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浅谈事业单位人力资源档案数字化建设

作者

范哲敏

沅江市人力资源市场服务中心, 湖南 沅江 413100

长期以来,我国在人力资源档案管理方面一直重视不足,没有能够及时有效地对人力资源进行相应的开发与利用,造成了人力资源的浪费。在数字化环境背景下,事业单位必须要积极推进人力资源档案管理,确保能够对各种人力资源进行有效利用。

一、事业单位人力资源档案数字化建设的意义

1.提升管理效率与响应速度。快速检索与调用:通过数字化扫描和智能标签技术,档案调阅时间大幅缩短,实现“秒级”响应,摆脱传统纸质档案的空间限制。自动化流程:系统自动完成归档、分类和索引,减少人工操作错误,并降低重复性工作量。跨部门协作:数字化档案支持多部门实时共享信息,打破传统管理模式中的数据孤岛现象。

2.促进战略决策与人才发展。数据驱动分析:集中化管理的档案数据可快速生成统计报表,为单位人才选拔、岗位配置提供量化依据。历史资源保护:通过减少原件调用频次,延长档案实体寿命,确保历史资料的完整性。

3.顺应数字化转型趋势。数字化档案管理不仅是技术升级,更是管理模式革新,为事业单位融入智慧政务体系、构建数字化服务生态奠定基础。

二、事业单位人力资源档案数字化建设步骤

1.前期规划与准备。需求分析与方案制定,明确建设目标(如提升效率、保障安全)、评估现有档案规模及分类,制定详细的数字化实施方案。成立专项工作组,明确责任分工,同步配置硬件(扫描仪、存储服务器等)与定制化档案管理软件。制度与标准建立,依据《纸质档案数字化规范》等政策,制定档案分类、扫描参数、数据命名及存储标准,形成操作手册。建立档案借阅、销毁等流程规范,确保全流程合规性。

2.档案整理与预处理。档案清点与分类,对纸质档案逐卷核查,纠正材料缺失、排序错误等问题,按“人事档案”“职称评审”等类别分区编号。对破损档案进行修复处理,确保扫描完整性。目录数据库建设,录入档案关键信息(如姓名、职务、时间等),建立电子目录,并通过校对确保与实体档案一一对应。

3.数字化扫描与处理。扫描与图像优化,使用高精度扫描仪(推荐分辨率≥300dpi),按统一参数扫描档案,生成PDF或图像文件。对扫描图像进行纠偏、去噪、裁剪等处理,确保清晰可读。质量控制与校验,采用“人工+系统”双重校验(如OCR识别比对),确保电子档案与原件的完整性和一致性。对问题标注警示(如材料缺失标“蓝色”,关键信息错误标“红色”),便于后续整改。

4.数据管理与系统集成。数据挂接与存储,将扫描文件与目录数据库关联,实现“一键检索”,并通过分布式存储(本地服务器+云存储)保障数据安全。定期增量备份,建立数据恢复机制。系统对接与功能开发,将数字化档案与事业单位OA系统、人事管理系统集成,开通档案查询、转递等线上服务。开发权限分级功能(如普通员工仅限查阅,管理员可编辑),记录操作日志以便追溯。

5.测试验收与长效维护。多场景压力测试,模拟高并发检索、跨部门调阅等场景,优化系统响应速度及稳定性。组织用户培训,确保管理人员熟练操作系统。动态管理与优化,新增档案“随办随扫”,即时归档更新。定期开展“回头看”检查,修复数据漏洞,升级安全防护措施。

三、事业单位人力资源档案数字化建设面临的挑战

1.技术层面挑战。设备与系统适配性不足,部分单位缺乏高精度扫描仪、专用存储服务器等核心设备,现有系统难以承载大规模档案数据,导致数字化进程受阻。数据标准不统一,档案分类规则、命名规范等技术标准模糊,电子档案与人事管理系统存在接口兼容性问题,影响数据整合效率。

