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安构建城乡融合发展新格局研究
孙邦国
(中共六安市委党校,安徽 六安 237000)
2024 年10 月,习近平总书记在考察安徽时指出,要加快科技创新和产业转型升级,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着力构建城乡融合发展新格局。是农业大市,属欠发达地区。近年来,市委、市政府全面贯彻中央和省委关于城乡融合发展的部署要求,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加快培育新质产业,为城乡融合发展注入新动能。
一、新质生产力赋能城乡融合发展的内在机理
(一)新质生产力驱动城乡要素优化配置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要“促进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双向流动”。城乡融合发展的关键取决于要素的交换和流动,要素流动越活跃,城乡融合发展越快速,新质生产力为城乡要素快速高效流动提供可能。一是新质生产力突破了城乡要素流动壁垒。互联网、电子商务、大数据等现代技术可以打破城乡要素流动的时空限制,有效地促进信息、资本、商品、人员、技术等发展要素的快速流动,在更加广阔的时空范围内优化资源配置。二是新质生产力促进了城乡要素的“双向奔赴”。依托互联网等新质技术,为乡村劳动力提供了多元化的优质培训资源,拓宽了知识技能提升渠道,提升了他们在城乡流动的能力。同时,新质生产力赋能乡村产业振兴,为农村劳动力创造了与城市相当的就业岗位,促进城乡人才合理配置。三是新质生产力提升了城乡要素配置效率。新质生产力与传统生产力的根本区别在于劳动生产率的不同,而影响劳动生产率的重要因素是资源配置效率。新质生产力通过先进的技术手段,高效协同配置城乡资源要素,呈现出高度的灵活性和适应性特点。
(二)新质生产力促进城乡产业高质量融合
新质生产力以其强大的科技力量促进城乡产业之间联系,实现城乡互补、工农互促和共同繁荣,有效地破解了共同富裕进程中的不平衡不充分难题,极大地提高了城乡产业的质量和效益。一是新质生产力驱动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传统条件下,发展乡村产业要直面更多的难题,如资本不足、技术水平较低、劳动力素质不高和生态环境脆弱等。新质生产力通过新技术、新工艺、新产品突破传统障碍,克服先天不足,弥补区域鸿沟,驱动乡村产业多元化功能拓展。二是新质生产力增强城乡产业协同发展。新质生产力借助互联网、区块链、大数据等数字技术,通过科技创新促进赋能产业创新,模糊了城乡二三产业间的边界,不断提升产业融合质量,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互促共荣”的“第六产业”,实现城乡三次产业的协同创新和共同发展,最终达到城乡共同富裕目标。
(三)新质生产力驱动城乡产业结构转型升级
一是新质生产力推动城乡产业向高端化、智能化方向转型升级。新质生产力依托新一代信息技术,凭借先进发达的科技力量,不断在城乡之间催生出新模式、新产业、新业态。一些劳动密集型产业和资源能源消耗高的产业逐渐被淘汰出局,取而代之的是资本密集型、技术密集型等新型产业。新质生产力不断提高城乡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的同时,推动产业结构优化转型升级。二是新质生产力促进城乡产业向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方向转型升级。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发展绿色低碳产业,加快节能降碳先进技术研发和推广应用,倡导绿色消费,推动形成绿色低碳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绿色低碳技术的应用与发展,是一场广泛而深刻的系统性变革。新质生产力体现在生物科技、绿色低碳技术和新材料等高端前沿领域有重大突破上,通过新技术的推广和应用,城乡产业结构必然沿着更加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方向转型升级。
二、新质生产力赋能城乡融合发展的现实困境
(一)新质生产力与城乡产业衔接不充分
市乡村地区面积约占市域面积的 95% ,农村户籍人口约448 万人,农业大市发展新质生产力赋能城乡融合发展既有机遇,更有挑战。
1、乡村产业基础薄弱。广大农村地区由于历史原因或地理条件限制,产业基础普遍薄弱。绝大部分地区还是以农业为主导,即使条件好一些的地区,工业和服务业发展仍然处于低端水平。工业以简单的加工制造为主,科技含量和附加值偏低,产品的品牌建设任重道远。基本是立足当地资源发展服务业,物流等生产性服务业不发达,生活性服务业业态单一化,创新性不够。乡村产业融合发展不足引致城乡产业融合困难,新质生产力驱动城乡产业融合发展大打折扣。
2、技术传播受限。总体来看,市的科技创新水平不高,城乡之间差距很大。一方面,乡村受制于基础设施落后、信息化水平低和高端人才稀缺等关键因素,导致新技术、新成果难以在乡村获得及时广泛的应用。另一方面,科技创新资源和要素主要集中在城市,乡村既无自主创新能力,又无承接和吸引城市科创要素的条件。技术传播和扩散的不平衡,引发新质生产力驱动城乡产业发展不平衡。产业振兴居五大振兴之首,新质生产力赋能乡村产业发展陷入被动局面,城乡融合发展格局很难形成。
(二)城乡人才“双向奔赴”局面尚未完全形成
中国长期形成的城乡二元结构,造成城市乡村发展不平衡,在新时代培育新质生产力方面体现更为明显。新型劳动者是新质生产力的重要要素,发展新质生产力客观上需要劳动者具有很强的创新能力和很高的素质水平与之相匹配,但是城乡人才流动总体上是由乡村流向城市的单向流动。市既是劳务输出大市,也是人才流出大市,常年在外创业、就业人员有128 万人之多。一是乡村人口流失严重。快速发展的工业化和城镇化为乡村剩余劳动力提供了大量的就业机会,城市的优厚待遇、便利的生活条件和优质公共服务对乡村人口产生巨大的“虹吸效应”,很多高素质劳动者不愿意再回乡村创新创业,导致乡村产业“空心化”。二是城市人才不愿下乡。国家政策持续鼓励城市人才服务乡村,实际效果并不如意,除了政策硬性规定必须服务乡村外,社会上鲜有高素质人才自愿主动服务乡村,人才“引不进、留不住”成为普遍现象。人才短缺导致现代农业技术在乡村失去用武之地,乡村人力资本缺失抑制了新质生产力赋能城乡融合格局形成。
