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哲学视域下的道德探析
李志龙
景德镇陶瓷大学 333403
庄子构建的道德哲学突破了常规伦理体系的桎梏,其核心主张强调从内在心灵与自然本性出发追寻生命本真。该思想体系包含两个维度的建构目标:其一,通过“德之至”的至高精神境界实现与宇宙本源“道”的完全契合,这种超越性的精神状态能够消解世俗纷争对心灵的扰动;其二,在动荡的社会环境中为个体生命确立安身立命的根基,这被视为通向终极精神境界的必要前提。
一、“道”与“德”
庄子哲学中的“道”与“德”是两个核心概念,它们之间既相互关联又有所区别,共同构成了庄子思想体系的基石。
(一)“道”
在庄子的思想体系中,“道”被诠释为一种突破时空维度、包容一切存在、渗透于万物之中的终极存在。这种哲学范畴既非具体物象亦非抽象概念,而是贯通天地人三才的根本法则,具有无限延展的本体论意义。它既是万物的根源,也是宇宙的本原,是世界的真理。庄子认为,道是超越人类认知和语言的存在,是一种无法言说、无法理解的玄妙境界。“道”作为宇宙本源法则虽不可见、无具体形态,却渗透于世间万象之中,构成万物运行的根本法则。人类行为应遵循自然法则的内在逻辑,避免违背其本质特性,方能实现真正的自由与幸福之境。庄子强调无为而治,认为通过顺应自然、遵循道的规律,可以达到最佳的治理效果。
(二)“德”
“道”是宇宙万事万物的根本,至虚至寂,虚无不通,具有妙不待言的崇高和伟大,其最高体现就是“德”。[1] 庄子哲学中的“德”是指人的内在品质和修养。庄子认为,德作为道在个体中的具象化存在,是宇宙本体通过分化渗透而内化于万物的特质。二者之间存在本质关联,共同构成天人合一的哲学体系。庄周提出,人类可通过内修心性、完善人格的实践路径,逐步提升精神境界,使个体生命与天地之道产生共鸣,最终实现天人感应的玄妙状态,并臻至物我两忘的道境。
庄子哲学体系对道家思想谱系的延续与发展,呈现出对老子道德观的创造性转化。老子所讲之“德”不仅与儒家在义理上有很大不同,更重要的是,老子联系“道”而讲“德”。[2]庄子哲学中的“道”与“德”是相互关联又有所区别的两个核心概念。它们共同构成了庄子思想体系的基石,体现了庄子对自然与人的深刻洞察和理解。通过顺应自然、修炼内在品质,人们可以逐渐接近道、实现与道合一的境界,从而获得真正的自由和幸福。在中国哲学中,庄子最早将“道”“德”二字连用,即“多方乎仁义而用之者……而非道德之正也”。[3] 在庄子的思想中,“德”是由“道”而产生的,是“道”寓于万物中的体现。在此基础上,庄子阐释了实现人生“道德之境”的方法论。因此,“道”在道家思想中与“德”的关系是不能割裂开的,对于“德”思想的理解首先应当置于“道”的视域之下。《道德经》第五十一章讲:“道生之,德畜之”[4],“道”是万物得以生成的根据,“德”则畜养万物,“德”是作为自然规则的“道”在万物中的显现。
二、庄子道德哲学的三层境界
在探讨道德境界这一概念时,冯友兰先生提出的人生四重境界理论常被引用为重要参考。冯友兰先生把人生境界从低到高逐级提升,划分为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和天地境界四个级别,从自然境界开始逐级提升。正如学者柴文华指出:“冯友兰的道德境界从人的社会性出发,肯定了公而忘私、舍生取义的价值,这是对儒家传统思想或价值理念的提升。”[5]然而,本文所谓的道德境界特指老庄的道德境界,与儒家的道德境界名同而实异。庄子道德境界可划分为“德人”、“王德之人”、“至德之世”三个境界,这三个境界层层递进,从个人的内在修养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再到整个社会的道德提升,构成了庄子道德观的核心内容。
(一)“德人”的境界
庄子的“德人”境界,是其哲学思想中对于人的理想状态的描述。这种境界体现在对自然之道的顺应、内在品质的提升以及精神世界的无限追求等方面。
首先,庄子强调顺应自然之道,认为“德人”应该尊重并依循自然的规律,而不是试图改变和控制自然。在庄子看来,自然界的万物都有其本性,按照自己的方式运行,人类应该顺应这种自然之道,以达到与宇宙合一的境界。“德人”应该注重内在品质的提升。庄子认为,真正的德应该是内在的、自然的,而不是外在的、人为的。他反对人为的雕饰和矫揉造作,主张保持本真、顺应自然,“德人”能够逐渐接近道、实现与道合一。
