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小学信息科技实验教学的设计与实施

作者

齐雯

阜阳市刘锜小学 安徽阜阳 236000

引 言:步入数字化时代,信息科技已深度融入人们生活的点点滴滴,小学信息课程成为学生接触信息科技的启蒙开端,开展信息科技教育在培养学生信息素养、创新能力以及适应未来社会能力方面的作用不容小觑。实验教学凭借其特有的实践性与探究性,能让学生在实际体验里掌握信息科技知识与技能,激起学习热情,提升其运用理论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基于此,如何科学合理地做好小学信息科技实验教学的设计与实施工作,成为广大教育工作者必须深入思考的难题。

一、小学信息科技实验教学的设计原则

1.实用性原则

信息科技知识跟现实生活紧密挂钩,实验教学内容应贴合学生的生活实际,有实用的特性。如“完善坐姿提醒器”实验,是基于对本校学生的视力调查以及学生视力的实际情况。

2.实践性原则

小学生对事物好奇度高,对新鲜东西兴致勃勃,特别是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有了很强的动手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因此在实验教学的设计过程里,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年龄特质,尽可能的给学生留有充足的动手操作和思考的时间。比如在“编写程序”环节,让学生根据坐姿提醒器的设计意图完成对应的算法流程图,使其主动投入实验的积极性,让学生在轻松恬适的氛围中感受信息科技的魅力[1]。

3.层次性原则

小学生认知水平跟学习能力存在不同,进行实验教学设计时应遵循层次性原则,编排难度层次多样的实验任务。a 层次学生适合开展基础实验,协助学生掌握基本操作技能与知识,如“完成指令模块的拖动”实验。b 等级学生需要于基础实验基础之上展开,增强学生的综合应用本领和创新思维,如开展“为掌控版添加文字显示”实验。c等级学生可拓展实验,为能力较好的学生提供探索空间,类似“根据测量数据修改参数”这样的实验。采用分层式的设计,满足不同层级学生的学习需求。

4.安全性原则

信息科技实验牵扯计算机、网络等设备、技术,存在一定的安全方面隐患,在进行实验设计时,需充分顾及安全性,保证实验环境安全无虞。如计算机设备正常工作、网络环境稳定等方面,引领学生树立恰当的网络安全意识,在实施网络操作相关实验的时候,指引学生遵守网络条例,不轻易去浏览不良内容,守护好个人的隐私。

二、小学信息科技实验教学设计思路

1.实验准备阶段(1)明确实验目

教师按照教学大纲和学生的实际情形,确立清晰、具体、可实际操作的实验目标。

(2)准备实验材料

确认计算机设备性能,软件已安装齐全且正常工作。实验指导手册应简洁直白,包含实验流程步骤、操作的主要要点、需要留意的事项等内容,便于学生自主去学习和操作。

(3)学生分组

按照学生的学习能力、性格特点等特性进行合理分组,4 - 6 人编成一组,小组内各位成员分工明晰。

2.实验讲解阶段(1)引入实验主题

教师借助生动有趣的形式引入实验主题,激活学生的兴趣和好奇情绪,可采用故事导入、情境创设等方法。(2)讲解实验原理和操作方法

教师对实验涉及的信息科技知识与操作方法进行详细讲解,使学生理解实验的原理跟步骤,就一些复杂的操作而言,可以实施示范演示。例如,讲 图像处理软件内“图层”的概念及使用方法之际,教师借助实际操作演示,让学生直观地目睹不同图层叠加产生的成效,以及怎样对图层开展编辑、调整之类的操作。讲解的时候里,应留意语言简明易懂,多采用比喻、类比等方式让学生把握抽象概念。

(3)强调实验注意事项

向学生着重说明实验过程里的安全注意事项、操作规范与实验纪律。如在使用计算机设备之际,切勿胡乱插拔硬件设备。处于网络实验进行阶段,不可去访问非法网站等,告知学生爱护实验设备,保证实验环境整洁不杂乱等。

3.实验操作阶段(1)学生自主操作

学生按照实验指导手册和老师讲授的内容,实施自主实验操作。在实施操作期间,勉励学生主动思索,遇到难题先靠自己尝试解决,增进学生自主学习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2)教师巡视指导

