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农村小学科学教师专业发展困境与对策分析

作者

马建志

山东省德州市夏津县苏留庄镇中心小学 253200

一、引言

在教育均衡发展的大背景下,农村小学科学教育的重要性愈发凸显。然而,当前农村小学科学教师在专业发展上遭遇诸多阻碍,如师资配备不足、专业素养亟待提升、培训资源匮乏等,严重制约了农村科学教育质量的提高,影响学生科学素养的培育,亟需探寻有效对策加以解决。

二、农村小学科学教师专业发展困境

2.1 师资队伍建设滞后

农村小学科学专任教师数量稀缺,多数学校由语文、数学等主科教师兼任。据相关调查,农村小学专职科学教师比例仅为 12.1% ,远低于城市。这些兼任教师精力分散,难以全身心投入科学教学,且缺乏系统的科学专业知识,在教学中常力不从心,导致科学教学质量难以保障。

2.2 专业素养有待提升

许多农村科学教师并非理工科背景,对科学知识的理解和把握不够精准深入。在科学探究、实验操作等方面能力薄弱,无法有效引导学生开展科学实践活动。同时,教学理念陈旧,多采用传统讲授法,忽视学生主体地位,难以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与探索欲望。

2.3 培训机会匮乏

农村地区教育资源相对落后,科学教师参加专业培训的机会极少。有限的培训往往内容陈旧、形式单一,无法满足教师对新知识、新技能的需求。且培训缺乏系统性与针对性,不能根据教师实际教学水平和需求分层设计,致使培训效果不佳,教师难以将所学应用到实际教学中。

三、农村小学科学教师专业发展困境成因

3.1 教育资源分配不均

城乡二元结构导致教育资源向城市倾斜,农村小学在资金、设备、师资引进等方面处于劣势。科学教育所需的实验室建设、实验器材配备等因资金短缺难以完善,对优秀科学教师吸引力不足,进一步加剧了师资匮乏与专业发展困境。

3.2 学校重视程度不足

部分农村学校受传统应试观念影响,将教学重点完全倾斜到语文、数学等统考学科,科学课常被视为 “副科” 而边缘化。学期中频繁出现科学课被挪用为复习课、补课的情况,甚至在期末复习阶段直接取消科学课程。科学教师在职称评定、评优评先中常被边缘化,学校既未设立科学教研组,也未制定科学教师专业发展规划,导致教师缺乏专业成长的组织支持,难以形成教学研究的良好氛围,进而影响其主动提升专业能力的积极性。

3.3 教师自身发展动力欠缺

一些农村科学教师长期困守于乡镇或村级学校,信息获取渠道狭窄,极少参与跨区域教研活动,对新课程改革要求和科学教育前沿动态了解有限。同时,他们往往身兼多职,除教学外还需承担留守儿童管理、校园安全等事务,工作负荷远超城市教师,难以抽出时间参加培训或自主学习。长期的职业倦怠与发展机会缺失,使得部分教师逐渐丧失专业追求,满足于完成基本教学任务,缺乏主动更新知识结构和教学方法的动力。

四、农村小学科学教师专业发展对策

4.1 优化师资队伍建设

政府与教育部门需从政策层面构建长效扶持机制,在农村小学科学教师编制上给予专项倾斜,结合区域学生数量与教学需求动态调整编制标准,确保每所农村小学至少配备 1-2 名专职科学教师。针对农村地区吸引力不足的问题,可实施 “科学教师定向培养计划”,与师范院校合作开设农村科学教育定向专业,学生在校期间享受学费减免与生活补贴,毕业后需在农村小学服务 5 年以上;同时扩大特岗计划中科学教师的招募比例,将服务期满考核优秀的特岗教师优先纳入正式编制。在城乡交流方面,建立 “一对一” 帮扶机制,每所城市优质小学结对 1-2 所农村小学,每月安排城市科学教师到农村开展不少于 2 次的驻校教学,农村教师则可定期到城市学校跟岗学习,参与教研活动与课程设计,通过常态化互动打破城乡教育壁垒。此外,可依托县域教育资源,组建科学教师走教团队,由县域内优秀科学教师定期到师资薄弱的农村学校巡回授课,既能解决部分学校师资短缺问题,又能促进区域内教学经验的共享。

