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应急监测技术体系构建研究
陈飞 周阳
370303198509037013 37030319870223705X
一、引言
突发环境事件(如危化品泄漏、尾矿库溃坝、水体污染等)具有突发性强、扩散快、危害大的特点,短时间内可造成大范围生态破坏与健康风险(如有毒气体泄漏可能导致周边 5 公里内人员紧急疏散)。环境应急监测需在事件发生后 1 小时内启动,4 小时内掌握污染范围与浓度水平,为围堵、清除等处置措施提供数据支撑。我国年均发生突发环境事件约 2000 起,但应急监测技术存在 “三缺”:缺乏快速筛查设备(基层单位便携式检测仪配备率不足 50% )、缺乏多介质协同监测能力、缺乏数据实时分析平台,导致污染评估滞后 6-12 小时。构建系统化的应急监测技术体系,对缩短响应时间、精准划定风险区域、降低事件损失具有重要意义,是生态文明建设中风险防控的关键环节。
二、环境应急监测技术体系的现状与挑战
2.1 现状特征
基础能力初具: 80% 的地市配备应急监测车,可开展 pH、重金属等 20 项常规指标检测,响应时间较 10 年前缩短至 2 小时以内。
技术应用多元:便携式气相色谱 - 质谱联用仪(PGC-MS)、快速检测试纸等设备在 60% 以上的应急事件中应用,污染物初筛时间从 4 小时降至 1 小时。
联动机制起步:建立 “国家 - 省 - 市” 三级应急监测网络,重大事件时可实现跨区域设备调度,支援响应时间 ⩽24 小时。
2.2 主要挑战
复杂污染识别难:复合型污染(如有机物与重金属混合泄漏)中,单一技术检测覆盖率不足 50% ,易遗漏特征污染物。
现场条件制约:极端天气(暴雨、高温)导致设备故障率上升 30% ,复杂地形(山区、水域)使采样难度增加,数据代表性下降 20% 。
数据整合滞后:现场检测、实验室分析、遥感监测数据格式不统一,融合分析耗时超 6 小时,影响决策效率。
基层能力薄弱:县级单位应急监测设备缺口达 40% ,专业人员培训覆盖率不足 60% ,难以独立应对复杂事件。
三、环境应急监测技术体系构建的原则
3.1 快速响应原则
“1-3-6” 时效要求:1 小时内启动监测,3 小时内完成初步污染筛查,6 小时内提交核心污染物浓度与扩散趋势报告。
设备模块化配置:按 “常规 + 特征” 组合配备设备(如基础检测包 + 行业专用模块),确保 90% 以上的常见污染物可现场识别。
3.2 全介质覆盖原则
监测对象全覆盖:涵盖大气(气态、颗粒物)、水体(地表水、地下水)、土壤、生物体等多介质,避免污染迁移盲区。
空间分层监测:采用 “地面采样 + 无人机巡航 + 卫星遥感” 立体方式,覆盖从污染源到周边 5 公里范围的梯度变化。
3.3 智能协同原则
数据实时互联:现场设备与指挥平台无线传输(延迟 ⩽5 分钟),实现 “采样 - 分析 - 上传” 一体化,数据处理效率提升 50% 。
模型动态耦合:将监测数据与扩散模型(如大气 ADMS、水体 MIKE)实时耦合,污染范围预测误差控制在 10% 以内。
四、环境应急监测技术体系的核心构成
4.1 现场快速检测系统
便携设备集群:配置 PGC-MS(VOCs 检测限 0.1pph )、手持 ΔX 射线荧光仪(重金属检测限 1ppm )等,可现场识别 80 种以上污染物,分析时间 ⩽30 分钟。快速筛查技术:试纸条、比色管等低成本手段(单价 <100 元),适用于基层单位开展初步定性,准确率 ⩾85% 。
4.2 移动实验室系统
车载综合平台:集成样品前处理、高精度分析功能,可完成 50 项指标检测(如苯系物、氰化物),数据精度与实验室偏差 ⩽10% ,支撑污染定量评估。
应急采样装备:无人机采样器(续航 ⩾1 小时)、水下机器人(水深 ⩽50 米),解决复杂地形采样难题,采样效率提升 40% 。
4.3 智能指挥平台
数据融合模块:自动识别不同设备数据格式,10 分钟内完成现场与实验室数据整合,生成污染浓度分布图。
预警决策支持:基于历史案例与实时数据,自动推荐处置措施(如围堵范围、净化方法),方案生成时间从 2 小时缩短至 30 分钟。
五、环境应急监测技术体系构建的实施路径
5.1 分级建设方案
国家级:建成立体监测技术中心,配备无人机集群、卫星遥感解译系统,支撑跨省域重特大事件监测。
省级:完善移动实验室网络,每省配置 5-8 套车载系统,实现省内 4 小时支援覆盖。
地县级:配备基础快速检测设备,重点提升常见污染物(如农药、重金属)的初筛能力,培训 20 人以上应急队伍。
5.2 技术保障措施
设备标准化:制定《应急监测设备技术要求》,统一数据接口与检测方法,不同品牌设备数据偏差 ⩽5% 。
能力常态化训练:每年开展 2 次以上实战演练,考核设备操作、数据解读、协同配合能力,合格率 ⩾90% 。
5.3 机制创新
跨部门联动:生态环境、公安、交通等部门共享监测数据,建立 “监测 -处置 - 反馈” 闭环,响应效率提升 30% 。
社会力量参与:培育第三方应急监测机构,补充政府能力缺口,服务响应时间 ⩽12 小时。
六、结论
环境应急监测技术体系通过快速检测、移动实验室与智能平台的协同,可实现污染识别时间缩短至 1 小时、范围预测误差 ⩽10% ,有效解决传统监测的滞后性与片面性问题。当前存在的基层能力弱、数据整合难等挑战,可通过分级建设与标准化改造解决。未来,随着量子点传感器、AI 决策模型的应用,体系将向 “秒级响应、全域感知、智能处置” 升级,成为突发环境事件防控的 “第一道防线”,为生态环境风险管控与公众安全保障提供核心技术支撑。
参考文献
[1] 李健 , 计芳 , 邱阳 , 等 . 生态环境应急监测体系构建研究 [J]. 中国应急救援 ,2024(4):30-33. DOI:10.3969/j.issn.1673-5579.2024.04.006.
[2] 许德刚 , 达虹鞠 , 王晨 , 等 . 关于构建石油石化企业现代化生态环境应急监测体系的思考与建议 [J]. 油气田环境保护 ,2023,33(6):44-46. DOI:10.3969/j.issn.1005-3158.2023.06.009.
[3] 钟志乾 , 李慧欣 . 无人机环境污染事故航空遥感应急监测技术及应用研究 [J]. 低碳世界 ,2019,9(5):28-29. DOI:10.3969/j.issn.2095-2066.2019.05.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