教师在学生实验的过程中巡回走动,实时发现学生存在的问题并开展指导,针对个别学生暴露出的问题,做个性化的辅导;面对学生的共性问题,可对其集中讲解,留意学生的操作规范与实验推进状况,促使实验顺利开展。例如学生做“网页制作”实验时,教师巡视的时候发现部分学生在网页布局里存在困难,可针对这一难题,再次进行简易的示范及讲解,协助学生解决掉难题。

(3)小组合作交流

勉励小组内成员开展合作沟通,分享参与实验的心得跟经验,凭借合作探讨,学生可相互借鉴学习,提高实验的成效与质量。

4.实验总结阶段(1)学生汇报实验成果

各个小组派遣代表汇报实验成果,呈现实验弄好的作品,并说明实验过程里遇到的问题及应对办法,增强学生的表达及展示能力,同时还能让其他小组的学生学到不同的思路与方法。

(2)教师评价与总结

教师对学生实验成果实施评价,评价内容囊括实验作品质量、学生的操作能力、团队合作表现、创新思维等方面,评价得客观公正,主要采用鼓励方式,同时指出存在的问题跟缺陷,然后给出针对性的改进建议。

三、实施案例

案例名称:“完善坐姿提醒器”实验。

实验目标:

1.能将制作坐姿提醒控制系统分解为“分析问题、连接硬件、设计算法、编程验证及调试程序”等一系列步骤,能通过编程验证算法。

2.在制作坐姿提醒器的过程中,体验运用信息科技、数学、科学等学科知识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步骤。

3.通过小型系统的制作,提升学生运用过程与控制系统的方法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实验准备:计算机实操教室,要让每台计算机装上图形化编程软件mind+;微课视频;筹备实验指导手册;学生分组,每组 4 人。

指导手册如下:

1. 设计坐姿提醒器方案(图1)

图1 坐姿提醒器设计方案

1.坐姿提醒器有 功能;

2.坐姿提醒器可以放在 进行使用;

3.当坐姿提醒器发现 到 的距离小于 cm时,坐姿提醒器会发出声音,灯光(选择一个)提醒,反之,坐姿矫正器则不会发出提醒,

2.了解坐姿提醒系统的运行过程

3.选择合适的实验器材,填写表格(表1)

表 1
图 3 超声波传感器

4.根据连接示意图,搭建坐姿提醒器(图2、图3)

图 3 超声波传感器

实验讲解阶段:教师借助展示一些为保护视力研发的坐姿提醒器案例,引入该实验主题,挑起学生的兴趣,细致说明掌控板与扩展板、掌控版与主机的链接方式,图形化编程软件中各指令模块的作用、添加方式以及修改参数操作规程,并实施示范演示,强调在操作过程中需确保硬件的连接精确无误、程序编写正确、参数设置的合理性。

实验操作阶段:

1. 设计“提醒器”算法:学生根据“坐姿提醒器”设计思路、运行过程,思考并补充算法流程。

2。拖动指令模块:为实现坐姿提醒功能,学生运用图形化编程软件,编写如图5 所示参考程序。

图 4 参考程序

3.完善程序:学生借助“知识库”的内容,完善程序。

4.上传程序:学生将完善后的程序上传至掌控板中,验证作品是否能实现想要的功能。

5.调试程序:学生结合具体的使用场景和使用对象,优化程序,让作品能够实现提醒坐姿的功能。

6:教师四处巡查指导,及时处理学生碰到的难题。

实验总结阶段:各个小组把自己做的坐姿提醒器予以展示,介绍提醒器的设计原理、链接设备的过程以及制作期间的经验和麻烦,教师对各个小组作品进行评判,从合理性、技术运用的熟练程度等方面打分。同时给予赞扬与激励,就学生作品中出现的问题,诸如提醒器的摆放位置、程序与身高不匹配之类,开展总结梳理分析,给出改进办法。

实验效果:借助问卷星调查网站,统计与分析学生对本节课的接受程度,为下次实验的优化做好充分的准备。

参考文献:[1]《义务教育信息科技新课标(2022 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