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课堂互动式教学模式的构建与应用研究
张梦珂
安徽省淮北市濉溪县第一实验学校 235100
引言
小学数学是培养学生逻辑思维与问题解决能力的基础学科,传统“讲授为主”的课堂模式易导致学生参与度低下。新课标倡导“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方式,互动式教学通过师生、生生间的多维互动,能有效激发学习兴趣、促进思维发展。本文基于教学实践,探讨互动式教学模式的构建策略与应用效果,为优化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提供新思路。
一、小学数学课堂互动教学现状
(一)互动形式单一化
当前小学数学课堂的互动模式仍以传统的“教师提问—学生应答”为主导,缺乏小组合作探究、实践操作体验等多元互动形式的深度融入。以“分数的初步认识”教学为例,教师往往仅通过口头提问检验学生对分数概念的记忆情况,学生处于被动应答状态,难以通过动手折分图形、小组对比讨论等方式,直观感知分数所蕴含的“整体与部分关系”的本质意义,导致互动停留在知识表层的机械传递。
(二)互动主体失衡
课堂互动中教师的主导性过强与学生的主体性缺位问题并存。在“几何图形的周长计算”教学中,教师常采用“公式推导—例题讲解—模仿练习”的单向讲授模式,忽视学生通过自主测量不同图形边长、拼摆组合图形等实践活动探究周长计算规律的需求。这种“教师讲、学生听”的互动格局,使得学生缺乏主动发起问题、表达思维过程的机会,互动仅局限于知识传递层面,难以激发深层次的思维碰撞与认知建构。
(三)技术融合不足
信息技术在课堂互动中的应用尚未突破“课件展示工具”的功能局限,其即时反馈、个性化互动等核心价值未能充分释放。例如,在使用传统多媒体课件进行练习环节时,教师无法通过技术手段实时采集学生答题的正确率、耗时分布、错误类型等数据,难以精准把握学情并针对性调整教学策略。互动过程中缺乏数字化工具的深度介入,导致学生的学习表现无法被动态追踪,互动的针对性与实效性大打折扣。
二、小学数学互动教学模式的构建价值
(一)认知建构价值:从“被动接受”到“主动生成”的转变
互动教学模式通过创设“问题情境—合作探究—成果分享”的完整认知链条,激活学生数学学习的内在认知逻辑。在传统课堂中,学生对“分数的意义”“几何图形特征”等抽象概念的理解,往往依赖教师的单向讲解,导致认知停留在“符号记忆”层面。而互动模式下,教师通过组织“分饼游戏”“图形拼图大赛”等互动活动,让学生在操作中感知“单位 1”的分割过程、在辩论中明晰“平行四边形与长方形从属关系”的本质属性。这种通过互动实现的“做中学”,使数学知识不再是冷冰冰的定理公式,而是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归纳等思维活动主动建构的认知成果。
(二)思维发展价值:从“单向线性”到“多元立体”的升级
小学数学不仅是知识体系,更是思维训练的体操。互动教学模式通过“生生质疑—师生对话—组际辩论”等多元互动形式,构建起立体多维的思维碰撞场域。在“鸡兔同笼”问题教学中,传统课堂多采用“假设法”的单一思路讲解,而互动课堂则鼓励学生通过“列表枚举—画图模拟—方程建模”等多种方法探究,并通过小组分享暴露不同思维路径:有的学生从“全是鸡”开始逐步调整,展现归纳思维;有的学生通过“抬腿法”构建直观模型,体现创新思维;还有的学生将问题转化为“二元一次方程组”,渗透代数思维。这种互动中的思维交锋,使学生突破单一解题路径的局限,在对比不同方法的逻辑起点、适用范围与优劣性的过程中,培养批判性思维与系统性思维。
(三)情感培育价值:从“知识孤岛”到“关系联结”的突破
互动教学模式重构了课堂中的人际关系网络,使数学学习从“孤独的知识攀爬”转变为“温暖的协作之旅”。在“统计与概率”教学中,学生通过合作完成“班级生日分布调查”任务,需要经历分工设计问卷、协作收集数据、共同绘制图表等环节。在此过程中,内向学生在小组中承担“数据记录员”角色,通过精准记录获得存在感;数学能力较强的学生担任“汇报发言人”,在分享中强化自信;不同性格、不同学业水平的学生在互动中形成“学习共同体”,彼此欣赏优势、包容差异。这种互动不仅培育了学生的合作意识,更通过“成功时的掌声鼓励、困难时的互助提示、错误时的包容指正”等微观互动场景,构建起充满安全感与归属感的情感联结。
三、互动式教学模式的构建策略
(一)开展情境化教学互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认知需求
创设具身化、问题链驱动的教学情境,将抽象数学知识转化为可感知、可探究的生活场景,引导学生在情境中经历“观察现象—发现问题—提出猜想—验证推理”的完整思维过程。以“混合运算”教学为例,教师构建“超市智慧购物”情境:“小明携带 20 元预算采购商品,货架上饮料单价5 元/瓶,薯片 8 元/包,若购买 2 瓶饮料与 1 包薯片,预算是否足够?若有剩余,可再购买单价 3 元的棒棒糖几根?”通过嵌套式问题链模拟真实消费决策场景,激活学生对“先乘后加”“有余数除法”等混合运算规则的主动探究欲望,实现数学知识与生活应用的自然衔接。
(二)开展小组合作互动,构建多维思维碰撞生态
构建“异质分组—任务分解—协同建模—辩证质疑”的深度合作机制,通过结构化任务设计推动学生从“个体独立思考”走向“群体智慧共生”。在“三角形的分类”教学中,教师实施“三维度任务驱动”策略: ① 基础任务(观察识别):测量不同三角形的边长与角度数据,记录关键特征;② 进阶任务(分类建模):依据“边的相等关系”或“角的大小关系”建立分类标准,形成分类思维导图; ③ 挑战任务(批判重构):对比不同小组的分类逻辑,论证“等边三角形是否属于等腰三角形”等辩证问题。通过“组内分工协作—全班展示抗辩—教师引导建模”的互动流程,使学生在质疑与反思中深化对几何概念本质属性的理解。
(三)开展技术赋能互动,构建数据驱动的精准互动体系
融合智能教学平台与终端设备,打造“实时采集—动态分析—精准干预”的互动闭环,实现教学过程的可视化、可量化与可优化。以“两位数乘两位数”练习环节为例,教师通过希沃白板 5 的“课堂活动”模块发布“限时速算闯关”任务,系统同步采集学生答题的正确率、错误类型分布、单题耗时等 10 余项行为数据,并生成“班级能力雷达图”与“个体错因分析报告”。基于数据反馈,教师精准定位“竖式对位错误”“进位漏算”等共性问题,组织“错题诊所”小组研讨活动;学生通过“弹幕互评”功能分享“拆分乘数法”“基准数简算法”等个性化技巧,形成“技术采集数据—数据诊断学情—学情驱动互动”的高效教学链路。
结束语
互动式教学模式通过情境化、合作化、技术化的多维互动,重构了小学数学课堂的教与学关系。其核心价值在于将课堂主动权还给学生,让数学学习从“被动接受”转向“主动建构”。未来教学中,教师需持续优化互动策略,平衡互动形式与教学目标的关系,进一步发挥互动式教学在培养学生数学思维、创新能力和合作精神中的独特作用。
参考文献
[1]李华.新课标下小学数学互动教学策略探究[J].小学数学教育,2022(5):45-47.
[2]王芳.信息技术支持下的小学数学互动课堂构建[J].教育现代化,2023(12):156-158.
[3]张伟.小组合作学习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21:18-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