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工程质量管理体系的构建与实施
杨泽文
中广电(北京)工程管理咨询有限公司云南分公司 650500
一、引言
建筑工程具有投资规模大、建设周期长、参与主体多等特点,其质量水平不仅反映行业发展质量,更关系到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近年来,我国建筑业保持快速发展,2023 年总产值达 39.6 万亿元,但质量问题仍较为突出。据住建部数据,2022 年全国房屋市政工程质量事故占安全事故总数的 18.3% ,其中坍塌、渗漏等问题频发,暴露出质量管理体系的结构性缺陷。部分企业存在“重进度轻质量”倾向,管理流程流于形式,技术应用与现场管控脱节,导致“体系文件与实际操作两张皮”。
随着新型建筑工业化推进和智能建造技术普及,传统经验式质量管理已难以适应复杂工程需求。构建覆盖全生命周期、责任清晰、技术赋能的质量管理体系,成为推动建筑行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本文结合 GB/T 19001-2016 标准与《建设工程质量管理条例》,系统探讨体系构建逻辑与实施策略,为企业提供可操作的解决方案。
二、建筑工程质量管理体系的现状与问题
(一)管理覆盖不全面,存在环节盲区
多数企业将质量管理局限于施工阶段,忽视设计、勘察、运维等环节的协同管控。据调研, 42% 的质量隐患源于设计与施工衔接不畅,如某住宅项目因设计未考虑地质条件,导致地基沉降引发墙体开裂。同时, 60% 的项目未建立运维阶段质量追溯机制,住户反馈的渗漏问题难以追溯至建设责任主体,形成“重建设、轻运维”的管理断层。
(二)责任体系虚化,协同机制失效
建筑工程涉及五方责任主体,但权责划分模糊,存在“交叉地带无人管、模糊地带互相推”现象。监理单位因受制于建设单位, 63% 的监理工程师曾被迫降低验收标准;劳务层质量责任缺失更为突出,农民工违规操作导致的质量问题占比超 50% 。某安置房项目因钢筋绑扎不规范,造成楼板承载力不足,后期加固成本增加300 余万元,却因责任不清难以追责。
(三)技术赋能不足,过程管控滞后
传统管理依赖人工巡检和纸质记录,数据失真、追溯困难问题突出。某桥梁项目发现预应力管道压浆不达标,但因无过程影像资料无法追溯责任班组。尽管 BIM、物联网技术逐步推广,但仅 29% 的企业实现质量数据实时上传,80% 的中小型项目仍用手工台账,技术应用碎片化导致同一问题重复录入,纠错成本增加 20% 。
(四)改进机制缺失,问题重复发生
多数企业未建立有效的质量复盘机制,“渗漏、裂缝、空鼓”等常见问题重复发生率高达 65% 。某央企报告显示, 30% 的质量问题与上一年度完全相同,PDCA 循环在基层未有效落地。同时,行业质量数据共享不足,企业“各自为战”,难以形成区域性改进合力。
三、建筑工程质量管理体系的构建框架
(一)构建原则
1. 全生命周期原则:覆盖项目策划、勘察设计、施工安装、竣工验收、运营维护全阶段。设计阶段引入施工单位参与图纸会审,避免设计不合理;运维阶段建立追溯平台,关联建设阶段责任主体。
2. 责任明晰原则:制定五方主体及岗位责任矩阵,明确建设单位总责、施工单位终身责任、监理单位连带责任,细化材料员、质检员等岗位权责,如材料员对进场材料检测报告真实性负责。
3. 技术融合原则:以数字化驱动管理升级,将质量标准嵌入 BIM 模型,通过智能钢筋扫描仪、无人机等设备采集数据,构建“模型 + 数据”管控模式。
(二)核心要素
1. 质量目标体系:按“总目标 - 阶段目标 - 岗位目标”分解。总目标如“一次验收合格率 100% ,投诉率 <1.5%o ”;阶段目标如“主体结构实测优良率⩾90% ”;岗位目标如“钢筋绑扎一次通过率 ⩾95% ”,并结合工程类型差异化设定,如超高层钢结构精度严于普通住宅。
2. 组织保障体系:建立“总部 - 项目 - 班组”三级架构。总部设质量管理中心,负责体系制定与跨项目监督;项目部设质量监督组,配备专职质检员;班组设质量检查员,承担工序自检,确保要求层层传递。
3. 过程管控体系:
1. 事前控制:落实“三审查、两检验”。审查设计图纸合规性、施工方案可行性、技术交底有效性;检验材料(二维码溯源)、设备(如塔吊垂直度校准)。某地铁项目通过BIM 碰撞检测,提前发现38 处管线冲突,节约成本120 万元。
2. 事中控制:推行“三检制 + 旁站 + 飞检”。班组自检留存影像,工序互检由下道班组验证,专业专检出具书面报告;监理旁站关键工序并录像;总部每季度第三方突击检查,结果与绩效挂钩。
3. 事后控制:执行三级验收,住宅项目逐户检查,消防、节能专项验收,五方主体综合验收。用区块链存证质量档案,确保隐蔽工程影像、检测报告等数据终身可追溯。
4. 技术支撑体系:搭建“1+N”数字化平台。“1”为质量管控主系统,集成目标与责任数据;“N”为 BIM 应用、智能监测等子模块。通过手机 APP 上传质量问题,AI 分析预警高风险工序,如雨季外墙渗漏风险。
四、质量管理体系的实施路径
(一)分阶段实施策略
1. 策划阶段:编制《质量管理策划书》,明确目标与关键控制点。超高层项目重点管控钢结构焊接质量与垂直度,制定专项方案;地质复杂项目增加地基检测频次。
2. 培训阶段:分层培训管理层(PDCA、风险矩阵)与作业层(操作标准),采用 VR 模拟错误案例。某企业“质量微课”平台培训 1.2 万人次,工人考核通过率提升 30%⨀ 。
3. 试运行阶段:选择试点验证体系,某省建工集团发现监理通知单闭环率低,修订管理办法,明确整改时限与回复要求,闭环率从 65% 升至 92% 。
(二)保障措施
1. 制度保障:完善追责制度,对违规行为“四不放过”。某企业对未执行材料复检的项目经理降职,形成震慑。
2. 资源保障:配备持证质检员,每个项目至少 1 套混凝土监测仪、3 台移动终端;按造价 0.5%-1% 设质量基金,用于奖励与改进。
五、结论
建筑工程质量管理体系需以全生命周期为框架,通过责任明晰、技术赋能、持续改进破解行业痛点。实践表明,有效体系可减少 40% 质量隐患,降低 30% 返工率。未来需融入 AI 质检、数字孪生技术,完善装配式建筑标准,推动质量管理向“预测性管控”升级,助力建筑业高质量发展。
参考文献
[1] 王宏斌 . 建筑工程全生命周期质量管理体系构建研究 [J]. 建筑经济 ,2022, 43(7): 56-61.
[2] 李明远. 基于责任矩阵的建筑工程质量协同管理机制[J]. 工程管理学报,2021, 35(4): 112-116.
[3]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 建设工程项目管理规范(GB/T 50326-2017)[S].北京: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 2017.
[4] 张艳 . 数字化技术在建筑工程质量管理中的应用研究 [J]. 施工技术 ,2023, 52(3): 89-93.
[5] 陈雪峰 . 建筑施工企业质量管理体系有效性提升路径 [J]. 建筑技术 ,2020, 51(9): 1127-1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