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对复杂环境的铁路桥梁大体积混凝土结构施工与温控技术分析
冯毅 张世杰 段虎成
中国铁路呼和浩特局集团有限公司包头工务段 内蒙古包头市 014000
引言
在铁路桥梁大体积混凝土施工领域,复杂环境条件(如高寒、高温、高海拔地区)带来的技术难题不容忽视。混凝土水化热效应产生的温度裂缝风险,以及极端气候对材料性能造成的潜在影响,均可能对结构的耐久性与安全性带来一定挑战。通过具体工程实践案例,对温控技术的核心要点及应用成效进行探讨具有重要意义。
1 复杂环境下的施工难点
1.1 高寒地区(以某高铁为例)
冻土开挖:在高寒地带,冻土的高硬度特性往往会制约传统机械的施工效率。哈伊高铁工程实践中,通过采用破碎锤破冰与温水注浆相结合的方式,使桩基施工效率得到显著提升,单桩施工耗时由7 小时缩短至4 小时。
混凝土养护:低温环境下,混凝土凝结进程较为缓慢,且面临冻害风险。工程中运用智能化保温棚(保持内部温度在 10% 以上),并配合使用早强型灌浆料,有效保障了桥梁结构强度符合设计要求。
1.2 高温环境(如南方夏季施工场景)
水化热控制:在高温条件下,水泥水化反应加速,混凝土内部温度容易快速升高。某大桥施工时,采用冷却水管循环降温技术,将混凝土内外温差控制在25℃以内,较好地缓解了温度应力问题。
坍落度损失:高温易造成混凝土坍落度下降,影响施工操作性能。对此,可通过添加缓凝剂并采用冰水搅拌的方式,在一定程度上维持混凝土的工作性能。
高海拔地区(以青藏铁路建设经验为例)
气压与含氧量低:由于高海拔地区气压和含氧量较低,混凝土强度发展相对滞后。实际施工中,可通过调整配合比(添加早强剂)并适当延长养护周期,以满足工程质量要求。
紫外线辐射强:高海拔地区强烈的紫外线辐射,容易导致混凝土表面产生干缩裂缝。通常可采取覆盖保湿材料并加强洒水养护等措施,减少裂缝产生的可能性。
2 温控技术关键措施
2.1 材料优化与配合比设计
低热水泥与掺合料:选用P.O42.5 普通硅酸盐水泥,并适量掺入粉煤灰和矿渣粉,一定程度上降低了水化热。以某承台工程为例,采用双掺技术后,7 天水化热从 350kJ/kg 下降至 270kJ/kg. 。
高性能外加剂:聚羧酸减水剂可减少用水量,进而提升混凝土强度;膨胀剂能够起到补偿收缩的作用,有助于降低裂缝出现的可能性。
2.2 施工工艺创新
分层分块浇筑:将大体积混凝土合理划分为多个浇筑层,每层厚度控制在30cm 以内,对混凝土散热有积极作用。某水电站大坝在施工中采用薄层浇筑方式,其内部最高温度出现了约8℃的下降。
智能温控系统:借助分布式光纤测温(精度 ±0.5% )对温度场进行实时监测,并结合自适应喷淋系统,实现对冷却水量的动态调控。像平陆运河马道枢纽工程,通过智能阀门控制,有效将降温速率稳定在 2∘C / 天以内。
2.3 养护与保温措施
相变储能保温毯:采用内含石蜡基相变材料(相变温度 28°C )的保温毯覆盖混凝土表面,在一定程度上延缓了散热速度。某工程应用该保温毯后,混凝土表面温度波动幅度降低了约 50% 。
覆盖与防风措施:在气候寒冷地区,采用保温棉和棉被对模板进行包裹,可减少热量散失。如哈伊高铁桥墩施工过程中,采取此类保温措施后,混凝土内部温度基本维持在 10% 以上。
2.4 智能监测与数据分析
数字孪生模型:构建三维温度场模型,为温度超限风险预测提供参考。某大桥在施工中运用该模型,成功提前4-6 小时发出预警,减少了裂缝产生的风险。
实时数据反馈:将监测数据上传至云平台,并运用机器学习方法,对养护策略进行优化调整。某项目通过数据分析,拆模时间由 7 天缩短至 5 天,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施工效率。
