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线- 三阶- 三化”教学模式在《中医护理技术》课程改革中的运用
张婷
西南财经大学天府学院 四川成都 610000
新医科背景下,复合型护理学人才培养的需求日益增显,在 2018 年颁布的《护理学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中鼓励开设创新性、整合性课程[1]。在 2023 年颁布的《进一步改善护理服务行动计划(2023-2025 年)》中,则进一步要求提升中医护理能力,积极开展辩证施护和中医特色专科护理,发挥中医护理在疾病预防、治疗、康复等方面的重要作用 [2]。《中医护理技术》作为一门以中医学理论为指导,结合预防、临床、保健、康复等医疗活动,形成祖国医学特有护理技术的独立应用性学科,是高等院校护理人才培养的重要课程之一。
为培养能够真正树立中医护理理念,掌握中医护理的基本内容、特点和原则,达成中医护理专业技能,为服务对象实施整体辨证施护的高质量护理学人才,我校积极开展《中医护理技术》课程改革,以“知识传授 + 价值引领”为理念,以“专业知识 + 精神成长”为引领,整合教学资源,增设课程内容,扩充完善资源库,让专业知识教学与护理人文教育和传统文化相融合;同时,进一步注重线上教学平台的应用,纳入“两线 - 三阶 - 三化”教学模式,理论、实践、素质培养于一体,有效达到学生学习能力与实践能力提升、职业素养与文化自信提升的目的。
1 课程教学改革背景
1.1 前期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前期授课过程中,只注重于知识和技能的传授,忽略了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且理论与临床较为割裂,部分知识不符合临床实际使用需求,较新时代护理人才培养目标和模式略有偏颇。传统授课模式下,理论知识偏向于单一的“填鸭式灌输”,技能知识则采用传统的示范教学法。新医科培养背景下,护理人员不仅需要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还应贯彻“以患者为中心”的理念,具备良好的沟通能力、同理心、创新思维以及应对复杂临床情境等能力。单纯的知识和技能传授,难以适应现代医疗环境,不能有效培养能够提供高质量护理服务的复合型人才。
1.2 教学改革的必要性
传统的《中医护理技术》课程内容和教学方式已难以满足当前社会对中医护理人才的需求。改革课程,更新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培养具备扎实中医基础理论和中医护理技能、良好沟通能力和服务意识的专业人才,是适应社会对中医护理人才需求变化的必然要求。
1.2.1 适应社会对中医护理人才的需求变化
随着中医药事业的快速发展和全球健康观念的转变,社会对中医护理人才的需求日益增长,且呈现出多元化、专业化和国际化的特点。在“健康中国 2030”国家战略中即明确提出要大力发展中医药服务,推动中医药走向世界 [3]。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的发展趋势,群众对医疗和护理服务的需求日益增长,人群关注中医养生和健康管理,中医护理以其整体观念和辨证施护的特点,满足了人们对个性化、全方位健康服务的需求。在需求变化上,除传统的医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等机构外,养老机构、康复中心、中医药企业等也对中医护理人才有着迫切的需求;随着中医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完善,对护理人才的专业化要求也越来越高,不仅强调西医护理知识和技能的掌握,也需具备扎实的中医基础理论和中医护理技能。
1.2.2 提升中医护理教育的质量和效果
传统的《中医护理技术》课程内容设置不合理、教学方法单一、实践教学不足等问题影响了中医护理教育的质量和效果。改革课程,优化课程设置,引入多元化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加强实践教学环节,可以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提高中医护理教育的质量和效果。
1.2.3 促进中医护理文化的传承和传播
立德树人作为检验育人质量的关键指标,重视文化建设、传承优秀中华文化则是教师需要遵循的基本育人原则。中医护理文化是中医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独特的价值。通过课程改革,加强中医护理文化的传承和传播,可以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和民族自豪感。
2 课程教学改革实施
课程改革实践中,以“知识传授 + 价值引领”为理念,以“专业知识+精神成长”为引领,优化教学目标,重组课程内容,纳入“两线 - 三阶 - 三化”教学模式,融理论、实践、素质培养于一体。
2.1 课程培养目标优化
以“知识传授 + 价值引领“为理念,培养有专业、有情怀、有担当的一流护理人才。知识目标与能力目标相匹配,知识目标中要求学生掌握经络与腧穴的基本内容,以能够正确运用各种取穴方法定位临床常用腧穴;掌握常用中医护理技术的知识要点及操作方法,以能够熟练地运用艾灸、穴位按摩、拔罐等中医方法护理疾病;掌握中医学在临床中的相关理论,以能够熟练将中医理论灵活地运用于临床护理之中。通过以上的知识、能力目标,让学生能够从中医护理文化中树立文化自信,达到能够运用中医思维整体观念和辨证施护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并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素质。
2.2“两线 - 三阶- 三化”教学模式实践
“两线”,即线上与线下混合式教学,临床与教学相结合;“三阶”,即课前、课中、课后三个阶段,优化课程学时、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三化”,即课程思政化、教学过程互动参与化、沉浸体验化。
2.2.1“两线”式教学
“两线”教学中,线上与线下混合式教学有机结合,线下为传统课堂加临床见习教学,线上借助学校自有“教育质量管理系统EQ”学习平台,结合常见的3D Body、中济经络穴位、灸大夫等成熟化移动学习 APP 进行线上理论知识学习。同时,临床与教学相融合,打破传统教学中理论与临床割裂的局面,将实践贯穿于教学全过程。线下授课过程中,邀请临床老师参与教学过程,分享实际案例和操作经验。
