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高校匹克球教学对学生身体素质与兴趣培养的影响研究

作者

周斌

山东工艺美术学院 250014

引言

近年来,高校体育课程改革加速推进,传统集体项目由于场地与技术要求,难以满足大部分学生的参与需求。匹克球(Pickleball)融合乒乓球、羽毛球和网球特点,场地灵活、规则简易、对抗与娱乐兼备,因而适合不同基础与兴趣的学生。将其纳入选修课和社团活动,有助于丰富课程内容并提升学生参与度。

身体素质是学生健康素养的重要组成,运动兴趣则是持续锻炼的内在动力。匹克球教学不仅可强化学生的全身协调和反应能力,还能通过趣味化对抗激发参与热情,促进运动习惯的形成。然而,目前关于匹克球在高校教学中的实证研究较少,需要通过系统数据分析,量化其对体能与兴趣培养的作用。

鉴于此,本文选取某高校匹克球选修课学生为研究对象,采用体能测试与兴趣问卷相结合的方式,对比分析教学前后变化,并探讨不同性别、年级与运动基础学生的差异表现。研究结果旨在为高校匹克球项目推广和其他新兴体育项目的教学模式设计提供实践依据。

一、高校匹克球教学背景与体育教育现状

(一)匹克球运动概述与发展历程

匹克球(Pickleball)诞生于 1965 年的美国华盛顿州,其名称来源于创始人家中一只名为 Pickles 的狗。该运动综合了乒乓球、羽毛球与网球特点,使用木质或复合材料球拍与塑料空心球,在类似羽毛球场的场地上进行双打或单打对抗。球网高度为 34 英寸,场地尺寸为 20 米 ×10 米,运动强度介于羽毛球与网球之间,适合不同体能水平的参与者。随着推广力度的加大,匹克球迅速风靡北美校园与社区,成为老年人康复锻炼、家庭娱乐及学校体育教学的重要项目之一。近几年,中国高校开始引入匹克球,部分体育院校已将其纳入专业课程,普通高校也在选修课、社团活动中开展相关教学。

(二)高校体育教学改革与项目多样化需求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高校体育教学经历了从“课时不足、项目单一”到“重视健康、关注个性”的转变。尤其是“健康中国”战略提出后,高校体育课程面临更高要求:不仅要增强学生体质健康,还要激发兴趣、培养运动习惯。教育部相关文件指出,高校应积极丰富体育课程资源,推广低门槛、易组织的项目,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然而,长期以来,篮球、足球等传统项目仍占据主流,部分学生因技能不足或体能有限而对课堂产生抵触情绪。匹克球项目的引入,可有效填补这一空白,为更多学生提供参与机会,调动他们的主动性。

(三)高校匹克球教学的教育价值与实施挑战

匹克球教学在高校推广过程中展现出显著教育价值。首先,从身体素质角度看,匹克球对心肺耐力、灵敏度、力量与协调性的综合锻炼作用明显。比赛中频繁跑动、转身与击球要求运动员保持专注并快速反应,有助于促进学生全身肌肉群协同发力与神经系统协调发展。其次,从兴趣培养角度看,游戏化的对抗模式带有明显娱乐属性,能显著降低运动门槛,让不同能力水平的学生都能获得参与体验。与此同时,双打项目强调团队配合与沟通协作,有利于培养学生群体意识与集体荣誉感。

然而,在实际推广过程中仍面临挑战:一是师资队伍不足,多数体育教师对匹克球技术与战术的掌握尚处于初级阶段;二是场地设施有限,部分高校缺乏标准的匹克球场地或配套器材;三是教学时间安排紧张,与其他课程冲突较多,学生参与率不稳定。因此,系统研究匹克球教学模式与实施策略,针对性地解决这些问题,对提高教学效果具有重要意义。

二、研究设计与实施方法

(一)研究对象与分组情况

本研究对象为某综合性大学 2019—2020 学年秋季学期报名匹克球选修课的200 名学生,男 110 人、女 90 人,年级分布在大一至大三。按性别、年级和运动基础进行分层随机分组,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各 100 人。干预组每周两次、每次90 分钟进行匹克球专项训练与对抗教学,为期16 周;对照组同频次开展篮球或乒乓球教学。所有学生在项目开始前和结束后均进行了身体素质测试与运动兴趣问卷调查,以便对比分析。

(二)研究方法与数据收集

1.文献研究:查阅国内外匹克球运动、体能训练和运动兴趣相关文献,为研究提供理论依据。

2.实验教学:干预组的教学内容包括握拍与步伐基础、技术训练、对抗赛模拟和战术分析,对照组保持常规篮球或乒乓球课程。

3.体能测试:参照《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测量心肺耐力(12 分钟跑)、灵敏度(折返跑)、力量(立定跳远、坐位体前屈)和协调性(单脚跳格),记录前测与后测数据。

4.问卷调查:编制《匹克球运动兴趣问卷》,涵盖运动动机、参与频率、项目认知度和团队合作感知等维度,采用李克特五点量表评分,同时调查学生参加其他体育活动的频率与满意度,控制干扰因素。

5.统计分析:利用SPSS22.0,对数据进行配对样本 t 检验和独立样本 t 检验,显著性水平取 α=0.05 ;并采用皮尔逊相关分析体能指标与兴趣维度的关联。

结语

本文通过对某高校匹克球选修课学生体能测试与运动兴趣调查的数据分析,验证了匹克球教学对提升心肺耐力、灵敏度、力量与协调性等体能指标,以及激发学生运动兴趣、团队合作意识和自主锻炼意愿的积极作用。基于研究发现,建议完善课程设计、加强师资培训与校内外资源整合,并建立评估反馈机制,以促进匹克球教学持续优化。未来可在更大样本中开展长期跟踪,对不同专业和体质水平学生进行分层研究,结合心理健康与学业表现,进一步探讨匹克球对学生综合素质发展的深层影响。高校应重视匹克球项目的教育价值,将其与传统体育项目有机融合,为学生终身运动习惯和健康素养的培养提供有力支持。

参考文献

[1]李欢.高校匹克球教学的生理学价值研究[J].广东职业技术教育与研究,2024,(12):120-123.DOI:10.19494/j.cnki.issn1674-859x.2024.12.015.

[2]陈远生.民办高校匹克球课程创新对大学生健康的影响研究[J].运动与健康,2024,3(10):85-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