3 挑战与发展方向
3.1 技术挑战
多因素耦合作用:在铁路桥梁大体积混凝土施工过程中,温度场、湿度场与荷载场的耦合效应十分复杂。混凝土水化反应产生的热量会导致内部温度急剧升高,引发热胀冷缩效应;湿度变化则可能引起混凝土干缩开裂;而施工阶段的动静态荷载叠加,进一步加剧了结构受力的复杂性。目前,学术界虽已开展相关研究,但各场之间相互作用对混凝土结构长期性能的影响机理尚未完全明晰,仍需通过大量试验和数值模拟进行深入探究。
极端环境适应性:在高温地区,混凝土水化热与环境高温叠加,易造成内部温度过高,导致强度降低和裂缝产生;在高盐、冻融等特殊环境下,盐类侵蚀、冻胀作用会加速混凝土劣化。由于这些极端环境试验周期长、成本高,现有研究多基于短期数据和模拟分析,缺乏对混凝土材料在极端环境下长达数十年的耐久性实测数据,难以精准预测结构使用寿命,给工程设计和维护带来极大挑战。
成本控制:智能温控系统集成了高精度传感器、数据采集与分析模块以及自动化调控设备,虽然能够实现混凝土温度的实时监测和精准控制,但初期设备采购、安装调试及后期维护费用高昂。对于资金实力有限的中小企业而言,智能温控设备的高成本投入超出其承受范围,同时还面临专业技术人员短缺、运维成本难以持续保障等问题,严重制约了该技术在行业内的广泛推广。
3.2 未来趋势
绿色低碳技术:随着“双碳”目标的推进,铁路桥梁大体积混凝土施工亟需采用绿色低碳技术。低碳水泥通过优化生产工艺和原料配方,大幅降低生产过程中的碳排放;再生骨料利用废弃混凝土、砖石等建筑垃圾加工而成,不仅实现了资源的循环利用,还减少了天然骨料的开采。将二者应用于混凝土制备,既能满足工程强度要求,又能显著降低施工过程的碳排放,助力行业可持续发展。
智能化与自动化:无人机搭载高分辨率热成像仪和激光雷达,可对桥梁施工区域进行全方位、无死角巡检,快速定位混凝土温度异常区域和潜在裂缝;施工机器人配备高精度传感器和智能控制系统,能够严格按照预设参数进行混凝土浇筑、振捣和养护作业,有效避免人为操作误差。这些智能化与自动化技术的应用,不仅大幅提升了施工精度和效率,还能减少施工人员在危险环境下作业,保障施工安全。
全生命周期管理:借助数字孪生技术,可在虚拟空间构建与实体桥梁高度一致的数字化模型,实时映射施工过程中的温度变化、应力分布等关键数据,实现施工状态的动态监控和优化调整;区块链技术则为混凝土原材料溯源、施工过程记录、质量检测报告等信息提供了不可篡改的存储和共享平台。二者结合,能够实现铁路桥梁从设计、施工到运维的全生命周期质量追溯和精细化管理,提升工程管理水平和结构耐久性。
结束语
在复杂环境中开展铁路桥梁大体积混凝土施工时,可尝试将材料优化、工艺创新、智能监测等技术手段进行整合运用。实践表明,借助智能温控系统并实施精细化管理,或能在一定程度上对温度裂缝起到控制作用,从而为结构安全提供相应保障。展望未来,伴随新材料研发与智能技术的迭代升级,此类施工有望朝着绿色化、智能化方向持续发展,进而为复杂环境下的桥梁建设带来更具潜力的技术支撑。
参考文献
[1] 董晓帅 . 铁路桥梁大体积混凝土结构防裂措施探讨 [J]. 工程技术研究 ,2023,8(02):216-218.
[2] 梁 大 刚 . 铁 路 桥 梁 大 体 积 混 凝 土 结 构 防 裂 分 析 [J]. 四 川 建材 ,2022,48(03):120-121+123.
[3] 何江伟 . 铁路桥梁大体积混凝土施工与温控技术研究 [D]. 中国铁道科学研究院 ,2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