沥青路面热再生试验检测研究
岳海先
重庆市交通规划和技术发展中心 重庆市 400060
随着我国公路建设里程的持续增长,早期修建的沥青路面逐渐进入大规模养护周期。沥青路面热再生技术通过对旧料的循环利用,可减少石料开采与沥青消耗,降低碳排放达 30% 以上,符合 “双碳” 战略需求。然而,热再生工艺中加热温度控制、再生剂用量优化、新旧料性能匹配等关键问题,需通过系统的试验检测进行科学验证。当前国内热再生工程中,因试验检测体系不完善导致的再生路面早期病害占比达 17.6% ,凸显出建立标准化检测流程的紧迫性。
1 沥青路面热再生试验检测意义
1.1 评估热再生工艺的效果
热再生工艺通过加热软化旧沥青、添加再生剂恢复性能,其效果需通过系统的试验检测体系进行量化评估。在实验室层面,采用马歇尔试验对再生前后混合料的马歇尔稳定度、流值、空隙率等核心指标进行对比分析,能够精准判断沥青胶结料性能的恢复程度。
在工程应用阶段,通过现场检测压实度、平整度、构造深度等指标,可直观反映热再生工艺的实际适用性。采用核子密度仪、连续式平整度仪等专业设备进行动态监测,能够获取施工过程中的实时数据,为工艺参数的动态调整提供依据。例如,在某机场跑道热再生项目中,通过对现场压实度的持续监测,发现局部区域因加热不均匀导致压实度未达标,及时调整加热设备参数后,压实度合格率提升至 98% ,确保了工程质量。
1.2 优化热再生工艺参数
加热温度与再生剂掺量是热再生工艺的核心控制参数,其优化需依赖大量试验数据支撑。研究表明,旧料加热温度对沥青性能影响显著:当加热温度超过 180℃时,沥青的老化度增加 15% ,导致其黏结性能下降;而温度低于 140℃时,再生剂在旧沥青中的扩散效率降低 30% ,无法充分发挥性能恢复作用。为确定最佳加热区间,研究人员设计了多组对比试验,分别在 140℃、 150∘C 、 160∘C 、170℃温度下对旧料进行加热处理,并测试混合料的针入度、软化点等指标。结果显示,155℃-165℃区间内,再生混合料的综合性能最佳,既能保证再生剂充分扩散,又能避免沥青过度老化。
再生剂掺量需根据旧沥青的黏度损失程度进行精准调控。采用动态剪切流变仪(DSR)对不同掺量下的旧沥青进行 60℃高温流变性能测试,结果表明:当旧沥青的60∘C 黏度恢复至原样的 85% 时,再生剂最佳掺量为旧料质量的 1.2%-1.5% 。
1.3 验证热再生工艺的可行性
在工程应用前,需通过系统的试验检测验证热再生工艺对特定旧料的适应性。首先对不同老化程度的旧沥青进行四组分分析,研究发现当蜡含量超过 5% 或老化指数大于 0.4 时,单纯添加再生剂难以恢复沥青的路用性能,需通过复配新沥青来改善混合料性能。例如,在某重载交通道路改造工程中,对旧沥青进行组分分析后发现其蜡含量高达 6.2% ,老化指数达到 0.5,通过添加 20% 的新沥青与再生剂复配,使再生沥青的延度从 3cm 提升至 12cm,满足了道路使用要求。 此外,集料的物理性能对再生工艺选择至关重要。在某高速改扩建工程中,通过对旧料进行筛分试验发现,其集料破碎率达 22% ,细集料含量显著增加。基于此,研究团队调整再生工艺为 "现场热再生 +20% 新集料",并通过实验室性能验证和足尺试验路铺筑,最终确定该工艺方案。经长期跟踪监测,采用该工艺的再生路面使用寿命超过 8 年,证明了工艺调整的有效性和可行性。
2 沥青路面热再生试验检测技术应用
2.1 沥青路面加热
加热工艺的检测重点包括温度场均匀性与加热速率控制。采用红外热像仪对再生路面进行实时测温,要求表面温度差控制在 ±5∘C 以内,避免局部过热导致沥青老化。加热速率应控制在 5~8°C/min ,过快会造成集料内外温差过大产生裂纹。某试验段数据显示,采用多阶段加热( 120∘C 预热→160℃恒温)的旧料,其沥青黏弹性能恢复率比单一温度加热高 18% 。
2.2 掺加再生剂及沥青材料
再生剂掺加前需进行配伍性试验,将再生剂与旧沥青按不同比例混合,通过旋转薄膜烘箱试验(RTFOT)后测定黏度比,要求黏度比变化率小于 10% 。新沥青掺量检测
