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新中式语境下现代宾仪馆室内装修中的人文关怀设计研究

作者

胡梦漪

苏州健雄职业技术学院江苏太仓215411

一、引言:现代殡仪馆装修的理念转型

在传统认知中,殡仪馆往往与冰冷、肃穆、压抑的空间印象关联,其室内装修多采用灰色系、硬质材料与程式化布局,虽然给人一种庄重的感觉,但是与日常生活空间的形成了强烈割裂。然而,随着社会文明的进步与人文意识的觉醒,人们对殡葬空间的需求已从单纯的功能性场所,转变为兼具情感疗愈、文化传承与精神慰藉的复合型空间。现代殡仪馆的室内装修设计,正经历着从“仪式化空间”向“情感容器”的理念转型。

新中式风格以其对传统文化的解构与重构,恰好为这一需求提供了设计思路——它既保留了东方文化中对生命的敬畏感,又通过现代材质与简化造型契合了当代人的审美偏好,成为实现人文关怀的重要载体。

二、现代殡仪馆室内装修的核心理念:人文关怀的空间转译

(一)从“死亡符号”到“生命叙事”的认知重构

传统殡仪馆的装修往往通过黑、白、灰等单一色调与冰冷的金属材质强化“死亡”的距离感,既是在最后的告别仪式的时候会有鲜花存在,但是在大环境影响下,鲜花也变的灰暗起来。这种设计虽符合仪式的严肃性,却忽视了家属的情感需求。现代设计理念主张将殡葬空间视为“生命最后的驿站”,通过空间叙事削弱死亡的恐怖感以及和亲人分别的痛苦感。

(二)功能分区的人性化考量

殡仪馆的功能布局需兼顾仪式流程与情感需求,通常可分为接待区、等候区、告别厅、守灵室、骨灰寄存区等核心板块。新中式风格下的功能设计强调“动静分离”:动区(如接待、等候)注重开放性与便捷性,采用通透的隔断与灵活的家具布局;静区(如告别厅、守灵室)则强调私密性与庄重感,通过低矮的屏风、半通透的纱帘营造围合氛围。

三、新中式风格在殡仪馆装修中的应用路径

(一)传统元素的现代转译

新中式风格并非对传统符号的简单堆砌,而是通过对传统中式文化元素的提炼、简化与重构,赋予其当代意义。例如传统的忠实文化元素在吊顶设计的时候会使用复杂的木质纹理进行装饰,新中式只使用简单的木质线条进行装饰。

形制简化:将传统中式的斗拱、飞檐、各种复制花纹线条转化为吊顶的线条装饰,将雕花门窗简化为几何格栅,在使用白色的磨砂玻璃替代宣纸糊窗,既保留东方韵味,又避免繁复感。

(二)空间意境的营造

新中式风格殡仪馆设计可以参考苏州园林里的“留白”“借景”等东方美学意境,在殡仪馆设计中可通过以下方式实现:

留白艺术:在墙面、地面设计中保留足够的空白区域,避免装饰过度。例如,接待区的背景墙仅悬挂一幅水墨山水小品,配以简约的条案与绿植,使空间具有呼吸感,为家属提供心理缓冲。

光影借景:利用自然光与人工光的结合营造“光影诗学”。在骨灰寄存区采用天窗设计,让阳光透过格栅形成斑驳的光影,随时间变化而移动,隐喻“逝者如昼”。

四、人文关怀导向下的细节设计策

(一)无障碍与适老化设计

殡仪馆的服务对象大多数都是老年人,也有残疾人等特殊群体,细节设计需体现包容性:

通行便利:主要出入口都应该设置无障碍通道、室内走廊宽度不小于 1.8 米,地面采用防滑石材,避免门槛设计;电梯内设置盲文按钮与语音播报,楼梯两侧安装双层扶手(高度分别为 65cm 与 90cm ),方便儿童与老人使用。

