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传统箭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态传承与当代价值
拉毛吉
西北民族大学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院
一、引言
在青海高原,传统箭术(藏语“达则”)既是游牧部落的生存技能,也是节庆仪式的核心内容。从吐蕃王朝的“军事训练”到当代的“民族体育赛事”,其历经千年演变,形成了独特的器械制作、射艺礼仪与文化象征体系。笔者对从小小在射箭文化浓郁的氛围下长大,发现传统箭术已有了巨大的变迁,面临传承人老龄化、技艺失传、文化空间萎缩等问题,其保护与传承已成为民族文化生态建设的重要议题。
二、青海传统箭术的历史源流与文化特质
在安多青海地区,民间射箭被称做“达则”射箭娱乐,是一种综合性藏族民间竞技娱乐活动。民间特色鲜明,仪式众多,内容丰富,具有浓厚的高原民族民间文化特色。吐蕃时代时代,弓箭是主要的兵器,且射箭是吐蕃男子比操之技艺。之后吐蕃王朝瓦解,其兵民在化隆及卓仓、尖扎各部落驻扎,射箭文化流行至现在。
一般“达则”分为事前准备、射箭比赛、和歌舞娱乐三个阶段。通常在农历 9-10 月及年前年后开展。
首先,事前准备活动,双方提议射箭,商议比赛时间地点和相关规则,还要去煨桑祭祀,会焚烧松柏酥油等,也有藏羊、山羊的鲜肉荤祀,但是荤祀是很少才会用。还要在比赛前一天念经,煨桑祈神的目的是,让自己的村子获得比赛胜利以及在比赛过程中不会出现安全事故以及两村之间不发生纠纷。
其次,是比赛过程,每人每次可以射两支箭,达宏མདའ་དཔོན为第一个,吾宏བ་དཔོན为最后,进行比赛,射中有效区内的箭,高出对方有效箭方可得分,哪个队伍得分率先累计到“妈”、“吾”就表示那个队伍赢,在比赛过程中各个队伍会表现出强烈的村落荣誉感,努力射中靶心,为村落争得胜利。
最后,赛后待客,主家(东道主村落)会向客家(来访村)进行盛情款待,尤其是对自己的比赛对手(米哇)。则柔”(即兴对唱):男女以问答形式歌颂英雄格萨尔、赞美山水,歌词如“黄河弯道如哈达,达顿宴上情谊长”体现地域认同。最后有人唱一首当地民歌表示比赛结束。然而,近年来,无论是弓箭还是比赛方式都有了极大的变化,以前在 1982 年左右大家拿的弓箭用的是牛角弓、竹箭和松木箭,但是现在几乎看不到用牛角弓的,有的也作为的家里的装饰品挂在家里不使用,而且随着科技的发展,目前陆续出现了复合弓搭配铁箭,新型弓箭。而且比赛方式从以前的娱乐方式转变为新型的“赌博”方式,以团队和个人方式参加比赛,谁射中靶心谁即可赢得奖金,只是偶尔在老一辈的强烈要求下大家才会重温传统的射箭方式。最后从射箭体育项目的功能来说,射箭不仅能强身健体外,也可以增强本村落的认同感和荣誉感,也可以加强人与人之间的友好往来,加深了村际之间的联系。
三、传统箭术保护现状与现实困境
(一)保护实践:政策与社区的双重努
名录体系:目前青海有国家级“藏族射艺”传承人 2 名(均为 70 岁以上),省级传承人8 名,建立“传承人工作室”5 个,开展箭具制作、射艺教学等传习活动。
节庆活化:黄南州同仁市将箭术纳入“热贡文化旅游节”,设置传统弓与现代弓混合比赛,吸引游客参与;海东市互助县土族“射箭锦标赛”已成为国家级非遗项目“纳顿节”的核心内容。并在校内纳入体育课,开发课程,2022 年参与学生超2000 人次。
(二)主要挑战
1.传承链条断裂
据青海省非遗中心统计,全省能完整制作传统藏式弓的工匠不足 10 人,掌握“响箭”吹奏技艺的传承人仅3 人(平均年龄 78 岁)。年轻一代更倾向参与现代射箭运动,对传统礼仪、赞箭词缺乏兴趣。
2.文化空间萎缩
城市化进程中,传统射箭场(多为露天草场或农田)被商业用地挤占,如西宁周边原有 23 处射箭场,现存仅 7 处。生态保护政策下,部分游牧部落定居城镇,传统“逐水草而射”的季节性活动难以维持。旅游场景中,箭术表演简化为简单的射箭游戏,煨桑、赞箭词等核心仪轨被剔除,传统弓具被塑料玩具替代。商业比赛过度追求“竞技性”,引入现代计分规则,导致“礼仪射箭”与“体育射箭”的文化区隔模糊。
