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小学数学阅读教学的应用措施

作者

杜鹏程

甘肃省陇南市武都区安化镇安化中心小学 746023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推进,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成为教育的重要目标。在小学数学教学领域,数学阅读作为学生获取数学知识、发展数学思维的关键环节,其重要性日益凸显。然而,目前小学数学阅读教学仍存在诸多问题,如教师对数学阅读重视不足、阅读材料缺乏针对性、教学方法单一等,导致学生数学阅读能力发展受限。深入研究并实施有效的小学数学阅读教学应用措施,对推动小学数学教学改革、提高学生数学学习效果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优化小学数学阅读材料的选择

(一)契合教材内容与学生认知水平

小学数学教材是教学的核心载体,阅读材料的选择需与之紧密衔接,同时契合学生认知发展规律。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指出,小学生处于具体运算阶段,对直观、形象的内容接受度更高。因此,教师应依据教材单元知识结构,选取难度适宜、主题相关的阅读素材。例如,在“认识图形”教学单元中,可引入以积木搭建、拼图游戏为背景的图文材料,通过具体情境帮助学生理解图形特征;在分数教学时,选择包含分蛋糕、分配文具等生活化案例的故事文本,将抽象的分数概念转化为具象认知。这种精准匹配教材与学情的材料筛选,既能巩固课堂知识,又能降低阅读难度,帮助学生逐步建立数学阅读信心,实现从具象思维到抽象思维的过渡。

(二)注重材料的多样性与趣味性

单一的文字阅读易使学生产生疲劳感,丰富材料形式是激发阅读兴趣的关键。数学绘本以生动的画面与故事串联知识点,如《数学帮帮忙》系列通过生活场景渗透数学思维,让学生在视觉享受中理解数学原理;数学故事则以趣味情节吸引学生,如《李毓佩数学童话集》将数学问题融入冒险故事,使学习过程充满探索感;数学科普短文则聚焦知识拓展,如介绍“莫比乌斯环”“黄金分割”等趣味数学现象。

(三)融入数学文化与实际应用

数学不仅是知识体系,更是人类文明的结晶。将数学文化与现实应用融入阅读材料,能帮助学生理解数学的价值与意义。在历史文化层面,可引入《九章算术》《周髀算经》等古代数学典籍的故事,讲述祖冲之计算圆周率、刘徽割圆术的智慧,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在科技应用层面,结合桥梁设计中的三角形稳定性、密码学中的数字编码等案例,展现数学在现代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二、创新小学数学阅读教学方法

(一)引导式阅读教学

引导式阅读强调教师的“支架作用”,通过分层问题链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在阅读前,教师可设置“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做”等递进式问题,如在阅读“鸡兔同笼”问题时,提问“题目中的已知条件有哪些?”“鸡和兔的腿数差异如何影响解题思路?”,帮助学生明确阅读目标;阅读中,针对学生的困惑适时追问,如“如果用假设法,假设全部是鸡会出现什么结果?”,引导学生深入分析数量关系;阅读后,组织小组讨论与成果分享,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解释解题策略。这种“问题驱动-思维引导-总结提升”的模式,能有效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与语言表达能力,使阅读从被动接受转化为主动探究。

(二)合作探究式阅读

合作探究式阅读以小组为单位,通过分工协作实现知识共建。教师可根据学生能力差异组建异质小组,如在“图形面积计算”阅读活动中,安排擅长操作的学生负责实验测量,逻辑清晰的学生整理数据,表达能力强的学生汇报结论。阅读前,明确小组任务,如“通过阅读材料,设计三种不同图形面积推导方案”;阅读中,鼓励学生互相质疑、补充,例如在讨论“圆面积公式推导”时,小组成员通过对比“割补法”与“极限思想”,深化对公式的理解;阅读后,采用“小组展示 + 全班互评”的方式,将个体智慧转化为集体成果。这种模式不仅提升了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还通过观点碰撞激发创新思维,培养其自主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

(三)多媒体辅助阅读教学

多媒体技术打破了传统文字阅读的局限性,以多模态形式增强学习体验。教师可将静态文本转化为动态资源,如在“小数的意义”教学中,利用动画演示“把 1 平均分成 10 份、100 份”的过程,帮助学生理解小数与分数的关系;在阅读数学史内容时,通过纪录片片段还原阿基米德发现浮力定律的场景,增强知识的感染力。互动软件与数字平台的应用进一步提升阅读趣味性,如使用“几何画板”让学生自主操作图形变换,在“数学阅读 APP”中完成闯关答题任务。

三、构建小学数学阅读教学的多元评价体系

(一)过程性评价与结果性评价相结合

在小学数学阅读教学中,将过程性评价与结果性评价相结合,能够全面、动态地反映学生的阅读学习状况。传统的结果性评价聚焦于学生最终的阅读测试成绩或任务完成情况,虽能直观体现学习成果,但难以捕捉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思维发展与努力程度。而过程性评价恰好弥补了这一不足,教师可通过课堂观察记录学生阅读时的专注度、提问的积极性,以及在小组讨论中对数学问题的分析与表达能力;借助学习日志了解学生的阅读困惑、解题思路变化等。

(二)教师评价、学生自评与互评相结合

构建教师评价、学生自评与互评相结合的多元评价模式,能充分调动各方参与评价的积极性,从多视角反馈学生的数学阅读表现。教师凭借专业知识与教学经验,对学生的阅读成果、学习态度和方法给予客观、全面的评价,指出学生的优势与不足,并提出改进建议,为学生指明努力方向。学生自评则是引导学生对自己的阅读过程和结果进行反思,例如让学生回顾自己在阅读数学应用题时,是否准确提取关键信息,解题思路是否清晰,通过自我反思,学生能更清晰地认识自身学习状况,增强自主学习意识。

四、结语:

小学数学阅读教学是提升学生数学素养的重要环节。通过优化阅读材料选择、创新阅读教学方法、构建多元评价体系等应用措施,能够有效激发学生数学阅读兴趣,提高学生数学阅读能力与学习效果。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应不断探索与实践,将数学阅读教学落到实处,为学生的数学学习与未来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李明,王芳.《基于核心素养的小学数学阅读教学方法探究》[J].《教育革新》,2024(08):42-43.

[2]张悦,赵强.《巧用多元资源优化小学数学阅读教学》[J].《小学教学 参考》,2025(03):36-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