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成圣与救赎:儒家圣人与基督形象的比较

作者

金桑桑

江苏省无锡市宜兴市高塍基督教堂 江苏省无锡市 214200

、引言:两种超越性追求的文明坐标

在人类文明的精神谱系中,儒家圣人与基督教基督形象分别构成了中西方文化对理想人格的终极想象。儒家以“圣人”为道德与社会秩序的完美化身,基督教则以耶稣基督为“道成肉身”的救赎主,宣称“信子的人有永生”1。二者虽植根于不同的文化土壤,却共同回答了“人如何超越有限存在”这一终极命题。

二、文化根基:从“人皆可以为圣”到“道成肉身”的救赎叙事(一)儒家圣人:内在超越的人性自觉

儒家思想以“人”为核心,认为凡人皆具成圣的潜能。孟子提出“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2,主张人性本具“四端”,通过扩充善性即可成为圣人。儒家倡导内圣外王、天人合一的基本信念,肯定人的万德自足及其成圣成乐的可能性。圣人不仅是道德的典范,更是社会秩序的建构者。这种“内圣外王”的理想,体现了儒家对“超越性”的现世化理解:超越并非脱离人间,而是在人伦日用中实现道德与社会的完善。

(二)基督形象:外在超越的神圣启示

基督教的基督形象源于“道成肉身”的神学叙事:“道成了肉身,住在我们中间,充充满满地有恩典有真理。”3 在基督教神学中,人类因始祖亚当的堕落而陷入“原罪”,无法靠自身力量摆脱罪的辖制,必须通过信靠基督的代赎才能获得救恩 4。基督的核心角色是“救赎主”与“中保”。这种救赎论凸显了人与上帝的本质差异:人是有限的受造者,救赎的主动权完全在于上帝的恩典,而非人的道德努力。

三、超越路径:自律修持与恩典救赎的分野(一)儒家成圣:在人伦日用中“积善成德”

儒家的成圣路径是渐进的、实践性的,儒家最重教化,而教化之目的,则在于教人如何为人,如何成为有道德的君子。《中庸》提出“自诚明,谓之性;自明诚,谓之教。诚则明矣,明则诚矣”5,强调通过“诚”(道德真诚)与“明”(知识学习)的互动,实现对天道的体认。王阳明进一步提出“知行合一”,认为“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6,将道德认知与实践视为同一过程。并且,圣人的修养体现在日常生活的每一个细节中,圣人的境界最终在“治国平天下”的实践中得以完成。

(二)基督教救赎:“因信称义”的恩典事件

与儒家的“自力修持”不同,基督教的救赎以“恩典”(grace)为核心。奥古斯丁指出,人类因原罪失去了自由意志中向善的能力,“若非上帝的恩典,无人能正当生活”7。救赎的关键是对基督的信仰,信徒通过信靠基督在十字架上的牺牲,“得以借着他免去神的忿怒”,并“在基督里成为新造的人”8。这种救赎是一种“颠覆性”的恩典:它不依赖人的道德成就,而是上帝主动的爱的行动。

四、伦理指向:等差之爱与博爱平等的张力(一)儒家伦理:差等之爱与伦理秩序的建构

儒家伦理以“亲亲”为起点,主张“爱有差等”。孔子说:“仁者,人也,亲亲为大。”9孟子进一步解释:“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10这种爱从家庭内部的“孝悌”扩展到对百姓的“仁政”,再到对万物的“爱惜”,形成由近及远的伦理圈层。圣人的伦理实践旨在通过“正名”恢复社会秩序:“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在儒家看来,每个人安其位、尽其责,才能实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11 的理想社会。这种伦理观强调社会整体的和谐,却也隐含着对身份等级的承认。

(二)基督伦理:超越差等的神圣博爱

基督教的伦理以“爱神”与“爱人”为两大诫命,其中“爱人”的范围突破了一切世俗界限。基督对人之爱,并不因血缘、地位、民族、阶级、智愚、性别、年龄、种族等等而有所差别,在上帝面前,任何人不会有特权,人很也不应受到偏待。耶稣以“好撒玛利亚人”的比喻,强调“邻舍”不仅限于同族或朋友,而是包括所有需要帮助的人。基督伦理的终极依据是“上帝就是爱”,而人作为“按上帝形象所造”的存在,彼此之间具有神圣的平等性。

五、人性论基础:性善可成与原罪救赎的对立

儒家与基督教对人性的不同预设,决定了其超越路径的根本差异。儒家认为人性中蕴含着向善的潜能,人通过自己的道德和知识的力量,通过理性的认识和社会的伦理实践(修、齐、治、平)就会终于达到现实的完满境界。基督教则以“原罪论”为前提,认为人类因始祖的堕落而陷入“罪的状态”,“没有义人,连一个也没有”12。救赎的本质不是人的自我提升,而是神主动的“拯救”——“基督为罪人死,是在我们还作罪人的时候”。

结论

儒家圣人与基督形象的差异,本质上是“内在超越”与“外在超越”、“实践理性”与“启示信仰”的文化精神分野。尽管二者在伦理指向、人性预设上存在显著差异,却共同回应了人类对善与爱的终极追求。在现代性的语境下,唯有正视这些差异并寻求对话,才能让两种古老的智慧焕发出新的生命力。

参考文献:

1. 圣经(和合本)[Z].上海: 中国基督教协会, 2008.

2. 孟子.孟子[M].万丽华 蓝旭.译. 北京: 中华书局, 2016.

3. 圣经(和合本)[Z].上海: 中国基督教协会, 2008.

4. 奥古斯丁. 忏悔录[M].周士良,译. 北京: 商务印书馆, 1963:223.

5. 《大学中庸》.王国轩,译注. 北京:中华书局,2016 年.

6. 王阳明.传习录[M]. 陈来, 编校. 北京: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14.

7. 奥古斯丁.忏悔录[M]. 周士良, 译. 北京: 商务印书馆, 1963:130.

8. 圣经(和合本)[Z].上海: 中国基督教协会, 2008.

9.论语[M],陈晓芬,译注,北京:中华书局,2016 年.

10.孟子.孟子[M]. 杨伯峻, 译. 北京: 中华书局, 2000.

11. 论语[M],陈晓芬,译注,北京:中华书局,2016 年.

12. 圣经(和合本)[Z]. 上海: 中国基督教协会, 2008.

13. 圣经(和合本)[Z]. 上海: 中国基督教协会, 2008.

作者简介:,1990 05,女,汉,江苏宜兴,本科,基督教神学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