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水利工程建设质量监督管理研究

作者

马振成

山东省滨州市无棣县润禹水务集团有限公司 山东省滨州市 251900

   

引言

水利工程作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础设施,在水资源利用、防洪减灾、生态环境保护等方面具有基础性作用,其施工质量直接关系工程安全运行与效益持久发挥。当前水利工程施工领域存在质量管理体系不完善、控制手段低效、人员素质参差不齐等问题,制约行业高质量发展,而国家推行标准化管理战略为解决此类问题提供了路径。因此,进行水利工程施工质量标准化管理体系构建与实践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1 水利工程建设质量监督管理的重要性

水利工程具有投资规模大、建设周期长、涉及范围广、技术复杂度高以及受自然环境影响大等特点。一旦工程质量出现问题,不仅可能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还可能引发严重的安全事故,威胁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甚至对生态环境造成不可逆转的破坏。从防洪角度来看,质量合格的水利工程能够有效抵御洪水侵袭,保护沿岸地区的人民生命和财产安全;从水资源利用角度讲,优质的水利工程可以实现水资源的合理调配,满足农业灌溉、工业用水和生活用水等多方面的需求;在生态保护方面,科学建设的水利工程能够维护河流、湖泊等水域的生态平衡,促进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而质量监督管理作为保障水利工程质量的关键环节,通过对工程建设全过程的监督检查,能够及时发现和纠正施工中存在的质量问题,确保工程建设严格按照设计规范和技术标准进行,从而保障水利工程的质量和安全,充分发挥其应有的功能和效益。

2 水利工程建设质量监督管理存在的问题

2.1 质量管理体系不健全

有些企业的管理能力不足,质量管理体系还不完善。主要表现在:一是没有及时有效地解决工程施工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二是施工现场的管理人员不够重视;三是缺乏相应的专业人才和技术型人员,影响水利工程项目的整体水平及最终效益,从而造成质量安全隐患;四是管理不到位可能导致一些不必要的损失或浪费,进而增加了企业的成本费用支出,降低了企业的利润率;五是部门执行力较弱,只制定计划不监督执行,导致在实施过程中问题频发。

2.2 质量管理人员素质不高

水利工程质量管理人员是工程中最主要的参与者,其素质和能力直接影响着水利工程建设项目的整体水平。当前,我国大部分水利工程质量管理人员的综合素养不高。一些人员没有经过系统化培训就开始上岗工作,还有一些人员缺乏专业的技术技能,法律意识淡薄等。这些问题导致我国水利工程的质量管理工作不能顺利进行,进而影响到整个工程项目的建设。

2.3 信息管理与反馈滞后

信息管理与反馈滞后是当前水利工程质量管理中的一大短板。许多水利工程项目在信息管理方面缺乏系统性和规范性,导致工程质量信息难以得到有效记录和传递。例如,部分工程项目的质量检测数据未能及时录入系统,导致信息滞后或丢失,使质量问题得不到及时发现和解决。信息反馈机制不完善也是信息管理滞后的重要表现。在水利工程建设过程中,质量问题往往需要多方协调解决,但信息反馈渠道不畅,导致问题得不到及时处理。

3 完善水利工程建设质量监督管理的措施

3.1 建立贯穿全生命周期的水利工程建设质量监管机制

为实现水利工程建设全生命周期的质量监管,建立一个全面、系统的监管机制至关重要。首先,应制定统一的质量监管标准和规范,涵盖工程的各个生命周期阶段,明确各阶段的质量监管目标、内容和方法,为监管工作提供明确的指导和依据。其次,加强各阶段参与单位之间的沟通与协作,搭建信息共享平台,实现规划、设计、施工和运行维护阶段信息的实时传递和深度交互,确保后续阶段能够准确了解前一阶段的质量状况和要求。此外,还应设立专门的协调管理机构,负责全生命周期内的质量监管管理工作,确保各阶段监管工作的有效衔接和协同推进。通过构建一个贯穿全生命周期的监管体系,能够实现对水利工程建设全过程的质量把控,提高工程质量和效益,为工程的长期稳定运行提供有力保障。

3.2 加大法律法规执行力度

加大对水利工程建设质量相关法律法规和技术标准的宣传和培训力度,提高建设、施工、监理等各方主体的法律意识和责任意识。加强对法律法规执行情况的监督检查,对违反法律法规和技术标准的行为,依法严肃查处,追究相关单位和人员的责任。完善工程招投标和合同管理制度,规范市场行为,确保工程建设的公平、公正、公开。

3.3 提升质量监督技术水平

积极推广应用先进的质量监督技术手段,如遥感技术、物联网技术、无人机巡检技术、无损检测技术等,提高质量监督的科学性和准确性。建立水利工程质量信息管理系统,实现对工程建设全过程质量信息的实时采集、传输、分析和共享,为质量监督决策提供有力支持。

3.4 建立健全市场主体信用体系

加快建立水利工程建设市场主体信用评价体系,对建设、施工、监理等各方主体的信用状况进行全面、客观、公正的评价。建立健全失信惩戒机制,对失信主体采取限制市场准入、降低信用等级、公开曝光等措施,加大失信成本。同时,加强信用信息共享,形成“一处失信、处处受限”的信用约束机制,规

范市场主体行为,维护市场秩序。

3.5 提升技术与人才水平

技术与人才是水利工程质量管理的重要支撑。应加大对水利工程技术的研发投入,推动新技术、新工艺的应用。当前,水利工程技术水平参差不齐,部分项目技术落后,导致工程质量难以保障。为此,可以通过设立专项科研基金,支持水利工程技术的研发和创新。例如,可以推广建筑信息模型技术在水利工程中的应用,通过三维建模和仿真分析,提升工程设计和施工的精细化水平。同时,还可以引入绿色施工技术,减少工程建设对环境的负面影响,确保工程的可持续性。应加强技术人才的培养和引进。水利工程质量管理需要高素质的技术人才,然而当前许多项目存在技术力量不足的问题。为此,可以通过建立完善的人才培养机制,提升水利工程技术人员的专业水平。例如,可以加强与高校和科研机构的合作,开展水利工程领域的专业培训和技术交流活动,提升技术人员的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此外,还可以通过引进高层次技术人才,弥补技术力量的不足。

结束语

展望未来,水利工程建设质量监督管理领域仍有广阔的研究空间。随着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的不断发展,其在质量监管中的应用将更加深入和广泛,有望进一步提升监管智能化水平。在构建质量监管体系方面,需要不断探索更加成熟和高效的协同监管模式,明确各方责任,提高协作效率。对于水利工程建设的全生命周期管理,应加强对各阶段衔接环节的研究,优化监管机制,确保工程质量的全过程控制。此外,随着新技术、新材料的不断涌现,如何将其纳入质量监管框架,也是未来研究的重要方向。相关从业人员应通过持续的研究和实践,不断提升水利工程建设质量监管水平,为水利事业的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保障。

参考文献

[1] 陈敏义 . 水利工程质量监管管理存在的问题与思考 [J]. 智能城市 ,2023,9(2):47-49.

[2] 吕经龙 . 水利工程建设质量监管常见问题及解决对策分析 [J]. 幸福生活指南 ,2023(22):100-102.

[3] 黄云华 . 新时期做好水利工程质量监管工作的思考 [J]. 低碳世界 ,2021,11(1):140-1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