涵、实然困境与应然进路[C]// 中国体育科学学会. 第五届全民健身科学大会论文摘要集——墙报交流(二). 上海体育大学;, 2024:150-151.
[2]阳卓君. 数字时代农村老年人社会参与的法律保障研究[D]. 中国人民公安大学,2024.
[3]钟丽萍. 城市社区老年人体育服务治理创新研究[D]. 湖南师范大学, 2021.
作者简介:水文杰(2004.4.16 -),男,汉,安徽阜阳人,在读本科,研究方向:社会体育;
戴园园(1989.2.10-),女,汉族,安徽怀宁人,硕士研究生,副教授,研究方向:体质健康,
基金项目: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一般项目(S2023113061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