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技术研究
马健 何树林 周华敏
1.370304198108105130 2.370923198605201934 3.371521199102091447
一、引言
建筑废弃物年产生量占城市固体废弃物总量的 30%-40% ,其中可回收利用成分(混凝土块、钢筋、木材等)占比超 80% 。资源化利用可减少天然砂石开采量 30% 以上,每利用 1 吨建筑废弃物可降低碳排放 0.5-0.8 吨,同时减少填埋占地(每万吨废弃物需占地约 1 亩)。传统处置模式下,建筑废弃物再生利用率不足 30% ,而先进技术可将利用率提升至 90% 以上,再生骨料混凝土等产品性能达到行业标准,成本较天然建材降低 10%-15% 。在 “双碳” 目标与循环经济战略推动下,建筑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是建筑业绿色转型的必然选择,对节约资源、保护生态环境具有重要意义。
二、建筑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的现状与挑战
2.1 现状特征
技术应用扩展: 60% 的城市建立建筑废弃物处理厂,再生骨料生产能力达5000 万吨 / 年,再生混凝土、再生砖等产品在市政工程中应用率超 40% ,性能达标率提升至 85% 。
政策体系完善:《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导则》等标准覆盖再生材料性能指标(如再生骨料压碎值 ⩽30% ),20 余个省份将资源化率纳入考核,强制分类率达 70% 。
产业链初步形成:从收集运输到再生利用的企业链条覆盖 50% 以上区域,再生产品市场认可度提升至 60% ,市政项目采购再生建材占比超 20% 。
2.2 主要挑战
分类分拣低效:混合收集导致废弃物纯度不足 60% ,杂质(塑料、木材)分离成本增加 30% ,再生骨料强度降低 10%-15% ,制约高值化利用。
技术瓶颈突出:再生骨料吸水率较天然骨料高 5%-8% ,导致混凝土工作性下降,高性能再生材料生产技术普及率不足 30% ,应用受限。
成本收益失衡:处理成本达 80-120 元 / 吨,再生产品溢价能力弱(价格仅为天然材料 80% ),企业盈利困难,市场化率不足 40% 。
三、建筑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的核心原则
3.1 分类优先原则
源头分类:按材质(混凝土、钢结构、木材)分类收集,纯度 ⩾90% ,减少后续处理成本 40% ,为高值化利用奠定基础。
分级利用:根据废弃物性能分级处理,优质混凝土块生产再生骨料(用于结构工程),劣质料生产路基填料(用于非结构部位),资源利用率提升至95%⨀ 。
3.2 高值化原则
性能提升:通过技术改良(如骨料强化处理)使再生材料性能达到原生材料 90% 以上,拓展至结构工程应用(替代率 ⩾30% ),附加值提升 50% 。
全产业链协同:建立 “产生 - 运输 - 处理 - 应用” 协同机制,运输损耗率控制在 5% 以内,再生产品交货周期缩短至 3 天,提升市场竞争力。
3.3 低碳环保原则
节能生产:再生骨料生产能耗较天然骨料降低 20%-30% ,采用清洁能源(占比 ⩾30% ),碳排放强度降至 0.2 吨 CO2/ 吨产品以下。
污染控制:粉尘排放浓度 ⩽10mg/m3 ,噪声 ⩽70 分贝,污水处理达标率100% ,避免二次污染。
四、建筑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的关键技术
4.1 分类与预处理技术
智能分拣系统:采用 AI 视觉识别(准确率 ⩾95% )与机械分拣结合,分离金属、塑料等杂质,处理效率达 50 吨 / 小时,较人工提升 10 倍。
破碎筛分技术:多级破碎(颚破 + 冲击破)控制骨料粒径(2.36-31.5mm占比 ⩾80% ),筛分精度 ±2mm ,针片状颗粒含量 ⩽15% ,提升再生骨料质量。
4.2 再生材料生产技术
骨料强化技术:采用碳化处理(强度提升 10%-15% )、表面包覆(吸水率降低 30% ),使再生骨料性能接近天然骨料,满足 C30 混凝土要求。
再生建材制备:再生砖采用高压成型(强度 ⩾15MPa ),再生砂浆添加改性剂(保水性提升 20% ),产品合格率达 90% ,耐久性与天然产品相当。
4.3 高值化应用技术
再生混凝土应用:掺加矿物掺合料(如粉煤灰 20%-30% )改善和易性,用于梁柱等结构构件(强度等级 C25-C40),替代率达 30%-50% ,性能达标率85% 。
再生粉体利用:细粉(粒径 ⩽0.075mm )作为水泥混合材(掺量 ⩽20% ),活性指数 ⩾70% ,降低水泥用量 10% ,实现全组分利用。
五、建筑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的实施路径
5.1 政策与标准完善
激励政策:对再生产品给予增值税减免(税率降至 9% ),市政项目再生材料强制采购比例 ⩾30% ,降低企业运营成本 15%-20% 。
标准细化:制定再生材料应用指南(如不同替代率的配合比设计),明确验收指标(如再生混凝土抗压强度偏差 ±5% ),消除应用壁垒。
5.2 技术创新与推广
产学研合作:建立再生材料研发平台,攻关高性能再生骨料技术(如纳米改性),成果转化率提升至 40% ,成本降低 20% 。
示范工程引领:在保障房、市政道路等项目中推广再生建材(应用率⩾50% ),形成可复制经验,市场认可度提升至 70% 。
5.3 产业链优化
收集体系建设:按 5 公里半径布局中转站,密闭运输率达 100% ,分类收集覆盖率提升至 80% ,降低分拣成本 30% 。
市场机制培育:建立再生材料交易平台,发布价格指数,打通供需渠道,再生产品市场占有率提升至 30% ,形成良性循环。
六、结论
建筑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技术通过分类预处理、再生材料生产与高值化应用,可实现利用率提升至 90% 以上,减少天然资源消耗 30% ,降低碳排放 0.5 吨 /吨废弃物。当前存在的分类低效、成本失衡等问题,可通过智能分拣技术与政策激励解决。未来,随着碳足迹核算(再生产品碳减排量量化)与循环经济模式创新,将实现 “建筑废弃物 - 再生材料 - 建筑产品” 闭环,推动建筑业向 “零废弃” 目标迈进,为循环经济发展提供核心支撑。
参考文献
[1] 张青萍,李婷婷,徐英. 上海世博园区建筑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技术研究[J].中国园林 ,2011(3):9-13. DOI:10.3969/j.issn.1000-6664.2011.03.004.
[2] 宋福云 . 建筑工程施工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技术与实现路径研究 [J]. 砖瓦世界 ,2025(8):133-135. DOI:10.3969/j.issn.1002-9885.2025.08.045.
[3] 钱龙 . 建筑废弃物资源化回收利用技术研究与应用 [J]. 建筑技术开发 ,2024,51(4):143-145. DOI:10.3969/j.issn.1001-523X.2024.04.0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