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过程人民民主视域下青年参与基层治理的路径创新研究
胡慧聪
郑州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 河南 郑州 450001
引言
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明确指出:“全过程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属性,是最广泛、最真实、最管用的民主[1]。”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进一步强调,要“健全基层党组织领导的基层群众自治机制,完善基层直接民主制度体系[2]。”习近平总书记要求青年作为“整个社会力量中最积极、最有生气的力量”,正是推动基层治理现代化的关键所在, 既要“胸中有全局,深刻把握基层社会的主要矛盾”,又要“扎根一线,深入群众”。“当代中国青年生逢其时,施展才干的舞台无比广阔”,这为青年投身基层治理赋予了时代使命。我国正处于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关键阶段[3],全过程人民民主理论为构建“青年友好型”基层治理体系提供了重要指引。其全链条、全方位、全覆盖的民主参与体系,既契合青年群体追求公平正义的价值诉求,又为青年实践创新搭建了制度平台,在破解“治理重心下移与青年人才流失”悖论中彰显理论生命力。
作为政治话语体系的创新成果,“全过程人民民主”凭借其严密的理论逻辑与实践指向,已达成学界共识。学者们围绕其核心要义展开多维解构,构建了包括价值论、方法论和实践论的理论框架。与之相较,“基层治理”作为学术话语的演进产物,其概念边界存在一定弹性空间[4]。本文聚焦“基层治理”这一核心概念,以此统合“基层”“基层治理”“基层治理现代化”及“基层民主”等多个相关概念,将其定义为在党组织引领下,多元主体围绕基层公共事务,通过协商、法治和协作机制共同参与的管理活动和演进过程。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深化期,青年群体呈现出数字原住民与治理新生代的双重特征。现有研究多聚焦基层治理单一维度,缺乏对青年参与机制的系统性研究。本文构建“青年赋能—民主实践—治理创新”互动模型,揭示全过程人民民主通过制度技术双轮驱动,将青年创新活力转化为治理效能的内在逻辑,将青年群体作为基层治理现代化的主体性力量进行系统研究。通过理论整合、机制创新、路径设计三重维度,构建了具有中国特色的青年参与基层治理理论体系,既回应了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战略需求,又为青年发展理论注入了新的时代内涵,对于理解完善基层治理体系、推进全过程人民民主建设均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理论基础:青年参与视角下的民主治理理论体系
全过程人民民主的青年赋能逻辑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国家的希望在青年,民族的未来在青年。”在全过程人民民主理论框架下,青年赋能机制呈现三重理论逻辑:制度包容性提供合法性基础,实践创新性增强参与效能,价值引领性塑造政治认同,共同构成青年参与国家治理的理论范式。制度主义理论视角下,青年参与全过程人民民主具有明确的法理基础。《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章程》明确规定,共青团是广大青年在实践中学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学校,参与基层治理是团组织的法定职能[5]。这种制度安排既通过组织化渠道将青年诉求纳入政策议程,又以制度设计保障青年群体的政治参与权利。其次,作为数字原住民,青年群体在参与治理过程中展现出显著的技术创新能力。构建“需求感知—方案生成—效能评估”的完整参与闭环,青年群体运用大数据分析、智能算法等技术手段,实现治理需求精准识别与解决方案优化设计[6]。这种实践创新突破时空限制,形成线上线下融合的参与模式,有效提升了民主实践的效率与质量。再者民主实践对青年政治认同的形成具有重要作用。青年参与全过程人民民主的过程,本质上是政治认知重构与价值观念内化的过程。通过制度化参与渠道,青年群体在实践中深化对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理解,增强对政治体系的认同。这种价值引领性不仅体现在个体层面的政治社会化,更是以群体互动形成示范效应,推动基层治理共同体的价值共识构建。三重逻辑的交互作用形成青年赋能的动态系统,突破传统参与模式的局限性,为青年群体深度参与国家治理提供了系统性解释。