(三)城乡新型基础设施建设亟待完善
新型基础设施是劳动资料,是新质生产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新质生产力驱动城乡融合发展需要新型基础设施与之配套。我国城乡基础设施建设不平衡状况依然存在,在互联网普及方面,据 2024 年第五十四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农村的互联网普及率为 63.8% ,城镇为 85.3% ,相差了 20 多个百分点,乡村基础设施建设薄弱是农业现代化的短板。市城乡数字鸿沟仍然存在,“数字乡村”工程建设任重道远,乡村数字公共基础设施水平有待提高。乡村数字技术应用水平低,导致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发展直接受限。乡村的交通网络、通信设施、供水供电等基础设施较为老旧落后,影响城市资源要素下乡,影响城市企业开拓乡村市场,进一步阻碍了新质生产力驱动城乡融合发展进程。
三、新质生产力赋能城乡融合发展的实践路径
(一) 促进城乡产业高质量融合发展
1、科学制定城乡融合发展产业规划
规划是城乡产业发展创新的“第一粒扣子”。立足城乡地理特征和资源禀赋,全面摸排城乡基础设施、产业基础、人口结构、技术水平、创新能力等,因地制宜统筹编制产业发展空间规划,一张蓝图绘到底。各地规划要有地方特色,避免低水平重复和无序竞争。通过高质量的规划,加强城乡产业的供应链、价值链整合。
2、切实提高城乡要素配置效率
一要提高土地资源的配置效率。市面临的困境是一方面城市紧张的用地需求无法满足,另一方面,部分农村集体建设用地、宅基地闲置和浪费,不利于土地资源配置效率的提高。落实《要素市场化配置综合改革试点总体方案》文件精神,赋予乡镇更大土地配置自主权,打破传统土地资源配置的发展桎梏,优化乡村土地资源配置。二要提高城乡资本流动性。加快建立资本下乡长效激励机制,促进社会资本更多流向乡村,支持乡村产业转型升级,进一步缩小城乡差距,实现城乡共同富裕。三是推动技术创新成果在农村推广应用。新质生产力的核心是通过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要大力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在乡村的普及和应用,培育乡村“专、精、特、新”新兴产业,促进传统产业升级。
(二)统筹培育城乡新型劳动者
一是健全乡村新型劳动者培训体系。政府要科学制定培训方案,缺什么就培训什么,不搞大水漫灌,提高培训的针对性和有效性。要建立起培训长效机制,随着科技进步日新月异,新技术、新模式和新业态层出不穷,乡村劳动者必须紧跟时代潮流,及时掌握必备技能才能适应农业现代化发展。二是鼓励城市人才向农村流动。改变人才单向流动局面,通过政策杠杆激励城市人才下乡创新创业,如出台税收减免、资金补贴等政策降低创业成本和风险。健全科技特派员、农业科技专家大院机制,完善城乡人才交流机制,构建城乡人才交流合作、良性互动新模式。三是吸引高级人才参与乡村建设。市开展的“鸿雁回归”就业创业工程为返乡就业创业人员搭建了良好的平台,近年来新增返乡创业就业人员达 5.8 万余人,为发展新质生产力蓄能。产业基础较好的乡村要注重引进高层次人才赋能乡村振兴,设立特别人才扶持基金吸引更多高素质人才投身乡村建设,为他们的工作、生活创造宽松的环境和舒适的条件,既“引得进”,也“留得住”。
(三)加强城乡基础设施建设
一是提升乡村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加大宽带网络、5G基站等通信设施的更新升级,提高信息流通速度和质量,弥合城乡信息鸿沟。利用物联网、云计算等技术,拓展农业功能,发展设施农业、智慧农业、观光农业,加快推进三产融合。坚持建设管护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理念,利用新设备、新技术监测基础设施的运行状态,确保设施精细化运维,实现长期稳定运行。二是协同推进城乡交通基础设施互联互通。交通基础设施是连接城乡的纽带,是城乡人流、物流、信息流和资金流的重要保障。加强城乡交通设施的建设和升级改造,协同推进交通设施建设和高标准农田建设,助力城乡要素快速流通、优化配置,为城乡融合发展赋能。
参考文献:
[1]王宇霖,夏唯洋.新质生产力赋能城乡融合发展的内在机理与现实路径[J].农业产业化,2025(01):13-15.
[2]刘昱洋.新质生产力驱动城乡融合发展的机制与路径研究[J].区域经济评论,2024(05):100-106.
[3]鲁成,吴晓燕.新质生产力赋能城乡融合发展探析[J].中共郑州市委党校学报,2024 (06):68-75.
[4]吴毅珊.以新质生产力助推城乡融合发展的路径探析[J].农村实用技术,2024(10):37-39.
[5]张震宇.新质生产力赋能城乡融合:理论逻辑与路径探索[J].重庆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2024,38 (02):11-21.
[6]文丰安.新质生产力推动城乡融合发展的作用机理与实现路径[J].中国流通经济,2025,39 (01):39-49.
作者简介:孙邦国(1970—),男,安徽人,副教授,从事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与实践研究。本文系 2024 年度市社会科学创新发展研究课题“构建城乡融合发展新格局研究——基于新质生产力视角”的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2024LSK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