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智能电网技术在电力工程中的应用探讨

作者

翟晓

371326199002088583

一、引言

智能电网技术以 “信息化、自动化、互动化” 为特征,涵盖智能感知、广域通信、大数据分析等技术,可实现电力生产、传输、配电、用电全环节的协同优化。我国电力工程规模持续扩大,2023 年全社会用电量突破 9 万亿千瓦时,风电、光伏装机容量超 12 亿千瓦,占总装机比重达 40% 。传统电力工程存在新能源并网难(弃风弃光率曾超 15% )、故障处理滞后(平均恢复时间超 2 小时)、用电效率低(线损率约 6.5% )等问题。智能电网技术的应用可使新能源消纳率提升至 95% 以上,故障恢复时间缩短至 30 分钟,线损率降低 1-2 个百分点。在 “双碳” 目标与新型电力系统建设背景下,推动智能电网技术与电力工程深度融合,对提升电力系统灵活性、可靠性与经济性具有重要意义,也是电力行业转型升级的必然选择。

二、智能电网技术应用的现状与挑战

2.1 应用现状

关键技术突破:智能电表覆盖率超 99% ,配电自动化覆盖率达 80% ,500kV及以上线路实现状态监测(在线监测率 ⩾90% )。

新能源协同发展:风光电站与电网调度系统实现数据互联,预测精度提升至 85% ,跨省跨区新能源消纳量年均增长 20% 。

用户互动增强:有序充电、需求响应等技术试点推广,峰谷电价引导用户错峰用电,负荷削峰填谷效果达 10%-15%, 。

2.2 主要挑战

技术融合不足:电力系统与信息系统存在 “数据孤岛”,约 30% 的监测数据未实现共享,跨环节协同决策效率低。

标准体系不完善:不同厂商设备接口不统一,约 25% 的智能设备存在兼容性问题,影响系统集成效果。

安全风险凸显:电力系统网络攻击事件年均增长 15% ,智能终端与通信网络成为薄弱环节,防护能力有待加强。

成本压力较大:智能电网改造每亩投资超 10 万元,部分地区因资金不足导致技术应用覆盖率低于 50% 。

三、智能电网的核心技术体系

3.1 智能感知技术

状态监测设备:输电线路部署微风振动传感器、覆冰监测装置(采样频率1 分钟 / 次),变压器安装油色谱在线监测仪(数据误差 ⩽5% ),实现设备状态实时感知。

量测系统升级:同步相量测量单元(PMU)布点密度提升至每 200 平方公里 1 台,同步精度达 1 微秒,为广域稳定控制提供数据支撑。

物联网集成:配电台区采用 LoRa、NB-IoT 等技术,实现开关、电缆等设备的低功耗监测,终端设备续航时长超 5 年。

3.2 通信与信息技术

骨干通信网:构建光纤专网(传输速率 gtrsim10Gbps ),5G 在配电自动化中试点应用(端到端时延 ⩽20 毫秒),保障数据实时传输。

大数据与 AI :电力调度引入机器学习算法,负荷预测准确率达 93% ,设备故障预测准确率超 80% ,辅助决策效率提升 30% 。

区块链技术:应用于分布式能源交易(如微电网内电力结算),交易时延⩽10 秒,数据不可篡改性确保交易安全。

3.3 控制与优化技术

智能调度系统:实现源网荷储协同优化,新能源发电计划调整响应时间 ⩽5 分钟,跨省输电通道利用率提升至 90% 。

自愈控制:配电系统具备故障自动定位、隔离与恢复能力(处理时间 ⩽1 分钟),非故障区域供电恢复率达 100% 。

需求响应平台:聚合工业、商业用户可调节负荷(响应容量超 1 亿千瓦),响应速度 ⩽15 分钟,辅助电网频率稳定。

四、智能电网技术在电力工程中的应用场景

4.1 发电环节

新能源并网优化:通过风光功率预测系统(短期预测误差 ⩽10% )与储能协同控制,平抑出力波动(波动幅度降低 50% ),提升并网稳定性。

电厂智能化运维:火电机组部署数字孪生系统,实时模拟设备运行状态,故障预警提前 1-3 天,维护成本降低 15% 。

4.2 输电与配电环节

输电线路智能巡检:无人机巡检替代 30% 人工巡检,缺陷识别准确率⩾95% ,巡检效率提升 5 倍,特高压线路可用率达 99.8% 。

主动配电网:分布式电源与配电网协同控制,电压偏差控制在 ±5% 以内,供电可靠性提升至 99.99% ,减少用户停电时间。

4.3 用电与调度环节

智能用电服务:用户通过 APP 实时查询用电数据(数据更新延迟 ⩽1 分钟),参与需求响应可获得电价优惠(折扣幅度 5%-20% )。

全局优化调度:基于全网负荷与电源数据,优化机组启停与潮流分布,电网运行效率提升 8% ,年节约标准煤超 1000 万吨。

五、应用推广的保障措施

5.1 技术与标准保障

关键技术攻关:设立智能电网专项基金,重点突破边缘计算、AI 调度等技术,研发投入占比不低于行业营收的 2% 。

标准体系建设:制定智能设备接口、数据格式等国家标准,设备兼容性测试通过率提升至 95% ,系统集成成本降低 20% 。

5.2 政策与机制支持

激励政策:对智能电网改造项目给予投资补贴(补贴比例 10%-15% ),新能源消纳达标地区给予电价奖励,调动应用积极性。

市场机制:培育电力辅助服务市场,需求响应、储能调频等服务可参与市场化交易,年交易规模突破 100 亿元。

5.3 安全与人才保障

网络安全防护:构建 “边界防护 - 终端加固 - 行为审计” 三层安全体系,关键系统攻击防护率达 99% ,数据加密率 100% 。

人才培养:高校开设智能电网专业课程,企业每年开展 40 学时技术培训,复合型人才占比提升至 60% 以上。

六、结论

智能电网技术通过感知、通信、控制技术的融合应用,显著提升了电力工程的效率(线损率降低 1-2 个百分点)、可靠性(供电可用率超 99.99% )与新能源消纳能力(消纳率≥ 95% )。当前存在的技术融合不足、标准不统一等问题,可通过技术攻关与政策引导解决。未来,随着氢能电网、数字孪生等技术的发展,智能电网将实现 “源网荷储” 全环节的深度协同,为新型电力系统提供核心支撑,推动电力工程向更清洁、高效、智能的方向发展,助力 “双碳” 目标实现。

参考文献

[1] 姚源珂 . 电力工程技术在智能电网建设中的应用探讨 [J]. 电力设备管理 ,2023(9):163-165.

[2] 孟繁昌, 厉恩强, 刘道忠. 在智能电网建设中电力工程技术的应用[J]. 通信电源技术 ,2024,41(5):56-58. DOI:10.19399/j.cnki.tpt.2024.05.018.

[3] 王晓昕 . 电力工程技术在智能电网建设中的应用 [J]. 建材与装饰 ,2025,21(20):100-102. DOI:10.3969/j.issn.1673-0038.2025.20.0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