2.安全与合规风险。数据泄露隐患,电子档案面临网络攻击、病毒植入等威胁,权[3]王赫.“互联网+”时代档案工作的挑战及策略分析[J].兰台内外,2020(01)

限分级管理不到位易引发敏感信息外泄。法律效力争议,数字化档案的电子签名、时间戳等认证机制未完全普及,部分场景下法律效力存疑,需符合《档案法》实施细则要求。

3.管理机制滞后。制度规范缺失,部分单位未建立档案数字化全流程管理制度,数字化加工、借阅、销毁等环节操作随意性强,难以保障质量与安全。人才支撑不足,档案管理人员普遍缺乏数字化技能,复合型技术人才短缺,外包服务监管薄弱导致数据质量参差不齐。

4.资源与成本压力。投入分配失衡,前期设备采购、系统开发占用大量预算,而后期运维资金不足,导致数字化建设“虎头蛇尾”。转型阻力显著,员工对数字化流程适应度低,传统管理模式惯性大,改革推进易受部门利益冲突掣肘。

5.数据治理难题。历史档案质量差,现存纸质档案存在材料缺失、字迹模糊等问题,预处理成本高,数字化后仍需频繁人工干预。数据孤岛现象,档案系统与OA、人事管理等平台未完全打通,跨部门数据共享困难,削弱数字化协同价值。

四、事业单位人力资源档案数字化安全性提升策略

1.构建制度化安全体系。健全管理制度,制定覆盖档案数字化全流程的安全规范,包括档案借调、扫描、存储、销毁等环节操作标准,明确保密责任人及权限边界,建立操作日志追溯机制。合规性保障,遵循《档案法》《网络安全法》等法规,定期接受主管部门检查,确保数字化流程与政策要求一致。

2.强化物理与技术防护。物理环境加固,配置防火防盗库房、防磁柜存储设备,安装烟雾报警、温湿度监控系统,防范火灾、水浸等物理风险。网络安全隔离,数字化加工网络与其他网络实现物理隔离,禁用无线设备及无关软件,限制外部设备接入权限。加密与权限控制,采用数字签名、传输加密技术(如SSL/TLS),对敏感数据加密存储;通过角色分级(如普通查询员、管理员)限制访问范围,记录操作痕迹。

3.规范外包服务管理。资质审查与协议约束,优先选择具备涉密资质的服务商,签订保密协议并明确数据归属权,外包人员需通过背景审查和保密培训。全流程监控,在外包加工现场部署监控设备,限制手机等电子设备携带,要求服务商使用专用设备并定期销毁临时数据。

4.完善数据治理与容灾。数据备份机制采用本地服务器与云端双备份策略,定期增量备份并验证恢复可行性,确保数据意外丢失后可快速重建。容灾演练与漏洞修复,定期模拟黑客攻击、系统崩溃等场景,测试应急预案有效性,及时修复防火墙漏洞和系统缺陷。

5.提升人员安全意识。常态化培训,组织档案管理人员学习网络安全法规、保密案例,强化操作规范意识,减少人为失误导致的数据泄露。专业人才培养,引进兼具档案管理与信息技术能力的复合型人才,或通过校企合作定向培养技术骨干。

6.动态监管与应急响应。常态化安全检查,定期开展网络安全扫描和档案完整性审查,重点排查机房设备、权限分配、日志记录等环节风险。应急响应预案,建立数据泄露、系统瘫痪等突发事件的快速响应流程,明确责任分工与处置时限,降低安全事件影响范围。

事业单位人力资源档案数字化需系统性应对技术、安全、管理等多维挑战,重点强化标准建设、安全保障、制度优化与资源统筹,避免陷入“重建设轻应用”的困境。

参考文献:

[1]刘娜.大数据下的事业单位人力资源档案管理创新[J].中国市场,202l(32)

[2]白燕.提升事业单位人力资源档案管理水平的措施[J].办公室业务,202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