基层治理现代化的青年需求导向 在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宏观背景下,青年群体的公共服务需求结构正在经历结构性变迁。这种需求转型本质上是社会主要矛盾在代际层面的具体呈现:当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中的尊重需求与自我实现需求在青年群体中显著提升时,传统上基于生存需求的治理供给模式必然面临适应性危机。有效的治理响应机制应包含需求识别的精准化、制度供给的差异化、效果评估的动态化三重范式。从治理现代化的理论[7]逻辑出发,青年群体的需求升级要求基层治理实现三重范式转型:在治理理念层面,从供给导向型治理向需求导向型治理转型;在服务模式层面,从标准化服务体系向精准化服务体系转型;在参与机制层面,从科层制参与架构向网络化参与架构转型。当前,我国基层治理体系正处于改革转型的潮头,这种转型既需要从制度上进行创新,于基层治理中的实践探索而言同样不可或缺,从而形成发现需求、调整制度、优化升级的动态循环系统。本研究构建青年参与基层治理的平台体系,建立健全以党建引领教育、聚青年提质增效的全链条机制,真正实现治理供给与青年需求的动态平衡,制度层面上既符合基层治理现代化的需求,也满足青年群体的心理诉求,为解决现存社会主要矛盾提供基层治理层面的方案。
基层治理现代化中的青年实践路径
党建引领下的青年人才培育机制 党建引领基层治理作为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微观实践路径,彰显了中国共产党将制度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的独特治理逻辑”[8]。青年人才的政治素养与价值取向是基层治理效能的根基。需通过系统性思想淬炼,强化青年对党的理论认同与治理使命的自觉性,其本质是政党优势与治理规律的系统性整合。以思想引领为根基、能力塑造为核心、制度保障为支撑、共同体构建为目标,运用“四史”教育、红色研学等载体,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转化为青年群体的价值共识,推动青年从治理客体向治理主体跃迁[9]。一方面以党团组织为载体,将基层治理实践转化为青年政治参与的“活教材”;另一方面通过青年观察员队伍、模拟政协提案等活动,将青年视角纳入政策制定闭环,增强其治理主体性,强调个体通过制度性参与形成政治价值观,以此推动党的创新理论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此外,开展“1+1”政治导师帮带与重点项目实战,实现经验传承与创新能力的协同提升,根据北京市“青实计划”经验,推动高校、企业、社区共建青年治理联合体,实现党建引领下的青年人才培育机制的创新。在政党维度上,巩固党在基层的青年群众基础;在治理维度上,提升基层治理的专业化水平;在青年维度上,搭建成长成才的立体化平台,重点推进培养体系标准化、数字赋能常态化、区域协同机制化,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储备战略人才资源。
基层民主实践的青年参与范式 基于青年治理共同体的视域,青年参与基层民主实践不仅是全过程人民民主的具象化体现,更是治理现代化转型的核心动力。青年参与基层民主的制度化路径需以政治社会化理论与制度主义理论为基础,采用规则设计与程序优化的方式,保障青年参与的规范性和持续性。青年参与需突破政府单一主导模式,青年通过跨域合作,既能激活社会组织活力,又能借助党团组织的政治势能,形成“青年赋权—社会增效”的共生效应。针对青年群体对职业发展、生活便利的需求,设计“治理积分银行”制度。让每名青年志愿者力所能及地开展服务,在志愿服务中发挥能动作用,在个人层面支持青年建功立业,在组织层面推动团组织力量壮大,在社会层面把每一个人的“小服务”汇集成基层社会治理的强大动力[10]。通过“社区文化共创计划”,鼓励青年主导策划红色Citywalk、非遗传承工作坊等活动,在文化实践中培育“社区主人翁”意识。青年参与基层民主的范式创新,本质是治理现代化与青年发展权的动态耦合。需以制度化保障参与权利、以协同化整合治理资源、以社会化激活内生动力、以数字化拓展实践场景,打造“全过程—全要素—全周期”的青年治理共同体。
数字治理的青年技术赋能 数字治理的技术赋能不仅是治理工具的创新,更是青年参与全过程人民民主的实践场景重构。数字技术的工具性赋能革新了青年参与基层治理的实践方式。通过智能感知设备、算法模型与数字平台,青年群体得以突破传统治理的时空限制,实现治理效率与专业能力的双重跃升。青岛市南区引入DeepSeek大模型构建“诉求办理小助手”,采用自然语言处理技术将法律条款转化为通俗解释,辅助青年网格员高效调解居民纠纷。数据作为新型生产要素,为青年参与治理提供了科学决策依据。青年群体通过数据挖掘与模型构建,推动基层治理从模糊经验判断转向精准量化分析[11]。数据驱动的核心在于决策科学化与服务精准化。通山县大路乡构建“五个一”治理平台,利用AI识别技术监测特殊群体动态,青年网格员可提前介入潜在风险,实现从“事后处置”到“事前预防”的治理模式转型。数字化平台重建了青年与政府、社会的互动关系,形成“技术—组织—青年”协同赋能的治理生态。数字治理的青年技术赋能,本质是技术理性与民主价值的深度融合。需以技术工具提升参与效率、以数据驱动增强决策科学性、以平台协同重构治理生态,推动青年成为基层治理现代化的核心推动者。