四、青海传统箭术的文化价值多维审视
在人类学价值方面,高原族群的生存智慧,传统箭术的器械制作体现生态适应能力—藏式弓的桦木取材于河谷森林,牛筋来自牦牛,箭头铁料依赖传统冶炼术,形成“森林—草场—工坊”的生态链条。射艺礼仪中的“不射幼兽、不射孕兽”禁忌,蕴含藏族“众生平等”的生态伦理,与当代生态保护理念高度契合。传统箭术赛事已成为青海“农、体、文、旅、商”融合发展的重要抓手和多民族交流的文化桥梁,例如化隆县的射箭精英赛吸引了大量游客,带动了地方经济,同时通过文旅宣传提升区域知名度。射箭活动与民族节庆结合(如“青海年•最海东”系列活动),不仅丰富了群众文化生活,也为乡村振兴注入了产业动能。又如海东市平安区“四乡射箭联赛”中,各族选手使用传统弓竞技,裁判同时遵循藏式“赞箭”与汉式“报靶”礼仪,成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微观样本。
另外传统射箭文化作为体育文化价值也具有独特的价值,传统箭术在青海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参与者涵盖老、中、青三代。化隆县赛事中既有经验丰富的老将,也有年轻新秀,体现了全民参与的体育精神。射箭运动强调专注力、耐力和礼仪规范,如“赛出风格、赛出水平”的倡导,既培养个人品格,也强化集体荣誉感。
五、立体化保护路径:从技艺传承到生态重建
传承人工作室升级:设立“传统弓制作大师班”,实行“老匠师+青年工匠+高校学生”联合培养模式,社区传习网络:在海南州、黄南州等核心区域,以村落为单位建立“射箭传习小组”,每周开展“礼仪射箭”活动,政府按参与人数给予器材补贴。如今随着网络社会的高度发达,可利用 AI 技术和短视频保存修筑弓箭的技术,也可拍关于传统箭术的视频让更多的人认识和领略到传统箭术的魅力。
说起传统文化最主要的还是要传承人的培养,因而可与教育体系融合,培育代际传承土壤,可以在各市各县的中小学课程中开设“箭术与民族文化”校本课,通过制作简易竹箭、学唱赞箭词等活动,培养青少年兴趣。也可利用青海省省内的高校的资源,譬如,青海师范大学体育学院设立“民族体育保护”硕士方向,将箭术纳入田野调查核心内容,培养技术型传承人才等。
六、结论与展望
青海传统箭术的保护,本质是对高原多民族文化多样性的守护。其核心不在于“封存”古老技艺,而在于激活其与现代生活的连接点——通过社区参与赋予传承内生动力,借助数字技术拓展传播边界,依托教育体系培育新生力量,最终实现从“文化遗产”到“活态文化”的转化。未来,需进一步探索非遗保护与乡村振兴、生态旅游的深度融合,让传统箭术不仅是博物馆里的展品,更是青海各族民众共享的文化财富与精神纽带。这一路径不仅适用于箭术保护,亦能为多民族地区其他非遗项目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借鉴范式。
参考文献
[1] 国家文物局.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手册[Z]. 北京: 文物出版社, 2012.
[2] 青海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 青海省体育志[M]. 西宁: 青海人民出版社, 2005:189-203.
[4] 汤惠生. 青海史前考古[M]. 北京: 文物出版社, 2018: 212-235.
[5] 陈青. 青海藏族射艺的人类学考察[J]. 青海民族研究, 2020(2): 156-163.
[6] 青海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 青海藏族射艺传承人口述史[Z]. 内部资料,2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