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九年级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时政热点融合的实践路径研究

作者

胡拥军

宜城市郑集镇璞河中学

九年级道德与法治课程承担着培养学生正确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的重要使命。然而,传统教学模式往往侧重于理论知识的灌输,导致课堂枯燥乏味,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时政热点作为社会发展的实时反映,具有时代性、鲜活性和贴近性等特点。将其融入九年级道德与法治教学,能够使抽象的理论知识变得生动具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现实,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提升教学的实效性。

一、精准筛选热点,筑牢教学融合基石

教学方式如果总是老一套,课堂活力通常难以激发。九年级道德与法治课堂上,教师单向讲授为主的情况并不少见,这容易带来问题:学生被动接收信息,课堂气氛可能变得沉闷,他们的学习积极性也可能因此降低。为了有效融合时政热点,教学方式上的创新显得很有必要。多样化方法的使用,目的在于抓住学生的兴趣点,提升他们在课堂上的实际参与程度。案例分析法被证明具有教学价值。教师可以精心挑选那些具备典型性的时政热点案例,组织学生投入分析与讨论活动。比如,涉及“依法治国”内容的教学环节,引入具体司法案例是可行的做法,像某地法院审理的一起环境污染案件就可以作为素材。带领学生仔细审视案件中的关键事实、核心证据以及法律条文的实际适用过程,能够帮助他们清晰认识到法律在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保护生态环境等领域扮演着何等关键的角色;这个过程也同时锻炼着学生运用法律思维去分析现实问题、寻找解决途径的实际能力。讨论过程中,教师必须积极鼓励学生表达个人见解,引导他们尝试从不同立场、不同维度去观察和思考同一个问题,这对批判性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至关重要。小组合作学习法,其作用在于促进学生相互间的沟通与协作,有效提升团队协作能力。教师可以围绕时政热点设计一些带有挑战性的问题或者具体任务,要求学生分组进行探讨研究。例如,进行“建设美丽中国”相关内容学习时,抛出一个具体问题如“如何在我们生活的社区中开展环保行动”,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共同策划一份环保行动方案。小组成员在讨论期间能够各自发挥优势,分享个人想法和过往经验,大家共同摸索解决问题的可行方法。这种小组合作实践带来的效果是双重的:学生不仅深化了对教材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也在无形中增强了个人的社会责任感与实践能力。

二、创新教学方式,激发课堂融合活力

传统课堂中,教师讲、学生听的模式相当普遍,这容易带来课堂气氛不够活跃、学生动力不足的问题。九年级道德与法治课要把时政热点融合进来,教学方式不变不行。多样化方法的使用,能点燃学生的兴趣,让他们更愿意参与课堂。想想看,选取一个真实的司法案件,比如某地法院审理的环境污染案子,让学生们自己动手分析。当他们在讨论“依法治国”这部分内容时,接触这样的实际案例非常有用。案件里的事实怎么看,证据链是否完整,具体适用了哪条法律,这些都需要仔细琢磨。这个过程让学生直接体会到法律的力量——它怎么维护公平正义,又是如何保护我们赖以生存的环境。更重要的是,学生开始学着像法律人那样想问题,寻找解决路径。教师这时要做的,是鼓励每个人说出自己的观点,别怕不同,从多个角度切入思考,这对形成批判性思维和创新意识大有帮助。小组合作是另一种有效手段。围绕时政热点设计一些有难度的问题或具体任务,让学生分组去攻克。例如,在“建设美丽中国”主题下,抛出一个实际问题:“如何在我们生活的社区中开展环保行动?”要求小组拿出可行的行动方案。讨论中,学生们各自发挥特长,分享想法和经验,一起寻找答案。这种合作方式,加深了对课本知识的理解是必然的,同时,社会责任感和动手做事的能力也在无形中得到锻炼。课堂活力正是通过这些方法的灵活运用被激发出来的。被动接受知识的状态被打破了,学生真正参与进来,课堂的融合自然就有了活力。

三、强化实践应用,深化融合教育成效

九年级道德与法治教学的根本目标既涵盖理论知识的内化,也着重提升学生运用知识解析现实问题的实际能力。融入时政热点元素,必须强化实践应用环节,推动学生在真实情境中深化认知并提高综合素养。教师可以设计社会实践活动,引导学生走出校园进入社会,亲身观察时政热点背后的社会现象。以“乡村振兴战略”为例,组织学生赴农村开展实地调研,考察当地乡村产业状况、基础设施建设和生态环境变化,学生通过与村民对话、参观农业合作社、考察乡村旅游项目等方式,全面了解战略实施效果。调研结束后,学生撰写报告提出个人见解,为乡村振兴贡献智慧,这一过程不仅实现知识迁移,还强化社会责任意识。学校应举办时政热点主题的校园文化活动,例如时政知识竞赛、时政演讲比赛、时政手抄报展览等,为学生搭建展示平台,激发学习动力。时政知识竞赛可设置必答题、抢答题、风险题环节,检验学生对热点内容的把握程度;时政演讲比赛要求学生围绕特定热点发表观点,锻炼语言组织和思维逻辑;时政手抄报展览则通过制作作品展示理解与感悟,培养创新思维和审美能力。这些活动营造浓厚学习氛围,促使学生在参与中加深对时政热点的认识,最终深化融合教育成效。实践应用与校园活动相辅相成,推动学生从理论到实践的转化,确保教学成果落地生根。

综上所述,教师要不断探索和创新时政热点融合的实践路径,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方法和手段,将时政热点与道德与法治教学有机结合起来,为学生提供更加丰富、生动、实用的学习体验,培养出具有正确价值观、社会责任感和创新精神的新时代人才。

参考文献

[1]任维生. 小学五年级道德与法治课开放式教学的探索与实践[J].甘肃教育研究 , 2025, (11): 70-72.

[2] 谢黎枝 . 育·变·新 : 走向生命成长的课堂——七年级道德与法治新旧教材对比分析 [J]. 中学政治教学参考 , 2025, (22): 13-14.

[3] 郭万俊 .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融入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的实践进路 [J]. 中学政治教学参考 , 2025, (18): 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