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机电设备的振动监测与抑制研究

作者

夏德宝 田召刚 宋佩青

1.370304197308052737 2.370321197308053613 3.37032119950804063X

一、引言

机电设备在运转过程中,因转子不平衡、轴承磨损、齿轮啮合等因素产生振动,振幅超过阈值时会导致零件疲劳损伤(如轴承寿命缩短 50% )、加工精度下降(如机床振动使工件公差超差 20% ),甚至引发设备停机或安全事故。振动监测通过采集振动信号(如加速度、位移)识别异常状态,可提前 3-6 个月预警潜在故障;振动抑制则通过主动或被动手段将振动幅值控制在安全范围(如精密机床振动 ⩽0.01mm ),使设备寿命延长 30% 以上。在高端装备制造与工业生产中,振动监测与抑制技术是保障设备高效运行的核心手段,对减少维护成本、提高生产效率具有重要意义,尤其在航空航天、精密加工等领域,是实现设备高性能化的关键支撑。

二、机电设备振动监测与抑制的现状与挑战

2.1 现状特征

监测技术多元化: 80% 以上的中高端机电设备配备振动传感器(如压电加速度计、激光位移传感器),采样频率达 1kHz-10kHz,可捕捉 0.1Hz-10kHz 频段振动信号,故障识别准确率提升至 85% 以上。

抑制手段升级:被动减振(如阻尼材料、隔振垫)在低频振动控制中应用率超 70% ,主动减振(如磁流变阻尼器、压电作动器)在高端设备中占比达40% ,振动幅值控制精度提升至 ±0.001mm 。

2.2 主要挑战

宽频振动监测难:设备振动涵盖 0.1Hz-10kHz 宽频域,单一传感器覆盖不足,多传感器数据融合时相位偏差超 5% ,导致特征提取失真。

非线性振动抑制弱:在变负载、冲击工况下,传统线性控制方法失效,振动幅值波动超 30% ,主动减振系统响应滞后 ⩾50ms

环境干扰影响大:温度变化( )导致传感器漂移 10% 以上,电磁噪声使低频振动信号信噪比降至 10dB 以下,监测精度下降 20% 。

成本与效益平衡难:高端监测与主动减振系统成本占设备总价的 15% -25% ,中小设备应用率不足 20% ,技术普及存在门槛。

三、机电设备振动监测与抑制的核心原则

3.1 全频段覆盖原则

监测频段适配:针对设备特性划分监测频段(如旋转机械侧重 10Hz -1kHz,精密机床覆盖 0.1Hz-10kHz ),传感器频率响应范围需覆盖目标频段 1.5 倍以上,确保无信号丢失。

抑制频段匹配:被动减振针对 100Hz 以下低频振动,主动减振聚焦 100Hz⋅ -10kHz 中高频振动,形成全频段控制闭环,振动衰减率 ⩾20dB 。

3.2 实时响应原则

监测实时性:振动信号采集与分析延迟 ⩽10ms ,异常振动(超阈值 10% )触发后 50ms 内启动预警,为抑制系统预留响应时间。

抑制动态性:主动减振系统响应时间 ⩽20ms ,在振动幅值上升阶段完成干预,避免振幅超过安全阈值(如精密设备振动 ⩽0.005mm )。

四、机电设备振动监测与抑制的关键技术

4.1 高精度振动监测技术

多传感器融合:采用 “加速度计 + 激光位移计” 组合,低频( <100Hz )以位移监测为主,高频( >100Hz )以加速度分析为辅,数据融合后特征识别准确率 ⩾95% 。

时频域分析:结合傅里叶变换(FFT)与小波变换,提取振动信号中的瞬态冲击(如轴承故障冲击)与稳态谐波(如转子不平衡),特征频率识别误差⩽1Hz 。

无线监测网络:基于 LoRa 或 5G 技术构建分布式监测节点,采样数据传输延迟 ⩽50ms ,适用于大型设备(如风电机组)的多点振动监测,布线成本降低60% 。

4.2 主动振动抑制技术

智能作动器控制:压电作动器采用模型预测控制算法,输出力精度 ±0.5N ,响应时间 ⩽10ms ,可抑制 1kHz 以下振动,幅值衰减率≥ 30dB

磁流变阻尼调节:通过实时调整磁场强度改变阻尼系数( 0-2000N⋅s/m ),适应宽频振动(10Hz-1kHz),振动抑制响应延迟 ⩽20ms ,功耗降低 50% 。

结构振动控制:在设备基础或关键部件嵌入形状记忆合金,通过温度调控实现刚度自适应,共振频率偏移量 ⩾5Hz ,避免共振放大振动。

五、机电设备振动监测与抑制的应用方向

5.1 旋转机械领域

电机与泵类设备:监测转子振动(1X、2X 频率成分),通过动平衡校正(残余不平衡量 ⩽0.5g⋅mm/kg )抑制工频振动,轴承寿命延长 40% 。

风机与压缩机:采用磁流变阻尼器控制叶片振动,共振幅值降低 60% ,避免叶片疲劳断裂,机组无故障运行时间提升 50% 。

5.2 精密加工设备

数控机床:通过压电作动器实时补偿主轴振动( ⩽0.005mm ),结合阻尼导轨设计,加工表面粗糙度降低 30% ,零件公差控制在 IT5 级以内。

坐标测量机:空气弹簧隔振 + 主动减振组合,环境振动影响降低至 0.001mm ,测量精度提升 25% ,满足微米级检测需求。

5.3 重型装备领域

工程机械:底盘采用复合阻尼材料,驾驶室振动加速度降低 50% ( (⩽0.5g ),操作舒适性提升,部件疲劳寿命延长 30% 。

航空航天装备:发动机振动监测结合主动作动器控制,振动幅值控制在0.1mm 以内,结构应力降低 20% ,保障飞行安全。

六、结论

机电设备振动监测与抑制技术通过全频段感知、实时响应与自适应调节,实现了振动幅值控制精度达 ±0.001mm 、故障预警提前期 3-6 个月,有效提升了设备可靠性与性能。当前存在的宽频覆盖不足、成本较高等问题,可通过多技术融合与低成本方案创新解决。未来,随着智能材料、数字孪生技术的发展,技术将向 “实时监测 - 精准预测 - 自适应抑制” 一体化方向演进,实现振动全生命周期管控,为高端机电设备的高性能、高可靠性运行提供核心技术支撑。

参考文献

[1] 谢静, 赵文强, 雷毅. 盲信号处理在机电声学监测与诊断中的应用[J]. 舰船电子工程 ,2012,32(8):120-124. DOI:10.3969/j.issn.1627-9730.2012.08.044.

[2] 黄忠河 , 谭建平 , 冯玮耀 , 等 . 传动轴 - 干摩擦阻尼器系统的振动抑制的理论建模与分析 [C]//2020 年全国设备监测诊断与维护学术会议暨第十七届全国设备故障诊断学术会议、第十九届全国设备监测与诊断学术会议论文集 .2020:1-8.

[3] 高金吉 , 王维民 , 何立东 , 等 . 人工自愈与动力机械振动故障靶向抑制 [J]. 北京化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8,45(5):135-142. DOI:10.13543/j.bhxbzr.2018.05.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