需结合旧料沥青含量,当旧料沥青含量低于 3.2% 时,需添加新沥青使总沥青含量达4.5%5.0% 。采用荧光显微镜观察再生剂扩散效果,理想状态下再生剂在沥青相中的分布均匀度应大于 90% 。
2.3 旧沥青混合料试验分析
旧混合料的筛分试验需采用水洗法,准确测定各档集料的级配偏差。当 0.075mm 以下颗粒含量超过 5% 时,需进行粉尘含量修正。旧沥青的延度试验应采用 - 10∘C 低温条件,当延度小于 5cm 时,表明沥青老化严重需增加再生剂用量。通过动态模量试验(DMA)测定旧料的黏弹参数,为再生工艺设计提供力学依据,某旧料在 10Hz 频率下的储能模量达 8000MPa ,需采用高渗透型再生剂改善其低温性能。
2.4 再生沥青混合料试验分析
2.4.1 再生试验分析
再生混合料的马歇尔试验需控制击实温度在 165~170∘C ,击实次数采用双面 75次。稳定度应不低于 8kN,流值控制在 20\~40( 0.1mm )。通过冻融劈裂试验测定再生混合料的水稳定性,要求残留强度比大于 80% 。车辙试验中动稳定度需达到 2800 次/mm 以上,确保再生路面的抗变形能力。
2.4.2 再生沥青混合料级配分析
再生混合料的级配设计需遵循 “嵌挤密实” 原则, 4.75mm 筛孔通过率宜控制在35%~40% ,确保骨架结构稳定。当旧料中 2.36mm 以上集料破碎率超过 15% 时,需添加新集料调整级配。采用贝雷法(Bailey method)计算集料骨架参数,要求 CA 比(粗集料骨架间隙率与沥青混合料毛体积间隙率的比值)在 0.8\~1.0 之间,保证混合料的骨架嵌挤性能。
2.5 渗透试验分析
2.5.1 试验方法设计
采 用 变 水 头 渗 透 仪 对 再 生 混 合 料 进 行 渗 透 系 数 测 试 , 试 件 尺 寸 为Φ100mm×100mm ,在 0.1MPa 水压下保持 30min ,记录渗水量。当渗透系数大于 1×10 Ω-3mm/s 时,表明再生路面防水性能不足,需调整级配或增加沥青用量。对比不同再生工艺的渗透系数,现场热再生混合料的渗透系数比厂拌热再生高 30% ,需在施工中加强压实。
2.5.2 试验工艺情况
试验发现加热温度对渗透性能影响显著, 160∘C 加热的再生混合料渗透系数比180∘C 加热低 25% ,因高温导致沥青老化后黏度增加,填充空隙能力下降。再生剂掺量超过 1.8% 时,混合料渗透系数增大 15% ,因过量再生剂稀释沥青导致黏结力下降。最佳工艺参数为加热温度 165∘C 、再生剂掺量 1.3% ,此时渗透系数可达 5×10-4mm/s 以下,满足防水要求。
2.5.3 施工要点及解决方法
针对试验中发现的渗透性能不足问题,施工中可采取双钢轮振动压实(振幅0.8mm 、频率 35Hz )提高密实度,使渗透系数降低 20% 。当旧料级配偏粗时,可添加5%~8% 的机制砂调整细集料含量,改善空隙率。在再生路面表面加铺 1cm 厚的微表处封层,可使渗透系数进一步降低至 1×10-4mm/s 以下,有效提升防水性能。
3 结语
沥青路面热再生试验检测是保障再生工艺效果的关键环节,通过构建从旧料性能评估到再生混合料性能测试的全流程检测体系,可实现工艺参数的精准优化。研究表明,加热温度控制在 160\~170℃、再生剂掺量为旧料质量的 1.2%~1.5% 时,再生混合料各项性能指标可达新拌混合料的 85% 以上。未来需进一步完善再生沥青的微观性能检测手段,开发基于人工智能的再生工艺参数智能优化系统,推动热再生技术向低碳化、智能化方向发展,为 “十四五” 时期公路养护绿色转型提供技术支撑。
参考文献:
[1]许景.公路沥青路面热再生试验检测研究[J].运输经理世界,2022,(10):13-15.
[2] 陈郑 华. 公路 沥青 路面 热再 生试 验检 测路 径探 讨 [J]. 黑龙 江交 通科技,2021,44(04):230-231.
[3]林泉鑫.公路沥青路面热再生试验检测路径探讨[J].江西建材,2020,(10):54-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