同时庄子追求的是精神的无限和绝对自由。他认为,“德人”应该追求自己内心的真正需求,不受外在约束和限制,达到“逍遥游”的自由境界。这种自由不在于外在的无拘无束,而是源自内心的突破,是对现实桎梏的超越与挑战。在庄子看来,“德人”境界是一种理想状态,是人在顺应自然之道、提升内在品质、追求精神自由的过程中逐渐实现的。
(二)“王德之人”的境界
庄子“王德之人”境界是庄子哲学思想中对于理想统治者或具有高尚品德之人的描述。这一境界不仅体现了庄子对于人的内在品质与道德修养的极致追求,也展示了其对于理想社会状态的向往。
庄子认为“王德之人”应具备深厚的内在修养和高尚的品德。他们居住时心无杂念,行动时从容不迫,不纠结于是非美恶之争。他们坚守本真情感,不屑于追求琐碎事务的精通,始终以内在的本质为根基,其智慧境界延伸至玄妙深奥的领域。他们的德行圣明而又虚广,心志即使有所显露,也是因为外物的探求而作出自然的反应。深厚的精神涵养与内在修为,使他们在面对世间百态时,总能以清醒的头脑和明智的决策应对自如。同时“王德之人”与道合一,具有无限的精神自由。他们视生死为自然,无拘无束地生活于世间,如同天地万物一般自然。这种自由并非外在的放纵,而是内在的超越,是对现实世界的深刻理解和把握。“王德之人”且作为统治者,在其无为而治下,社会实现自然运行。他们理解并尊重自然的规律,顺应民心,使人民安居乐业。他们的治理方式不是强制和压迫,而是引导和启发,让人民自然而然地走向善良和和谐。庄子的“王德之人”境界是一种理想化的状态,它要求人们具备高尚的品德、深厚的内在修养以及无限的精神自由。
(三)“至德之世”的境界
这是庄子道德观中最为理想的境界。庄周勾勒的“至德之世”,实为一幅理想社会图景的哲学建构。这一社会形态以人类对平等、和谐及自然共生的深切向往为核心价值,通过消解等级制度与利益纷争,展现出人与人之间无伪相待、万物各遂其性的理想状态。在这个境界中,人们回归到了最原始、最自然的生活状态,摒弃了世俗的纷扰和争斗,真正实现了内心的宁静与自由。在“至德之世”里,人们无需争夺和欺诈,世间万物共同生活,彼此和谐。人们居住的地方相互联系,没有乡、县的差别,仿佛回到了一个大家庭中。人类社会与动物族群及自然万物保持着共生关系,共同编织出一幅生机盎然的生态画卷。
在庄子看来,“至德之世”是一种理想化的社会状态,也是一种人生境界。它提醒人们要关注内心的修养和品质的提升,追求真正的自由和幸福。在这个境界中,社会简单淳朴,人民勤劳朴实,人与人、人与自然都能和谐相处。人们超越了世俗的拘囿,达到了精神自由的境界,他们顺应自然,顺应天命,放下功利心和私欲,回归本真。这种境界是庄子道德观的终极目标,体现了人与宇宙、自然的完美融合。
三、庄子道德哲学的现实意义
(一)作为理想社会的 “至德之世”与和谐社会
庄子心目中的理想国是“小国寡民”的独特国家形态。在《庄子·山木》篇中描述了一个名为 " 建德之国 " 的南越古邑,其民风质朴无华,淡泊物欲,日出而作却不知囤积财富,馈赠他人不求回报。他们超越礼法教条的束缚,看似癫狂实则契合大道真谛,生时怡然自适,逝后安土而葬。这种近乎原始的生存状态虽与生态文明理念存在差异,却为现代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了重要启示。庄子所构想的至德之境应是历经文明熏陶后重归本真的社会形态,其理想国虽无法与当代和谐社会建设成果直接比肩,但其核心要义仍具有现实价值。
社会和谐程度与公民道德素养的培育密不可分。从社会治理层面看,伦理培育是通过教育引导与舆论导向,提升民众的思想境界与道德自觉,形成具有普遍约束力的行为规范体系。就个体发展而言,道德修养需要通过持续学习与实践内化为价值认知,将社会伦理规范转化为发自本心的行动准则。这种双向互动的道德建构过程,恰如庄子“至德之世”所展现的自然和谐状态,最终将形成具有内在生命力的文明形态。
(二)知其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
庄子哲学中对命运的超然态度在《人间世》篇体现得淋漓尽致:“知其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德之至也。”这位思想家早年生活困顿,曾向监河侯借贷粟米,甚至以编织草鞋度日。在战国末期动荡的宋国环境中,这般处境使他不禁感慨:“如今之世,仅能免于刑戮之灾!”
