围绕初中生心理健康教育构建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
包兴华 吴丹 李沫
阜新市工读学校 辽宁阜新 123000
初中阶段是学生身心发展的关键时期,他们面临着生理和心理的巨大变化,同时也承受着来自学习、家庭、社会等多方面的压力。这些压力如果得不到及时有效的疏导和解决,很容易引发各种心理问题,如焦虑、抑郁、自卑等,影响学生的身心健康和未来发展。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作为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要传授知识和技能,更要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培养学生的积极心态和健全人格。因此,围绕初中生心理健康教育构建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明确教学中心理健康教育目标
自我认知是心理健康的基础,初中生正处于自我意识迅速发展的时期,他们开始关注自己的内心世界和外在形象,但往往对自己的认识不够全面和准确。通过道德与法治教学,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自己的优点和不足,接纳自己的不完美,树立积极的自我形象,增强自信心。例如,在教学“发现自己”这一课时,可以组织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和他人评价活动,让学生从不同角度了解自己,发现自己的闪光点和潜力,从而更好地认识自己。
情绪管理是心理健康的重要标志,初中生情绪波动较大,容易受到外界因素的影响。在教学中,要帮助学生认识情绪的多样性,学会识别和表达自己的情绪,掌握有效的情绪调节方法,如深呼吸、放松训练、积极暗示等,以保持情绪的稳定和积极[1]。例如,在教学“情绪的管理”这一课时,可以通过案例分析、角色扮演等方式,让学生体验不同情绪带来的影响,并学习如何合理调控情绪,做情绪的主人。
社会适应能力是学生走向社会、融入社会的重要保障。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要引导学生了解社会规则和人际交往技巧,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提高学生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使学生能够更好地适应社会生活。例如,在教学“在社会中成长”这一课时,可以组织学生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如社区服务、志愿者活动等,让学生在实践中体验社会生活,增强社会责任感和适应能力。
二、挖掘教学中心理健康教育内容资源
初中道德与法治教材中的许多课文都涉及到了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例如,在“珍视生命”这一单元中,教材通过讲述生命的宝贵、守护生命的方法等内容,引导学生珍惜生命、关爱生命,培养学生的生命意识和安全意识,这是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又如,在“友谊与成长同行”这一单元中,教材强调了友谊的重要性以及建立和维护友谊的方法,有助于学生培养良好的人际关系,提高社会适应能力。教师要深入研读教材,准确把握教材中的心理健康教育点,在教学过程中有针对性地进行渗透。
学生身边的生活案例是最具说服力和感染力的教育资源。教师要善于收集和整理学生在学习、生活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和案例,将其作为教学素材引入课堂,让学生从身边的事例中受到启发和教育[2]。例如,当班级中出现学生因考试失利而情绪低落的情况时,教师可以以此为契机,开展“正确对待挫折”的主题教学,引导学生分析考试失利的原因,分享应对挫折的经验和方法,帮助学生树立积极面对挫折的心态。
三、优化课堂上心理健康教育方法
情境教学法是通过创设生动、逼真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体验和感受,从而获得知识和技能的教学方法。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和心理健康教育目标,创设各种情境,如角色扮演情境、问题情境、案例情境等,让学生在情境中思考、讨论和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情感体验和心理素质。例如,在教学“遵守规则”这一课时,可以创设一个“在公共场所不遵守规则”的情境,让学生分别扮演违反规则者和维护规则者,通过角色扮演,让学生深刻体会到遵守规则的重要性以及不遵守规则可能带来的后果,从而增强学生的规则意识和自律能力。
小组合作学习法是将学生分成小组,通过小组内的合作与交流,共同完成学习任务的教学方法。这种方法能够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沟通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同时也有利于学生在小组中相互支持、相互鼓励,缓解学习压力和心理焦虑。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合理分组,设计一些具有挑战性和开放性的问题或任务,让学生在小组内进行讨论和研究。例如,在教学“走进法治天地”这一单元时,可以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开展“校园法治现状调查”活动,学生在调查过程中需要分工合作、相互配合,共同完成调查报告。通过这样的活动,学生不仅能够加深对法治知识的理解,还能提高团队合作能力和社会实践能力。
四、营造良好心理健康教育环境
课堂是教学的主阵地,营造积极向上的课堂环境对于心理健康教育至关重要。教师要以饱满的热情、亲切的态度和生动的教学语言投入到教学中,与学生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让学生感受到教师的关爱和支持。同时,教师要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和活动,尊重学生的个性和想法,营造一个宽松、和谐、民主的课堂氛围,使学生在这样的环境中能够自由地表达自己的情感和观点,增强自信心和安全感。
校园是学生学习和生活的重要场所,构建和谐健康的校园环境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有着深远的影响[3]。学校要加强校园文化建设,营造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氛围,如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主题活动、举办心理健康讲座、设立心理咨询室等,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心理健康服务和支持。此外,学校还要加强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沟通与交流,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让学生在和谐的校园环境中感受到温暖和关爱,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
社会环境对学生的心理健康也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教师要引导学生正确认识社会现象,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辨别是非的能力,使学生能够在复杂的社会环境中保持清醒的头脑,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同时,学校和家庭要与社会各界加强合作,共同营造一个有利于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社会环境,如加强对网络文化的监管,减少不良信息对学生的侵害;开展社区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为学生提供更多的社会实践机会等。
五、结语
围绕初中生心理健康教育构建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需要教师、学校和家庭的共同努力。通过明确教学中心理健康教育目标、挖掘教学中心理健康教育内容资源、优化课堂上心理健康教育方法以及营造良好心理健康教育环境,能够有效地将心理健康教育融入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从而进一步促进初中生的心理健康发展,培养学生的积极心态和健全人格,为学生今后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 方 嘉 怡 . 初 中 道 德 与 法 治 教 学 中 渗 透 心 理 健 康 教 育 的 策 略 [J]. 智力,2024,(26):60-63.
[2]张丽.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心理健康教育研究[D].广西民族大学,2024.
[3]曹月.心理健康教育融入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研究[D].吉林外国语大学,2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