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大学生劳动教育融人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径探究
孔令沙
重庆电力高等专科学校
一、引言
“劳动教育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效途径,是高校立德树人的重要载体。”[1]思想政治教育是高校全面落实“立德树人”目标的重要举措,二者在育人目标上具有一致性。推动二者融合发展,既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必然要求,也是培养时代新人的重要路径。本研究于 2024 年、2025 年连续两年对高职院校大一新生开展问卷调查,分析当前劳动教育开展现状,探索劳动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合机制与实践路径。
二、大学生劳动教育的现状分析
(一)劳动参与场景分化明显
在家参与劳动的情况调查中,23 级输电新生经常做的比例为 72.22% ,23 电气为53.85% ,24 继保为 55.81% ,24 电气为 45.74% ;在学校参与劳动的情况调查中,23 级输电新生经常做的比例为 56.35% ,23 电气为 44.23% ,24 继保专业为 50% ,24 电气为31.91% 。整体上看,学生参与劳动的情况存在场景分化的特征,校园场域中的劳动参与率普遍偏低,提升劳动教育实效还需加强家庭、校园等劳动教育场域协同联动。
(二)教育途径多元与失衡并存
学生此前接触劳动教育的三大途径分别是课程( 71.15% )、日常生活( 68.27% )与志愿活动( 66.35% ),调查发现不同区域的学生接触劳动教育的途径存在差异,造成这种差异的主要原因是区域劳动教育资源配置的失衡,高校如何在差异化中推进劳动教育并产生实效成为当前亟待破解的一大难题。
(三)劳动技能结构性欠缺
“扫地”、“洗衣服”、“做饭”是研究对象掌握程度最高的三大技能。整体来看,大学生基础生活技能掌握较好,但专业性、创新性劳动技能明显不足。技能发展的不均衡无法满足新时代对复合型人才的能力要求。劳动课程开展除了强调学生基本劳动技能的培养外,还需培加强专业性、创新性劳动技能的培养。
(四)劳动价值观存在认知偏差
学生认同“劳动最光荣”的价值理念,但具体行为倾向中又存在一定的认知偏差。调查显示,部分学生对“与农民工邻座”持消极态度;部分学生将劳动价值简单等同于经济回报,功利化倾向明显。学生群体中存在劳动平等观缺失、价值观偏差等现象,这要求高校劳动教育开展要重视学生的劳动价值观教育。
三、劳动教育实施中的结构性矛盾
(一)教育模式滞后,课程体系单一
调查结果显示, 42.31% 的新生认为学校劳动教育方式陈旧。受知识本位理念、资源配置投入不足、评价体系缺少的影响,学校劳动教育开展存在模式滞后问题,难以与专业教育、思政教育形成协同效应。
(二)劳动意愿内在动力不足
39.08%的新生认为“劳动意愿低”是当前劳动教育面临的突出问题。劳动教育“在学校中被弱化,在家庭中被软化,在社会中被淡化”[2]的现象仍然存在。在应试教育惯性下,劳动被异化为附加任务;学校与家庭尚未形成有效的反馈机制,学生缺乏劳动的获得感与成就感。
(三)价值引导的系统性缺位
大学生价值判断仍受享乐主义、拜金主义及“劳动异化”现象的冲击,学生对劳动本质的认识模糊;学校课程体系中劳动价值观教育渗透不足、专业教育与价值引导脱节使学生难以在专业学习中建构起完整的劳动价值认知体系。
(四)实践环节的功能性弱化
学者们认为“加强劳动教育,必须加强劳动实践,坚持让学生在劳动实践中做、学、悟,通过丰富多彩的劳动实践活动,实现劳动与人的教育目标”[3],但现实环境中劳动教育实践环节存在明显的“形式化”倾向。调查显示,每年参与 3 次以上创新创业实践的学生仅占 5.32% 。
四、劳动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融合的理论逻辑与现实意义
(一)价值塑造的协同机制
马克思主义劳动观认为,“劳动是人的本质活动”。劳动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合可以帮助大学生建构起科学的劳动价值认知。通过理论阐释与实践体验,学生领悟劳动的本体论意义,认识劳动的平等性与创造性本质。通过理论认知、实践体验到价值内化的循环,学生逐渐将价值规范内化为价值认同。劳动价值观与思想政治素养实现协同发展。
(二)育人目标的互补效应
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而劳动教育在意志磨砺、品质锻造等方面具有独特优势。劳动实践作为隐性课程,能培养学生的奋斗精神与责任意识,补充显性思政课程的不足,形成“显性引导”+“隐性浸润”的育人合力,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
(三)时代需求的适应机制
推动劳动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合,帮助学生在“做中学”中培养起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在劳动过程中融入价值引导,增强学生的责任担当。这种融合模式契合了新时代对人才的培养要求,能有效提升大学生的社会适应性,帮助学生实现个人发展与社会需求的动态平衡。
五、劳动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合路径建构
(一)课程体系的融合创新
构建劳动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课程融合体系。在思政课中引入劳动教育的内容,实现理论教学与价值引导的有机结合;开设融合课程,通过案例研讨、情境模拟等引导学生思考劳动与个人、社会的关系;开发线上劳动教育课程与虚拟实践平台,提升学生学习体验。
(二)实践体系的协同建构
构建“线上线下结合、校内校外连通、家庭社会参与”[4]的多层次劳动实践体系。开展志愿服务、顶岗实习、勤工助学、创新创业等多样化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塑造职业劳动精神、提升创新劳动能力;建立校企合作的实践教育基地,与企业、社区、乡村共建劳动教育共同体,为学生提供真实的劳动场景;搭建虚拟劳动实践基地,在降低实践成本的同时培养学生适应未来社会的劳动技能。
(三)文化生态的系统营造
依托校园文化营造“尊重劳动、崇尚创造”的氛围。举办劳动文化节、劳动模范进校园等活动,以榜样示范激发学生劳动热情;利用校园媒体矩阵构建劳动价值传播体系,通过短视频、直播等形式讲好劳动故事;打造线上劳动文化社区,开展劳动技能竞赛、创意作品展示等互动活动。
(四)师资队伍的专业提升
建立专业化的师资队伍。组织劳动课教师参与理论研修、实践锻炼,提升教师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劳动教育的教学能力;构建专兼职结合的师资结构,聘请劳模工匠担任实践导师,形成“专业教师-思政教师-实践导师”的多元师资体系;完善教师企业挂职制度,推动教师深入行业一线,增强教学的实践性与针对性。
六、结论与展望
劳动教育融入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项系统性工程,对助力高职院校培养德技并修的高素质人具有重要意义。高校应高度重视劳动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合,优化课程设置,丰富实践活动,营造良好文化氛围,强化师资队伍建设,为提升大学生的劳动素养和思想政治素质筑牢基础保障。
参考文献:
[1]冯刚,刘文博.新时代加强大学生劳动教育的时代价值与实践路径[J].中国高等教育,2019(12):22.
[2]教育部、共青团中央、全国少工委关于加强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EB/OL].(2015-07-20)[2025-06-24],http://www.moe.gov.cn/srcsite/A06/s3325/201507/t20150731_197068.html.
[3]顾建军.劳动教育要抓住灵魂科学实施[N].中国教育报,2018-11-28(09).
[4]吕文清.劳动教育需要“四个进化”[N].中国教育报,2018-11-07(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