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高校青年教师减压的策略

作者

孙旭

长春中医药大学 吉林长春 130000

1 当前高校教师心理健康的现状

随着时代发展、社会需求不断变化,高校建设发展也面临着新的形势和挑战。近些年教师所承担的期望和压力逐渐增多,导致教师心理健康水平下降,积极的心理特征减少。教师的心理健康问题会影响到工作效率、育人效果,因此高校要非常重视。结合近年的相关研究分析,发现教师主要存在以下情况。

1.1 职业信念感降低、自我效能感不强

职业信念是教师在工作中逐渐形成的一种行为动力、它是在对职业判断的基础上形成的认知、情感和意志的统一体。可以体现在教师对职业的喜好程度、在工作中获得的幸福感、成就感、自我效能感,对从事职业是否坚定的信念等方面。社会对于教师的期望较高,教师除教书、育人、科研、职称评定之外还有很多其他工作,容易产生职业压力和职业倦怠,从而降低职业信念感;此外高校生源不同,学生尊师重教的传统也在发生着改变,教师体验不到学生对老师的尊重,在课堂上学生的学习状态难以调动,教师需要更多精力投入到提升课堂教学管理上,从而降低教师对教书育人这一崇高职业的期待,使得职业信念感受到影响,自我效能感水平逐渐降低。

1.2 人际交往有限,人际关系敏感

教师的职业特点决定了教师的人际交往群体和模式不同。他们的人际关系更多集中在学校、集中在本专业领域内。对于部分教师而言校内工作和家庭事务占据大部分时间,不坐班的工作模式也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同事间的交流。因此在人际交往上,高校教师不善于人际交往、自我封闭、人际关系上获得的支持少,容易使其出现孤独感、无助感、人际关系敏感等心理问题。

2 高校青年教师职业发展压力的来源及影响因素

2.1 高校青年教师职业发展压力来源

近年来,高校青年教师职业发展压力问题受到越来越多关注。已有研究证实,缓解青年教师在职业发展方面的压力,应该从政府政策、学校管理制度、教师自身发展需求等三方面入手,采取适合教师职业发展的应对措施,帮助教师度过职业发展瓶颈期。在激烈的社会竞争和高等教育改革的推进下,高校教师面临来自各方面的巨大压力,这些压力会对教师的身心健康和教学科研工作带来负面影响。有专家以压力的内涵、产生压力的原因和正、负压力的特点为基础,分析了高校教师压力过大的问题,及造成压力的六大核心因素,并从学校和教师的角度提出了相应的压力管理对策。具体分析,高校青年教师职业发展压力的基本来源是教学任务繁重与教学评价“严苛”,核心来源则是职称晋升难度和科研任务繁重。已有数据证实,高水平大学近5 年新进的青年教师,都必须和学校签订科研成果产出、项目申请立项、教学课程建设和获奖等方面考核指标。

2.2 高校青年教师职业发展压力产生的影响因素

一是高校排名和社会评价带来的外部压力因素。20 世纪 70 年代,欧洲和美国等西方发达国家最先将绩效考核评价引入高等院校。到了 80 年代,绩效考核评价逐渐成为教育教学质量保障以及评价工作业绩的手段被世界范围内各国所实践。我们国家绩效管理评价的开展,既源于外部环境改变对高等教育的推动,也是高校内部高效运作的需要。进入 21 世纪以后,一些国内高校为应对繁多的功利性排行榜和评估,力争在各项指标和数据中追赶目标,盲目的行为致使教育教学和科学研究联系松散,虽然学术成果“GDP”很高,但是青年教师的“教书育人”信念迷失。功利化的绩效评比使得青年教师对项目申请、论文发表、奖项荣获及人才头衔情有独钟,这也成为高校对青年教师未来发展的唯一考核标准,“五唯”的顽瘴痼疾严重影响着青年教师的工作重心和科研目标。近些年全国教育系统已经开始了破“五唯”的举措,引导高校青年教师首先做一名爱岗敬业的好老师,教书育人不仅是高校教师的首要任务,更是其职业的核心价值所在。高校青年教师要学会在教学和科研之间寻求平衡,使两者相互促进,共同发展。二是高等教育资源分配与岗位竞争等带来的内部压力因素。调研数据说明高校层次不同,青年教师所获得的资源也不同,学校越好申请项目的机会越多、项目经费越高且项目申请成功率也越高;高层次学校拥有的科研平台条件好,学术氛围浓郁,科研成果发表时也更容易被审稿专家和期刊编辑认可。

3 高校青年教师职业压力纾解路径

3.1 重置学术资本格局:促进公平公正,改善位置劣势

各类资本的相对短缺、竞争中的马太效应,加重了青年教师的职业压力。当下,应加大对青年教师的学术资本供给,以改变其弱势地位;要完善效率与公平兼顾的分配制度,最大限度促进公平。

高校青年教师不仅工资待遇相对较低,在学术成就、社会资源、荣誉头衔等方面的积累,也远远不及年长的教授。因此,从学术资本的代际差异来看,青年教师在经济资本、文化资本、社会资本、符号资本的积累方面,处于弱势地位。唯有适当缩小学术资本分配的代际差异,才能保证公平的竞争,从而减轻青年教师所承受的位置性压力。首先,高校要基于青年教师职称低、收入低,以及房贷、子女教育、赡养老人等负担沉重的现状,适当提高其经济收入,提升其在工作中的“投入-回报比”,以增强这一群体的职业满意度,缓解其剥夺感。其次,教育行政部门、高校、科研机构、学术期刊等相关主体,应当充分认识到青年教师群体在高等教育中的“数量多数”和“业务主力”地位,正视其面临的学术资本短缺问题,加强协同治理,在课题申报、访学深造、论文发表、人才称号评定等方面加强青年专项、专栏、专刊的建设,加强对青年教师的学术资本供给。适当增加和优化对青年教师的学术资本供给,有利于改善其资本弱势,进而助力其发展、缓解其压力。

3.2 坚守崇高的人生志业

人生的更高境界是将自己的工作从谋生的手段变为孜孜追求的志业,学术和教育具备成为人生志业的天然优势,而在当下,“大学老师”这一职位对于很多青年教师而言,可能算不上称心如意的“职业”,更不是乐在其中、为之献身的“志业”。要摆脱这种无奈的局面,青年教师就要将“职业”升华为人生的崇高志业。首先,高校青年教师要根据自身条件和志趣,审慎地做出自身的职业选择。青年教师既要对自身是否有志于和适合于高校教师职业作出审思,也要基于自身素养认真考量自己的发展方向。其次,高校青年教师在选定发展方向后,要强化“干一行,爱一行”的职业认同,要通过身心调适、终身学习、自我投资等方式,促进专业的自主发展,增强职业荣誉感和使命感。最后,高校青年教师要勇于自我革命,敢于打破工具性、内卷化的惯习,不被功利所驱使,做到坚守学术初心和育人使命,获取职业生涯中真正的主动和自由,充分实现自我的价值。当赖以谋生的职业成为自我实现的志业,热爱将驱散功利,幸福将治愈压力造成的“内耗”。

参考文献:

[1]纪燕.高校青年教师职业发展的现实困境与纾解路径——基于对S 高校14 名青年教师的深度访谈. 大学,2024(16)

[2]黄海平.高校女青年教师职业发展的困境及其应对策略. 就业与保障,2024(06)

注:此为吉林省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 2024 年度一般课题“积极心理学视域下地方高校青年教师职业压力改善策略研究”(课题编号:GH242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