污染源在线监测数据有效性评估
刘成 赵紫君 张晓杰
370323199605281016 370305199607232821 37078119931101652X
一、引言
污染源在线监测系统通过实时采集工业废水、废气排放数据(如 COD 、SO2 、 NOx 等),为排污许可管理、超标执法提供技术支撑。我国已在重点排污单位安装在线监测设备超 10 万台,数据传输率达 95% 以上,但数据有效性问题突出 —— 约 15% 的监测数据存在偏差超 20% 的情况,部分企业通过篡改参数、替换样品等方式造假,导致监管失效。有效的数据评估可使异常数据识别率提升至 90% ,为精准执法提供可靠依据。在 “智慧环保” 建设背景下,研究污染源在线监测数据有效性评估,对规范排污行为、保障环境执法公信力具有重要意义。
二、污染源在线监测数据有效性的现状与挑战
2.1 现状特征
评估体系初步建立: 80% 以上的地区实施 “三级审核” 制度(企业自审、运维审核、监管审核),形成层层把关的质控链条。企业自审侧重日常数据完整性校验,每日对缺失时长超 1 小时的数据进行补录说明;运维审核聚焦设备校准记录与参数稳定性,每月提交包含传感器漂移率、标样比对结果的报告;监管审核则通过随机抽查与季度通报,对异常数据开展追溯核查。目前体系主要采用超标率、数据完整率等基础指标,年度数据有效率维持在 80% 左右,但对数据逻辑性、设备状态关联性等深层指标的覆盖不足。
技术手段升级: 60% 的监测平台引入自动质控算法,通过构建数据波动阈值模型(如浓度日变化系数超 30% 自动标记),可识别数据突变、传感器漂移等异常情况。算法日均处理数据量达 100 万条以上,较人工审核效率提升50% ,异常数据初筛耗时从 8 小时缩短至 3 小时。部分平台还集成了设备运行状态监测模块,能实时捕捉电压波动、泵体故障等影响数据质量的硬件问题。
标准逐步完善:《固定污染源自动监控系统数据有效性审核技术规范》等标准发布,明确了审核流程,但指标细化程度不足。
2.2 主要挑战
数据造假隐蔽性强:通过修改传感器校准系数、干扰采样管路等方式造假,传统评估方法识别率不足 60% 。
异常判定阈值僵化:统一采用 ±10% 偏差标准,未考虑不同污染物特性(如 VOCs 波动性较大),误判率超 20% 。
全链条评估缺失:侧重终端数据审核,对采样、传输环节的有效性评估覆盖率不足 40% ,导致 “假数据真传输” 难以识别。
跨平台数据协同弱:企业端与监管端数据未实时联动,评估滞后时间超 24小时,错失执法最佳时机。
三、污染源在线监测数据有效性评估的原则
3.1 全流程评估原则
覆盖 “采样 - 分析 - 传输 - 存储” 全环节,采样环节重点评估代表性(如流量与浓度匹配度),传输环节核查完整性(丢包率 ⩽0.5% ),各环节权重占比分别为 30% 、 40% 、 20% 、 10% 。
3.2 差异化原则
按污染物类型分类:对稳定性污染物(如 COD)采用 ±5% 偏差阈值,对波动性污染物(如 VOCs)放宽至 ±15% ,提升评估适配性。
按企业类型分级:重点排污单位增加设备状态评估(如校准频次、维护记录),占比提升至 30% ,一般企业侧重基础指标。
3.3 动态性原则
阈值动态调整:每季度根据历史数据分布更新偏差阈值,使异常识别准确率提升 15%c 。
实时评估响应:数据上传后 1 小时内完成初步评估,异常数据 4 小时内推送执法端,缩短处置周期。
四、污染源在线监测数据有效性的评估指标体系
4.1 基础质量指标
完整性:数据有效传输率 ⩾95% ,缺失时长单次不超过 2 小时,年度累计缺失率 ⩽5% 。
准确性:与手工比对数据偏差 ⩽10% (稳定污染物)或 ⩽15% (波动污染物),校准记录完整率 100% 。
逻辑性:浓度与流量相关性(如废水排放量激增时浓度异常下降)、时序合理性(如夜间无生产时数据突升),逻辑矛盾率 ⩽2% 。
4.2 设备状态指标
运维规范性:校准周期符合要求(如每月 1 次),维护记录完整率 ⩾95% ,故障修复时间 ⩽24 小时。
抗干扰能力:传感器抗腐蚀、抗温变性能(如废气监测设备耐温 ≥180∘C ),环境干扰导致的漂移率 ⩽2%1 月。
4.3 异常识别指标
突变频率:浓度瞬时波动超 50% 且无合理原因的次数,月度不超过 3 次。数据关联性:与周边环境监测数据的匹配度(如废气排放与周边 PM2.5 浓度相关性 ⩾0.6 ),偏离率 ⩽15% 。
五、污染源在线监测数据有效性评估的实施流程
5.1 分级评估步骤
自动初评(1 小时内):系统算法筛查完整性、逻辑性指标,标记异常数据(标红率 ⩽5% )。
人工复评(24 小时内):专业人员审核设备状态、手工比对结果,确认异常原因(造假、故障或正常波动)。
结果应用:异常数据归入无效数据,关联企业信用评分(单次造假扣 10分),触发执法核查。
5.2 技术支撑手段
区块链存证:采样时间、设备参数等元数据上链,篡改痕迹可追溯率100% ,杜绝人为修改。
AI 辅助识别:基于 10 万 + 历史案例训练的造假识别模型,对异常校准、流量干扰等行为识别率 ⩾85% 。
5.3 联动机制
数据实时共享:企业端与监管端平台直连,数据同步延迟 ⩽5 分钟,评估结果即时推送。
执法闭环:异常数据触发后,48 小时内完成现场核查,违法处置率 ⩾90% ,形成 “评估 - 执法 - 整改” 闭环。
六、结论
污染源在线监测数据有效性评估通过全流程指标设计、差异化阈值设定与智能化技术应用,可使数据可信度提升至 90% ,异常识别率提高 30% ,有效遏制数据造假行为。当前存在的全链条覆盖不足、联动滞后等问题,可通过区块链存证与实时共享机制解决。未来,随着数字孪生、边缘计算技术的融合,评估将实现 “实时感知 - 自动判定 - 智能处置”,成为环境监管的 “智慧眼睛”,推动污染源管理从 “被动监管” 向 “主动防控” 转型。
参考文献
[1] 江照昌, 李荣立, 张媛. 水污染源在线监测设备运行维护技术[J]. 上海轻工业 ,2025(2):118-119. DOI:10.3969/j.issn.1004-3772.2025.02.039.
[2] 马先慧 . 固定污染源在线监测现状与对策 [J]. 化工管理 ,2024(16):60-63.DOI:10.19900/j.cnki.ISSN1008-4800.2024.16.017.
[3] 潘永春 , 韩龙 , 陈冠均 . 探析固定污染源在线监测技术的进展与应用 [J].皮革制作与环保科技 ,2025,6(13):67-69. DOI:10.20025/j.cnki.CN10-1679.2025-13-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