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新能源汽车电机控制策略分析

作者

夏德宝 田召刚 宋佩青

370304197308052737 370321197308053613 37032119950804063X

一、引言

新能源汽车电机(以永磁同步电机为主,市场占比超 80% )是车辆唯一动力源,其控制精度直接影响百公里加速时间(误差需 ⩽0.5 秒)、续航里程(偏差 ⩽5% )与电池寿命(控制不当会使循环寿命缩短 20% )。传统 scalar 控制(V/F 控制)在动态响应上存在 100ms 以上滞后,而现代矢量控制可将响应时间压缩至 20ms 以内,使车辆加速性能提升 15% 。在 “双碳” 目标推动下,全球新能源汽车渗透率已超 10% ,电机控制策略作为核心技术,对降低电耗(每降低1kWh/100km 可增加续航 10-15km )、提升驾驶体验具有关键作用,是新能源汽车竞争力的重要体现。

二、新能源汽车电机控制的现状与挑战

2.1 现状特征

控制技术升级: 90% 以上的新能源汽车采用矢量控制或直接转矩控制,扭矩响应时间 ⩽50ms ,转速控制精度达 ±10rpm ,较 10 年前提升 3 倍;部分高端车型引入模型预测控制,能耗降低 5%-8%o

智能化融合: 70% 的控制系统集成工况识别算法,可根据油门开度、车速自动切换经济 / 运动模式,模式切换响应时间 ⩽300ms ,适应不同驾驶需求。

硬件支撑强化:主流控制器采用 32 位 MCU(运算能力 ⩾ 500MIPS)与IGBT 模块(开关频率 ⩾10kHz ),支持电机峰值功率密度达 3kW/kg 以上,满足高动力需求。

2.2 主要挑战

极端工况适应性弱: -20% 以下低温环境,电池输出能力下降 40% ,电机控制易出现扭矩波动(超 ±5% ),影响驾驶平顺性;高速段 (⩾120km/h )效率下降 10%-15% ,续航缩水明显。

多目标协同难:动力性(加速时间)与经济性(能耗)存在固有矛盾,单一控制策略难以兼顾,如运动模式下能耗增加 10% 以上。

参数辨识精度不足:电机参数(如电感、电阻)随温度变化偏差超 15% ,导致低速段( <20km/h )扭矩控制误差达 8%-10% ,起步顿挫感明显。

电磁兼容问题:高频开关产生的电磁干扰(EMI)使传感器信号信噪比降低 20% ,影响控制精度,需额外屏蔽措施增加成本 5%-8% 。

三、新能源汽车电机控制的核心原则

3.1 动力与能效平衡原则

动态转矩分配:根据踏板开度动态调整扭矩输出斜率,急加速时斜率提升至 500Nm/s (保证动力),平稳行驶时降至 100Nm/s (降低能耗),综合能耗降低 5%

高效区间控制:通过转速 - 扭矩匹配,使电机 80% 以上运行时间处于效率⩾85% 区间,高速段采用弱磁扩速技术,效率维持在 80% 以上。

3.2 鲁棒性优先原则

参数自适应补偿:实时辨识电机电阻、电感变化(误差 ⩽5% ),低温时增加励磁电流补偿,扭矩控制精度提升至 ±3% 以内。

故障容错控制:传感器故障时,通过电机反电动势估算转速(误差⩽50rpm ),维持基本行驶功能,确保行车安全。

四、新能源汽车电机控制的关键策略

4.1 基础控制策略优化

矢量控制升级:采用弱磁电流闭环控制,高速段( ⩾100km/h )弱磁深度达 1.5 倍额定转速,效率提升 3%-5% ;引入前馈补偿,电流跟踪误差 ⩽5% 。

直接转矩控制改进:通过空间矢量调制(SVM)降低转矩脉动至 ±2% ,开关频率波动减少 30% ,噪声降低 2-3dB(A)。

4.2 智能协同控制策略

工况自适应控制:基于神经网络的驾驶风格识别(准确率 ⩾90% ),激进驾驶时增强动力响应,平稳驾驶时优化能耗,个性化适配度提升 40% 。

多系统协同:与电池管理系统(BMS)实时通信(延迟 ⩽10ms ),根据电池 SOC(State of Charge)调整输出限制, SOC<20% 时限制最大功率 20% ,避免过放。

4.3 极端工况补偿策略

低温启动优化:采用定子电阻预热算法, -20C 时启动时间缩短至 3 秒以内,扭矩输出能力恢复至常温的 80% 。

高速弱磁保护:通过温度闭环控制,IGBT 结温超 120C 时主动降低开关频率,避免过热失效,同时维持基本动力输出。

五、新能源汽车电机控制策略的应用场景

5.1 乘用车领域

紧 凑 型 电 动 车: 采 用 经 济 性 优 先 的 矢 量 控 制, 城 市 工 况 能 耗≤ 12kWh/100km,续航达 400km 以上;低速段( <50km/h )扭矩控制误差⩽3% ,保证起步平顺。

高性能电动车:搭载模型预测控制,百公里加速 ⩽4 秒,同时通过能量回收优化(回收率 ⩾25% ),续航损失控制在 10% 以内。

5.2 商用车领域

电动客车:采用多电机协同控制,扭矩分配误差 ⩽2% ,爬坡能力提升15% ;制动能量回收率 ⩾30% ,单次充电续航达 300km 以上。

电动货车:低速大扭矩控制策略,起步扭矩达额定值的 120% ,满载爬坡( 15 )速度 ⩾10km/h ,满足重载需求。

5.3 特殊场景应用

低温地区车型:配备加热辅助与参数补偿算法, -30% 时电机可用功率保持70% 以上,续航里程衰减控制在 20% 以内。

高原地区车型:优化弱磁控制,海拔 3000m 以上仍保持额定功率输出,动力性能下降 ⩽5% 。

六、结论

新能源汽车电机控制策略通过基础算法优化、智能协同与极端工况补偿,实现了动力响应时间 ⩽30ms 、综合能耗降低 5%-8% ,有效平衡了动力性与经济性。当前存在的低温适应性、参数漂移等问题,可通过宽禁带半导体(SiC)应用与 AI 自适应算法解决。未来,随着碳化硅器件普及(开关频率提升至20kHz 以上)与数字孪生技术融合,控制策略将向 “全域工况自适应 - 多系统深度协同 - 全生命周期优化” 演进,推动新能源汽车续航突破 1000km、百公里加速进入 2 秒时代,为新能源汽车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核心技术支撑。

参考文献

[1] 何刚 , 谢立彬 . 新能源汽车电机控制技术优化策略及发展趋势研究 [J].时代汽车 ,2025(2):121-123. DOI:10.3969/j.issn.1672-9668.2025.02.040.

[2] 章军 , 熊其平 . 新能源汽车永磁同步电机定子绕组匝间短路故障 诊 断 与 容 错 控 制 策 略 研 究 [J]. 专 用 汽 车 ,2025(7):92-94. DOI:10.19999/j.cnki.1004-0226.2025.07.025.

[3] 潘彦宇 . 新能源汽车电机控制技术及其性能优化策略探索 [J]. 时代汽车 ,2024(7):85-87. DOI:10.3969/j.issn.1672-9668.2024.07.0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