2.2.2“三阶”式教学
“三阶”教学中,以“专业知识 + 精神成长”为引领,首先对教学内容进行提炼和转化,重组中医护理技术的教学内容,将护理人文教育与专业知识教学相融合。课程总学时设置为48 学时,优化课程理论与实践学时分配,由原有的理论学时 32、实践学时 16 重新调整为理论学时 27、实践学时 21,以确保学生能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践技能,更好地培养出符合现代社会的中医护理应用型人才。其次,优化课程教学内容,对课程内容进行精简和整合,删减部分不必要或与临床脱节的知识点,如针刺法内容的教学不应在于针刺概述,而应重点关注并学习针刺后不良反应的应急处理;热熨法、熏洗法、中药保留灌肠法等内容学习起来较为简单,学生应自学即可,无需再设置至线下教学的内容中;病机、脏腑辨证内容则相对较难,且过于偏中医职业医师内容,应进行删减,可对此部分有学习兴趣的学生进行单独指导。同时,突出中医护理技术的核心内容和临床应用价值,在阴阳、五行、藏象学说等理论知识的基础性学习上,重点强化常用腧穴、拔罐、推拿(含小儿推拿)、耳穴埋豆、贴敷、刮痧等中医特色护理技术,打破理论与实践的割裂,整体提升学生的临床操作能力和综合素质。此外,中医基础理论内容相对枯燥,且部分知识点具有一定的难度,学生往往学习兴趣和主动性较低,应优化课程资源库建设,在课程中融入传统文化,如拓展中医的学科属性、中医的别称、名医名家事迹、阴阳字符的含义、山南水北为阳的原因、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原因等,以真正树立学生文化自信,做到人文教育与专业教育教学相融合。在实践技能的学习过程中,经络腧穴知识板块增添经络走行动图资源,余实践板块增添标准化操作视频教学资源,进一步加深学生学习记忆,并结合学生自身实践,极大的提高了学生实践综合应用能力。
在“三阶”课前、课中、课后的实施三阶段中,首先在课前通过线上“教育质量管理系统 EQ”平台发布预习资料,包括教学视频、思考题等,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并发现问题,如学习艾灸技术前,学生需观看相关操作视频并思考其适应症和禁忌症。课中则带领学生进行知识的构建,对前期线上知识巩固,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方法,如BOPPPS 教学法、案例教学、翻转课堂等,增强课堂互动性和参与度。课后则布置课堂作业和反思任务,鼓励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情境。对于有需求的学生,进行线上进一步的指导,巩固学生发展。特定疾病的中医护理,进行翻转课堂的设计,教师进行点评和反馈,进一步确保学生对相应知识点的掌握,并提升学生沟通、协作、知识查阅等综合能力。课程最终的评价考核,则替换以期末笔试为主的传统评价方法,以实训项目考核成绩作为期末评价。丰富过程性评价,除基础性课堂考勤外,通过课堂作业检测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情况,通过课堂参与和翻转课堂提升学生的学习动力和综合素养,均衡性评价学生的知识掌握程度和实践能力。
2.2.3“三化”式教学
“三化”教学中,首先,做到课程思政化,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课程教学,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和社会责任感。在讲解中医基础知识时,结合中医药文化中的“仁心仁术”理念,强调护理人员应具备的人文关怀和职业操守。其次,做到教学过程互动参与化,通过小组讨论、案例分析、翻转课堂等方式增强课堂互动性和学生参与度。在实践操作教学环节中,组织学生分组练习并相互点评,教师进行指导和总结。最后,做到沉浸体验化,通过情景模拟和教学实践,为学生创造沉浸式的学习体验。学生在实训室进行中医护理技术操作时,教师实时反馈操作效果并给予学生指导,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技术要点。
3 课程教学改革成效
通过“两线 - 三阶 - 三化”混合式教学模式的使用,有效达到学生学习能力与实践能力提升、职业素养与文化自信提升的目的。通过改革前后不同班级学生综合成绩与综合素质的对比,改革后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明显增强,学生通过线上预习、课后反思、移动学习工具的运用,自主学习的习惯得到提升。部分学生从被动接受知识转变为主动探索,学习效率提高。在中医思维培养方面,学生的中医思维方式和整体观念得到强化,学生有效掌握了运用中医理论进行辨证施护的方法。在人文素养提升方面,学生了解了中医和中医护理的历史渊源和文化背景,良好地掌握了中医基础理论,对中医药文化有学习兴趣,部分同学主动性较强。通过课程思政的融入,小组讨论、翻转课堂等的设置,学生职业道德、社会责任感得到有效培养。中医文化的熏陶,学生对中医药文化的认同感和传承意识显著增强,可成为中医药文化的传播者和践行者。
4 小结
《中医护理技术》课程作为护理人才培养的专业必修课程之一,实践性突出,我校“两线 - 三阶 - 三化”混合式教学模式的运用,有效地为护理人才的培养添砖加瓦。新医科、新时代背景下,如何更好地将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相结合、专业教育和思政人文教育相结合,以培养出更多的高质量复合型护理人才,仍有待进一步的探索深化。
参考文献
[1] 孙宏玉, 陈华, 董超群, 等. 以《护理学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建设一流护理学专业[J].中华护理教育 ,2021,18(05):389-394.
[2] 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 进一步改善护理服务行动计划(2023-2025年)[J]. 中国护理管理 ,2023,23(07):961-963.
[3] 金红 , 凌晓 , 周美玲 .《健康中国 2030》引领下中医文化融入医学人才培养的思考 [J].湖南中医杂志 ,2021,37(01):97-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