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加强高校共青团思想引领工作探索
郭秋亚
天津理工大学 天津 300384
摘要:在新时代环境下,青年大学生价值观念呈多元多变性,多种社会思潮的交融和交锋,高校共青团组织力建设面临机遇和挑战。要以思想政治教育为核心,提高综合素质;以制度建设为基础,提升组织覆盖力;以社会实践为契机,推动引领示范;以创新创业为重点,提升核心竞争力;以团学活动为载体,提升青年号召力。要全方面、深层次地研究高校共青团工作的思路做法,促进高校共青团组织力建设。
关键词:高校共青团、思想引领、新时代大学生
1 加强高校共青团工作意义
我国高校的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肩负着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使命。而新时代大学生正处于“拔节孕穗期”的关键环节,其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还未完全成熟,需要正确引导和悉心呵护。高校共青团作为新时代大学生的直接接触者,是对青年大学生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载体。站在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点上,加强高校共青团组织力建设是回答好“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样的人”这一根本问题的具体实践,是充实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后备力量的内在要求。
2 加强高校共青团组织力建设的实践路径
2.1 薪火相传,立足精神塑造,筑牢思想引领“主阵地”
为学习贯彻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提高思想引领力,不断增强团员青年政治觉悟,落实“月月有专题、周周有主题”的工作思路,制定多层次立体化学习计划,推进理论学习常态化、制度化。结合“五四”青年节、“七一”建党日以及国庆等重要时间节点,组织开展主题团日活动,激发团员青年的爱国之情、强国之志,提升使命感和责任感。以庆祝党的二十大召开和建团100周年为契机,开展“学习党的二十大,承担青年一代的使命责任”等系列讲座,引导学生深刻领悟新思想、新论断,促使青年群体在学思践悟中涵养崇高情怀。坚持以党建带团建,在引领、凝聚、服务青年上下功夫,组建学习二十大“青春强国”宣讲团,涵盖党支部书记、市青马学员、学生党员代表、研支团成员、团学骨干等榜样力量。持续开展沉浸式、互动式“云”宣讲,创新“宣讲+”模式,深学细研、学思践悟展,激励广大青年团结奋进新征程;
筑牢网络媒体阵地,唱响时代青年强音。依托官方微信公众号、视频号,创新线上线下同频共振宣传方式,探索并逐渐形成“多模块、多主题、多功能”的宣传教育阵地,创作及发布导向正确、内容生动、形式多样的网络文化作品,使得思想联网上线,处处可见,时时可学。
开设党史学习教育、青年学子说等主题原创栏目,用青年话语讲述党的理论,坚定理想信念,铸牢忠诚担当,让青年的好声音传得更远更响亮。
2.2 驰而不息,立足从严治团,畅通组织建设“主动脉”
建章立制重规范,从严治团争先锋。严格落实“三会两制一课”制度为重点,组织各团支部从工作规范入手,建立支部章程,以“智慧团建”系统和《团支部工作手册》为抓手,将“三会两制一课”深入到每个团员,提高团支部工作的规范性、系统性。落实高校学生会改革,组织召开学生代表大会、研究生代表大会。积极组织团支部开展“对标定级”、入团推优、团费收缴、新生团关系转接,以及毕业生团员学社衔接等工作,严把质量关。
优化骨干培养,锻造青年铁军。增强学生骨干的综合素质,增强战斗力、凝聚力,使之成为思想过硬、能力突出的党和国家的坚实力量。团委通过班团干部培训、团校学习、素质拓展营,以“理论必修课+技能选修课”的模式,从思想认识、能力提升等方面,促进骨干成长,发挥先锋作用。
2.3 履践致远,立足实践育人,锻炼时代青年“主干军”
建设全方位实践育人平台,持续高质量开展实践调研、社会实践、志愿服务等品牌活动。深挖爱国主义教育元素,以红色教育为主线,以服务农村振兴为切入点,以师生科创实验室为载体,以实践基地为平台的“1+3”多元育人模式。组织开展“三下乡”社会实践,带领青年学子成立实践团追寻国家领导人的足迹,参观党史教育场馆和红色研学基地,聆听红色故事,重温峥嵘岁月。开展“返家乡”社会实践,搭建学生与家乡常态化联系的实践桥梁,引导学生返乡就业创业。为进一步弘扬“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精神,组织学生开展“小文明大美丽”、“真情实意暖寒冬”等集体志愿服务,充分发挥团员青年的先进性和先锋性。
2.4 淬炼本领,立足学风建设,修建创新创业“主干道”
聚焦创新创业,挖掘人才优势。注重培养青年科研素养,在专业培养方案中设置创新性实践环节,聘任“双创导师”,打造“实验室全面开放+师生全面融合”的科创态势,覆盖低年级学生科创参与度;依托学生科技社团及科创实验平台,深入开展“科创助行”计划,鼓励学生参加挑战杯创新创业大赛、国内外技能专业大赛等,强化青年创新创业能力;开展“职业生涯大赛”、“‘E’职有你”、“科创导师开讲啦”等特色育人活动,吸引青年学子参与科技类活动,助力科创梦想,打通师生科创协同的“最后一公里”。
2.5 五育并举,立足全面发展,奏响校园文化“主旋律”
搭建成长平台,塑造文化品牌。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青年学生喜闻乐见的文体活动中,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促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实现。拓宽育人新视角,探索育人新模式,搭建育人新场域,成立一站式学生社区,开展“宿”说青春“寓”你同行系列活动,邀请榜样力量进社区,将党的理论知识“学起来”、将党的百年历史“讲起来”。激发团支部内生动力,持续打造新生品牌教育活动,依托“微尘筑梦”少数民族工作室定期开展“石榴花开”宣讲,展现青春风采,发挥榜样作用。组织开展新生才艺展示大赛集体赛道、个人赛道,丰富同学的课余生活。整合学校资源,结合学校实际,建设一批优质精品文艺活动项目,如诗词朗诵、歌舞展演、文化鉴赏讲座等,实现以美育人、以美化人,帮助青年学生陶冶情操、温润心灵。
3 小结
总之,高校共青团作为党的助手后备军和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生力军,要坚持为党育人,引领青年思想进步、坚定信念,自觉担当尽责,心系青年,始终成为党联系青年最为牢固的桥梁纽带,引导广大青年为新时代贡献青春力量。
参考文献:
[1] 苏海泉.高校共青团组织环境下的育人工作路径探究[J].北京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20,029(003):94-100.
[2] 李妍雪,苏醒.论当前高校共青团思想政治教育的独特优势[J].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1(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