4.2 强化专业素养提升

构建 “基础 - 进阶 - 创新” 三级培训体系,针对不同教龄与能力水平的农村科学教师设计差异化内容。基础层面向新入职教师,开展为期 1 学期的系统培训,涵盖小学科学课程标准解读、基础实验操作规范、常规教学方法等内容,采用 “线上理论学习 + 线下校本实践” 模式,每周安排 2 小时线上课程,每月组织 1 次集中实操训练,确保教师掌握教学基本技能。进阶层面向教龄 3-10年的教师,聚焦科学探究式教学、跨学科课程整合等进阶内容,邀请高校科学教育专家与省级教学名师组成导师团,通过 “工作坊” 形式开展培训,教师需在导师指导下完成探究课例设计、实验改进方案等实践性作业,并在本校进行试教打磨,形成 “设计 - 实践 - 反思 - 优化” 的成长闭环。创新层面向骨干教师,重点培养课程开发与教研引领能力,组织参与省级以上科学教育课题研究、STEAM 课程设计等项目,安排到科技馆、自然博物馆等场所开展研学培训,学习如何将社会资源转化为教学素材。同时搭建线上学习平台,整合国家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优质资源,开设 “农村科学教师专属课程库”,包含实验视频、教学案例、专家答疑等板块,教师可利用碎片化时间自主学习,平台还设置学分兑换机制,将学习成果与继续教育学分挂钩,提高参与积极性。

4.3 完善激励保障机制

学校层面需将科学教育纳入办学质量评估核心指标,建立科学教师岗位津贴制度,按课时工作量发放专项补贴,标准不低于语文、数学等学科。设立 “科学教育创新基金”,每年划拨学校公用经费的 5% 用于支持教师开展教学改革,如开发校本课程、购置自制实验材料等,项目结题后根据成效给予额外奖励。在职称评审中,单独划定科学教师晋升比例,将科学课例获奖、指导学生科技竞赛等成果纳入加分项,对在农村任教满 10 年的科学教师,职称评审时适当放宽论文要求,侧重教学实践成果考核。教育部门需联合财政部门加大农村小学科学教学设备投入,按照国家标准配齐科学实验室、数字化实验仪器、科普读物等资源,建立设备定期更新机制,确保每所学校至少有 1 间标准化科学实验室,偏远地区学校可配备移动实验箱等便携式设备。同时构建 “专业成长档案” 制度,记录教师参加培训、教学成果、学生反馈等成长轨迹,作为评优评先、表彰奖励的重要依据,每学年评选 “农村科学教育标兵”,给予表彰并推广其教学经验。

五、结论

农村小学科学教师专业发展关乎农村科学教育质量与学生科学素养培育。通过正视当前面临的困境,深入剖析成因,并从优化师资队伍、强化专业素养提升、完善激励保障机制等多方面发力,能够有效促进农村小学科学教师专业成长,推动农村科学教育事业蓬勃发展,为实现教育公平与乡村振兴战略目标奠定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 袁宏林 . 农村小学科学实验教学的困境与突破——以广东省河源市为例[C]//中国文化信息协会.第十一届人文学科和社会科学研究学术会议论文集.广东省河源市教育教学研究院 ;,2025:677-679.

[2] 赵薇 . 小学科学教师培训支持的现状调查及优化策略研究 [D]. 曲阜师范大学 ,2024.

[3] 王俊卿 , 卢耀旭 . 农村小学科学教师专业发展的路径研究 [J]. 实验教学与仪器 ,2021,38(11):65-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