治理下移的青年责任共担机制 在推动国家治理现代化战略过程中,基层治理这一领域正在经历结构性变革。作为深化改革的重要方向,治理下移通过治理重心下沉、行政权力下放、资源配置下倾三个维度持续推进,我国基层治理模式已然从传统行政主导型向多元协同型转变。传统科层制治理体系存在的权责配置失衡、资源整合不足、参与渠道单一等问题,促使我们必须探索新型治理机制,而青年群体作为最具活力的社会群体,其参与程度对基层治理现代化进程具有重要影响;青年责任共担机制的构建,旨在通过制度创新引导青年主动参与基层治理,形成以政府为主导、青年参与其中的治理局面。这种模式既保持了基层治理的制度稳定性,又通过激发青年创新活力增强了治理弹性。正是权责清单制度的建立,使得在制度层面上明确了青年群体的治理主体地位。这种转变不仅优化了基层权力结构,更有效激发了青年群体的治理效能[12]。该双向互动机制的构建,既是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必然要求,也是青年自身发展的重要保障。
结语
以党的二十大及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为指导,研究整合了协同治理、制度主义、政治社会化等理论,深入剖析了青年参与基层治理的三重逻辑:制度包容性为青年参与提供了合法依据,实践创新性提升了参与效能,价值引领性增强了青年的政治认同。研究发现,青年群体的需求转型呈现出显著特征,要求基层治理实现理念、模式和参与机制的三重范式转型。基于此,研究提出了四维协同的实践路径:一是党建引领下的青年人才培育机制,通过打造思想淬炼、能力塑造、制度保障和共同体,将青年培养成治理主体;二是创新青年参与基层民主的范式,设计“治理积分银行”制度和“社区文化共创计划”,激发青年的参与活力;三是利用数字技术赋能青年参与,搭建智能平台,推动基层治理向精准化、科学化转型;四是构建青年责任共担机制,通过制度设计与实践创新,引导青年主动参与基层治理,实现政府主导、社会协同、青年参与的多元治理格局。突破了传统治理研究的“成人中心主义”视角,塑造了具有中国特色的青年参与基层治理理论体系,为青年友好型治理体系提供理论支撑,助力实现国家治理现代化与青年发展权的双向奔赴。未来研究需持续关注数字化转型对青年参与模式的重构作用,在制度创新与技术赋能的互动中探索基层治理现代化的中国路径。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J].党建,2022(11):4-28.
[2] 习近平.关于《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的说明[N].人民日报,2024-07-22.
[3]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的意见[N].人民日报,2021-07-12.
[4] 王炳权.论全过程人民民主与基层治理[J].甘肃社会科学,2023(01):1-11.
[5] 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关于《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章程(修正案)》的决议[N].中国青年报,2023-06-29.
[6] 刘楠.再造“新乡贤”:返乡青年网红媒介实践嵌入基层治理的社会资本转换[J].中国青年研究,2024(12):14-37.
[7] 余少祥.中国式社会治理现代化的理论维度与科学体系[J].浙江学刊,2025(02):21-30.
[8] 谢晓通,章荣君.引入全过程人民民主:基层党建引领乡村治理的理论省思[J].理论月刊,2023(12):66-77.
[9] 陈伟,杨华.基层治理转型中的青年乡镇干部[J].中国青年研究,2024(12):5-13.
[10] 团黄石市西塞山区委.青春西塞山 志愿白鹭飞 为基层社会治理增添“志”动力[N].中国共青团
[11] 陈彦冰,王策明.“数字文化资本”:青年群体的数字自我展示与主观社会地位[J].当代青年研究,2024(04):73- 87.
[12] 李腾子.青年社会组织参与基层社会治理的机制与策略[J].青年工作与政策研究,2024(06):69-80.
[作者简介]胡慧聪,女,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研究生,2001-08,研究方向:公共政策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