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水质自动监测系统运行维护分析

作者

赵紫君 张晓杰 刘成

370305199607232821 37078119931101652X 370323199605281016

一、引言

水质自动监测系统通过在线传感器、数据采集传输装置等组件,实现对pH、溶解氧、COD 等指标的实时监测(时间分辨率 ⩽1 小时),为水环境管理、污染应急提供数据支撑。我国已建成覆盖主要流域的监测网络,国控站点超1000 个,数据有效率要求达 90% 以上。但系统长期暴露于野外环境(如高温、高湿度、水质腐蚀),设备故障率年均达 20%-30% ,传感器漂移可能导致数据误差超 10% ,直接影响监测准确性。科学的运行维护可使系统故障修复时间缩短 50% ,数据有效率提升至 95% 以上。在水污染防治攻坚背景下,分析水质自动监测系统的运行维护机制,对保障数据质量、提升预警能力具有重要意义,也是实现水环境精细化管理的关键支撑。

二、水质自动监测系统运行维护的现状与挑战

2.1 现状特征

基础维护普及: 80% 以上的监测站建立日常巡检制度(每周 1-2 次),定期开展传感器校准(每月 1 次)、管路清洗(每季度 1 次),数据有效率维持在85% 左右。

技术手段升级: 60% 的系统配备远程诊断功能,可实时监测设备状态(如电压、流量),故障预警准确率超 70% ,较人工巡检效率提升 40% 。

区域差异明显:东部地区维护经费充足(年均每站 ⩾5 万元),设备更新周期 ⩽5 年;部分中西部地区经费不足,维护频次低,数据有效率低于 80% 。

2.2 主要挑战

设备损耗加速:野外环境导致传感器寿命缩短(如溶解氧传感器从 1 年降至 8 个月),恶劣天气(暴雨、冰冻)可使设备故障率骤升 50% 。

校准精度不足:手工校准依赖操作人员经验,误差超 5% 的比例达 20% ,标准溶液保存不当(如 pH 缓冲液失效)进一步放大偏差。

维护响应滞后:偏远站点故障平均修复时间超 48 小时,错过污染预警关键窗口期,数据缺失率达 15% 。

成本压力突出:单站年维护费用超 3 万元,传感器更换成本占比 60% (如COD 传感器单价超 1 万元),长期运行经济性不足。

三、水质自动监测系统运行维护的基本原则

3.1 预防性维护优先

定期维护制度化:制定 “日监控、周巡检、月校准、季大修” 计划,关键传感器(如氨氮、总磷)校准周期缩短至 2 周,提前发现潜在故障(如管路堵塞、电极老化)。

环境适应性调整:根据季节变化优化维护策略(如夏季增加冷却系统检查,冬季做好防冻保护),设备环境适应能力提升 30% 。

3.2 精准化维护

分级维护机制:按站点重要性(国控、省控、市控)制定差异化方案,国控站配备备用传感器(替换响应时间 ⩽2 小时),市控站侧重基础功能保障。

数据驱动维护:通过设备运行大数据(如故障频次、漂移趋势)预测维护需求,传感器校准周期动态调整(偏差 <3% 时延长至 1 个月)。

四、水质自动监测系统运行维护的关键内容

4.1 设备日常维护

传感器维护:每日清洁电极表面(去除生物膜、沉积物),每周检查响应时间(如 pH 传感器应在 30 秒内稳定),每月用标准溶液校准(误差超 5% 立即更换)。

管路与泵体维护:每周冲洗采样管路(防止藻类滋生),每月检查蠕动泵管磨损情况(更换周期 ⩽3 个月),确保采样流量稳定(偏差 ⩽±10% )。

数据采集器维护:每日远程检查数据传输状态(丢包率 ⩽1% ),每月备份配置参数,每季度升级固件(修复漏洞),系统崩溃恢复时间 ⩽2 小时。

4.2 校准与质量控制

校准方法标准化:采用三点校准法(低、中、高浓度),标准溶液溯源至国家基准(如 COD 标准溶液不确定度 ⩽2% ),校准记录保存 ⩾3 年。

比对验证:每季度开展手工比对(采集同步水样送实验室分析),相对偏差超 10% 时启动重新校准,比对合格率≥ 90% 。

空白与加标试验:每月进行空白试验(确保污染残留 < 方法检出限)、加标回收率试验(范围 80%-120% ),验证系统抗干扰能力。

4.3 故障诊断与修复

快速诊断流程:建立 “症状 - 原因” 对应库(如数据突变为零可能是传感器故障或管路堵塞),远程诊断定位准确率 ⩾80% ,现场修复时间 ⩽4 小时。

应急备用方案:关键站点储备易损件(如电磁阀、保险丝),重大故障时启用手工监测替代(数据缺失时长 ⩽12 小时),保障数据连续性。

五、水质自动监测系统运行维护的优化策略

5.1 技术升级与智能化改造

远程运维系统:部署物联网模块,实现传感器参数远程调优(如溶解氧饱和度校准)、故障自动报警(响应时间 ⩽10 分钟),远程维护覆盖率提升至70%。

智能传感器应用:采用自清洁、自校准传感器(维护周期延长至 3 个月),集成温度补偿功能(误差降低至 3% 以内),减少人工干预。

5.2 管理机制完善

专业化运维团队:组建 “1 名工程师 +2 名技术员” 的区域运维小组,持证上岗(培训考核通过率 ⩾95% ),年维护技能培训 ⩾40 小时。

绩效考核机制:将数据有效率(权重 40% )、故障修复时效( 30% )、比对合格率( 30% )纳入考核,优级团队奖励经费上浮 10% 。

5.3 成本与效率平衡

国产设备替代:优先选用通过认证的国产传感器(如 pH 、溶解氧),性能指标达到国际水平(响应时间 ⩽1 分钟),成本降低 40%-60% 。

共享维护资源:跨区域共享运维车辆、备用设备,偏远站点采用无人机配送备件,维护成本降低 20% ,响应速度提升 30% 。

六、结论

水质自动监测系统的运行维护通过预防性管理、精准化操作与智能化升级,可实现数据有效率提升至 95% 以上,故障修复时间缩短 50% ,显著保障监测数据的可靠性与连续性。当前存在的设备损耗快、成本压力大等问题,可通过技术替代、管理优化逐步解决。未来,随着 AI 故障诊断、无人值守技术的应用,维护模式将向 “预测性维护 - 远程修复 - 全自动化” 转型,进一步降低人工成本,提升系统稳定性,为水环境质量监测与污染防控提供更坚实的技术支撑,推动水资源管理水平向智能化、精细化迈进。

参考文献

[1] 杜泽俊 . 水质自动监测系统的运行维护与参数代表性分析 [C]// 第二届环境污染防治应用技术交流会论文集. 2010:232-234.

[2] 白云鹏 , 宋树成 . 河北省响水堡水质自动监测系统运行维护 [J]. 水利水文自动化 ,2007(1):35-37. DOI:10.3969/j.issn.1674-9405.2007.01.011.

[3] 兴安 . 地表水水质自动监测系统运行维护及社会效益 [J]. 化工管理 ,2017(36):134. DOI:10.3969/j.issn.1008-4800.2017.36.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