面对生死命题,庄子在《知北游》中提出独特的见解:“生是死的延续,死亦是生的开端,谁能知晓其中的界限?人的生命不过是气的聚合,聚则生,散则死。”这种自然观在其临终时刻得到完美印证。当门徒欲行厚葬时,庄子以一贯的豁达回应:“天地可作我的棺椁,日月能充作陪葬的璧玉,星辰即为珠宝,万物皆为祭品,我的葬礼何其丰盛!何必多此一举?”
至于弟子担忧乌鸢啄食,他则宽慰道:“无论被天上的鸟儿啄食,或是地下的蝼蚁分食,不过是归还自然而已,为何要厚此薄彼?”这种超然生死的态度,正是庄子“不慕荣利、淡泊名利”人生哲学的完美诠释。他拒绝相位厚禄,甘守清贫,以隐士身份践行着对自然法则的深刻领悟。面对世俗苦难,他展现出超越常人的通透;直面生命终点,他更以“视死如归”的气魄彰显了道家思想的精髓。
(三)理想的人格:至人、神人、圣人
庄子哲学体系中的理想人格可概括为“至人”“神人”“圣人”三个维度。在《逍遥游》中,庄子通过诗意的语言阐述:“若能遵循天地运行的正道,驾驭阴阳风雨晦明六气的变化规律,从而在无限的时空维度中自由翱翔者,其存在何需依赖外物?因此可以说:至人忘却自我,神人不立功业,圣人不求名望。”这种境界的实现,本质上是通过契合自然法则而达到的存在状态。庄子对这三重境界的论述并非简单的概念叠加,而是构成一个动态的修行体系:从遵循天地正道开始,经历与六气变化的深度互动,最终抵达超越时空局限的逍遥之境。
(四)更高层次的知识:不知之知
“浑然未觉”代表人类最初的认知状态,如同新生儿面对世界时未经分化的整体感知;“分际之知”则指通过经验积累形成的区分性认知,这种知识建立在是非判断与对象区隔的基础上;而“超然之悟”是经历分际认知后达到的更高维度的智慧境界。知识演进的内在逻辑可简括为:浑然未觉——分际之知——超然之悟。
庄子在《秋水》篇中剖析了三种认知维度:“从道的维度观照,万物本无尊卑之别;以物我对立的角度审视,则各执己见而贬损他者;依世俗标准衡量,价值高低全由外力裁定。”他特别警示后两种认知局限:依世俗标准者,其价值完全受控于权力、神权或资本等外部力量;持物我对立者,如同儒家与墨家各执一端而自诩真理,恰似蜩鸠困于蓬蒿之间,无法理解鲲鹏展翅九万里的境界。这两种认知方式虽表现形式有异,但都陷入是非对立的窠臼。唯有以道观之,突破认知藩篱,消解物我界限,超越生死分别,方能抵达“不知之知”的智慧境界。
四、结语
庄子的道德哲学以自然主义为基础,强调道德的自然性、自由性、实践性、相对性和艺术化。这种道德观为我们提供了一种独特的思考方式和生活态度,通过这种范式修持己身,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自己和世界,实现内在的自由和解放。
参考文献:
[1]陈 岩 , 车 诗 雨 . 老 子 德 育 思 想 及 其 当 代 启 示 [J]. 黑 龙 江 教 师 发 展 学 院 学报 ,2024,43(03):1-6.
[2]罗安宪 . 论老子哲学中的“德”[J]. 甘肃社会科学 ,2024(01):11-23.
[3]方勇 . 庄子 [M]. 北京:中华书局,2010.
[4]王弼注. 楼宇烈校释. 老子道德经注[M]. 北京:中华书局.2011
[5]柴文华. 论冯友兰人生境界说中的中国传统思想元素——纪念冯友兰诞辰115 周年[J].学术交流 ,2010,(07):13-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