档案数字化过程中信息安全风险防控策略
陈琰
奇台县残疾人康复就业服务中心 新疆昌吉州奇台县 831800
引言
在数字化时代浪潮下,档案数字化已成为档案管理现代化的重要标志。它不仅提升了档案管理效率,还为档案资源的共享与利用创造了条件。然而,档案数字化过程中面临着诸多信息安全风险,如数据泄露、篡改、丢失等,一旦发生安全问题,将对档案的真实性、完整性造成严重破坏,甚至带来不可估量的损失。因此,深入研究档案数字化过程中信息安全风险防控策略,对保障档案信息安全、促进档案事业健康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档案数字化过程中信息安全风险分析
(一)硬件设备带来的风险
档案数字化依赖计算机、扫描仪、存储设备等硬件设施。硬件设备可能因老化、故障导致数据存储异常,如硬盘损坏造成数据丢失;网络设备遭受物理攻击或故障,可能引发网络中断,影响数字化工作的正常进行,甚至导致传输中的数据丢失或泄露。此外,供电系统不稳定、自然灾害等因素,也会对硬件设备及存储的数据构成威胁 。
(二)软件系统存在的隐患
档案数字化所使用的操作系统、扫描软件、数据库管理系统等软件,若存在安全漏洞,易成为黑客攻击的目标。例如,操作系统的漏洞可能被恶意软件利用,入侵档案管理系统;数据库软件的安全缺陷,可能导致档案数据被非法访问、篡改或窃取。同时,软件的版本更新不及时,也会使系统暴露在已知安全风险之下。
(三)人为操作引发的风险
档案数字化过程中,工作人员的操作行为直接影响信息安全。部分人员安全意识淡薄,可能违规操作,如使用弱密码、随意连接外部设备、在非安全网络环境下传输档案数据等,增加信息泄露风险。此外,内部人员因利益驱使或疏忽,故意泄露、篡改档案信息,或外部人员通过社会工程学手段骗取系统权限,都会对档案信息安全构成严重威胁。
(四)数据存储与传输的风险
档案数字化后,数据存储在磁盘阵列、云存储等介质中。若存储介质管理不善,如未进行加密处理、访问权限控制不严,易导致数据被非法获取。在数据传输过程中,采用不加密的传输协议,或传输网络缺乏安全防护,数据可能被截获、篡改,特别是远程传输档案数据时,面临的风险更为突出。
二、档案数字化信息安全风险技术防控策略
(一)构建完善的网络安全防护体系
部署防火墙、入侵检测与防御系统(IDS/IPS)、防病毒软件等网络安全设备,对网络流量进行实时监测与过滤,阻止非法访问和恶意攻击。采用虚拟专用网络(VPN)技术,为档案数据传输建立安全通道,加密传输数据,防止数据在传输过程中被窃取或篡改,保障网络环境安全。
(二)强化数据加密与备份机制
对存储的档案数据采用先进的加密算法,如 AES(高级加密标准)进行加密处理,确保即使数据被非法获取,也无法被解密使用。建立定期的数据备份制度,采用全量备份与增量备份相结合的方式,将备份数据存储在不同的物理位置或云端,防止因单一存储介质故障导致数据丢失,同时定期进行备份数据的恢复测试,确保备份数据的可用性。
(三)及时更新与维护软件系统
密切关注软件供应商发布的安全补丁和更新信息,及时对操作系统、数据库管理系统、档案管理软件等进行升级,修复已知的安全漏洞。建立软件系统维护日志,记录软件更新、配置修改等操作,便于追踪问题和审计安全事件,确保软件系统始终处于安全稳定的运行状态。
三、档案数字化信息安全风险管理防控策略
(一)建立健全安全管理制度
制定涵盖档案数字化工作全流程的安全管理制度,包括人员管理、设备管理、数据管理、应急处理等方面。明确各岗位的安全职责与操作规范,如规定数据录入人员不得随意导出档案数据,系统管理员定期检查系统安全日志等。建立安全监督机制,对制度执行情况进行定期检查与考核,确保安全管理制度有效落实。
(二)规范档案数字化操作流程
设计科学合理的档案数字化操作流程,从档案整理、扫描、数据录入、审核到存储,每个环节都制定详细的操作标准和安全要求。例如,扫描前对档案进行消毒处理,防止病毒传播;数据录入完成后进行双人核对,确保数据准确性;对数字化后的档案进行分级分类管理,依据密级和重要程度设置不同的访问权限。
(三)制定应急预案与演练
针对可能出现的数据泄露、系统崩溃、网络攻击等安全事件,制定详细的应急预案,明确应急响应流程、责任分工和处置措施。定期组织开展应急演练,模拟安全事件场景,检验和提升档案管理部门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确保在发生安全事件时能够快速响应、有效处置,降低损失。
四、档案数字化信息安全风险人员防控策略
(一)加强人员安全意识培训
定期组织档案管理人员参加信息安全知识培训,内容涵盖网络安全法规、数据保护政策、常见安全威胁及防范措施等。通过案例分析、安全警示教育等方式,提高人员的安全意识和风险防范能力,使其认识到信息安全的重要性,自觉遵守安全管理制度和操作规范。
(二)提升人员专业技能水平
开展档案数字化相关技术培训,如扫描设备操作、数据处理软件使用、数据库管理等,提高工作人员的专业技能。鼓励人员参加行业认证考试,如信息安全工程师认证,培养既懂档案管理又具备信息安全技术的复合型人才,为档案数字化工作提供专业保障。
(三)强化人员准入与监督管理
严格人员准入机制,对接触档案数字化工作的人员进行背景审查,确保人员政治可靠、品行端正。建立人员安全考核制度,定期对人员的工作表现和安全责任履行情况进行评估,对违反安全规定的人员进行严肃处理,同时对表现优秀的人员给予奖励,形成有效的激励约束机制。
五、结论
档案数字化过程中的信息安全风险防控是一项系统且复杂的工作,涉及技术、管理和人员等多个层面。硬件设备故障、软件系统隐患、人为操作失误以及数据存储传输风险等,都对档案信息安全构成威胁。通过构建网络安全防护体系、强化数据加密备份、健全安全管理制度、规范操作流程、加强人员培训与管理等多维度防控策略,能够有效降低信息安全风险,保障档案数字化工作安全、稳定、高效开展。在数字化持续推进的进程中,需不断关注新出现的安全风险,持续优化防控策略,为档案信息安全筑牢坚实防线。
参考文献
[1]董旭冉,叶尔丰.数字化时代档案信息安全风险评估与防控体系构建[J].山西档案,2024,(11):153-155.
[2] 武洁. 档案数字化风险防控中信息安全与隐私保护研究[J]. 黑龙江档案,2024,(04):22-24.
[3] 韩 卓 泉 . 云 环 境 下 档 案 数 字 化 管 理 的 风 险 防 控 研 究 [J]. 云 南 档案,2021,(03):58-60+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