休息空间:在等候区设置可调节角度的座椅,配备靠垫与脚踏,每10 平方米至少设置 1 个充电插座;设置母婴室与无障碍卫生间,内部配备紧急呼叫按钮,呼应“老吾老以及人之老”的人文理念。

(二)情感缓冲空间的设置

告别仪式前后,家属往往需要独立的空间释放情绪,因此需设计“情感缓冲带”:

静思室:面积约8-10 平方米,采用封闭式设计,配备舒适的沙发、纸巾盒与小型储物柜,墙面可悬挂抽象画作或自然风景照片,为家属提供独处空间。

庭院景观:在室内外过渡区域设置小型庭院,种植松柏、银杏等长青树木,搭配石桌石凳,家属可在此短暂停留,通过与自然的接触平复情绪。某殡仪馆的庭院设计中,以“曲径通幽”的路径引导家属从喧嚣走向静谧,隐喻从悲伤到释怀的心理过程。

五、新中式殡仪馆的设计实践

(一)项目概况

该殡仪馆位于江南地区,总建筑面积约5000 多平方米,设计以“礼敬生命,回归自然”为核心理念,融合新中式风格与现代审美。

(二)空间设计亮点

1. 接待大厅:采用“前庭后院”的布局,入口处设置3 米高的原木格栅,格栅后是半通透的水景墙,流水声与自然光共同营造宁静氛围。接待台采用整体石材打造,台面点缀小型青铜鼎摆件,背景墙以浅灰色为底,悬挂一幅水墨荷花图,象征“出淤泥而不染”的生命境界。

2. 告别厅:主色调为米白与原木色,吊顶采用简化的“藻井”造型,中央悬挂一盏宫灯式吊灯,灯光为暖黄色(色温3000K)。两侧墙面设置嵌入式壁龛,摆放青瓷瓶与松枝,避免传统告别厅的空旷感。告别台后方采用纱帘隔断,透过纱帘可见庭院中的竹林,使自然景观成为空间的一部分。

3. 骨灰寄存区:以“家谱”为设计灵感,寄存架采用横向排列的木质柜体,每个柜体上方设置小型绿植与射灯,柜体编号以毛笔书法形式呈现。区域中央设置共享缅怀区,配备矮几与蒲团,家属可在此焚香祭拜,墙面投影循环播放四季风景,传递“生生不息”的意象。

六、结论与展望

殡仪馆室内装修的本质是为生命尊严提供空间载体,新中式风格与人文关怀的结合,既回应了现代人对文化认同的需求,又通过温情化设计缓解了死亡带来的焦虑。未来的殡葬空间设计,应进一步探索传统与现代的融合路径:在风格上,从“形似”走向“神似”,更注重对东方生命观的诠释;在技术上,将智慧化与人性化深度结合,如通过VR 技术重现逝者生前场景,但需控制使用频率与方式,避免过度刺激;在材料上,推广环保再生材料,如用竹纤维板材替代实木,既体现对自然的敬畏,又符合可持续发展理念。

殡葬空间的进化,本质上是社会文明的镜像。当殡仪馆从“恐惧之地”转变为“怀念之所”,从“冰冷的仪式空间”转变为“温暖的情感容器”,其室内装修设计便真正实现了人文关怀的价值——让逝者有尊严地告别,让生者在慰藉中前行。

基金项目:2024 年度江苏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一般项目“国土空间规划体系下殡葬服务设施布局研究”(项目编号:2024SJYB1185)

参考文献

[1].李春舫;戴维;伏果;肖璐瑶. 宜昌殡仪馆永生堂[J]. 城市环境设计, 20246.28.

[2].佟西昆. 基于“情感关怀”理念的殡仪馆建筑设计研究——以赤峰市松山区西山殡仪中心为例[J]. 沈阳建筑大学, 2024.6.4.

[3].邢浩. 现代殡葬理念下的殡仪馆内部空间应用研究[J]. 黑龙江大学, 2024.5.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