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思政建设路径探究
郑秋媛
北京轻工技师学院
1《工业机器人装配与测试》课程引入课程思政的意义
1.1《工业机器人装配与测试》课程对人才要求
据《2020-2030 年中国工业机器人产业深度分析与发展趋势研究报告》,仅 2024 年,中国工业机器人年度安装量就达 35 万台,同比增长 12% 。在这样高强度的生产运行中,工业机器人全年运行总时长累计超千亿小时,保障其稳定运行成为制造业持续发展的关键。2024 年,因机器人故障导致的生产线停摆事故造成的经济损失高达数百亿元,这一数据凸显了系统运维工作的重要性。
在工业机器人应用规模与运行时长不断攀升的背景下,如何确保每台机器人在生产周期内高效、安全运行,成为行业关注的焦点。这就要求工业机器人装配与测试专业人员必须具备扎实的专业技能与良好的职业素养。通过对制造业企业的调研发现,企业对于工业机器人装配与测试岗位,除基本的专业技能外,还对专业人员提出了以下职业要求:
(1)职业素养方面
工匠精神是从业者价值观和行为的体现,蕴含着职业道德、职业能力和职业品质,它是一种重要的职业价值取向。要求职业院校的学生在提高自我要求的过程中,深刻领会“工匠精神”所蕴含的敬业、精益、专注、创新等基本内涵。
职业素养在教育教学中尤为重要,让学生执着专注,建立起能够全神贯注的状态,在工艺的改进或创作作品的过程中,不分心杂念,专心致志。要求学生在学习和工作中要保持一丝不苟的态度和踏实的作风,以高标准和严要求为坚持,并认真细致地完成每项工作。教育学生在工作中注重细节,精益求精,不能草草了事,必须对每一个工作任务精心细致地进行雕琢。同时传递敬业和诚信的精神给学生,让他们热爱自己的岗位,认真履行职责并且诚实守信,在每件事情上遵守职业道德、讲究信誉,而不是假冒伪劣。教育教学应该在借鉴前人经验的基础上,创造新的教育方法和理念,以培养具有大国工匠的责任感和使命感的学生。
(2)思想道德方面
要求学生初步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努力学习是明确人生发展方向、追求美好生活以及将个人追求融合到国家富强中的重要途径。与此同时,学生要有学习的内驱力,将思政教育融入课堂,培养其乐学善学,勤于思考,保持好奇心与求知欲,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初步掌握适应现代化社会所需要的知识与技能,具有学会学习的能力。乐于提问,敢于质疑,学会在真实情境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具有探究能力和创新精神。具有抗挫折能力与自我保护能力,善于沟通,具有基本的合作能力和团队精神。
1.2《工业机器人装配与测试》课程思政方面存在问题
在工业机器人技术蓬勃发展、深度融入智能制造产业的当下,《工业机器人装配与测试》课程思政建设仍存在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课程思政教育结构设置欠科学,思政元素融入缺乏整体规划。部分章节思政内容稀缺,无法有效引导学生树立职业责任感;部分章节又存在思政案例重复使用的现象,导致学生学习兴趣降低;更有部分思政内容与工业机器人编程调试、故障诊断等核心知识割裂,未能形成“专业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的协同效应。
其次,思政教育在课程体系中的定位模糊,重视程度不足。教师授课时多聚焦工业机器人机械结构解析、电气系统维护等专业技能培养,忽视了通过思政教育塑造学生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安全规范的职业操守以及创新驱动的行业使命感;学生也普遍将学习重点放在实操技能提升上,认为思政教育与未来职业发展关联度低,使得课程思政难以发挥育人实效。
2 课程思政与《工业机器人装配与测试》课程的融合
2.1《工业机器人装配与测试》课程概述
《工业机器人装配与测试》课程是中等职业院校工业机器人运维专业学生基于一定的专业基础知识上开展的工学一体化课程,内容包括工业机器人本体装配、工业机器人电气安装和工业机器人整机测试等知识。以全面发展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为核心目标,紧密贴合我国智能制造产业升级需求,旨在为工业机器人调试、维护、检修等技术岗位输送专业人才。作为工业机器人技术领域的关键课程,本课程在学生职业能力塑造与职业素养养成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所以为了全面落实专业课程的思想政治工作精神,深化课程思政工作,使课程贴近于职业服务与职业人才培养,更应积极实现思想政治教育融入专业课程教学的途径与方法。
2.2 思政与《工业机器人装配与测试》课程结合元素点
本课程立足工业机器人装配与测试知识体系与行业人才需求,深度提炼与学生职业品质、工匠精神相契合的要素,将思政元素围绕“爱岗敬业,精益求精,爱国守法,吃苦耐劳”展开,凸显职业教育特色与学校“品行端正,技术精湛”的育人理念,致力于培养兼具优良品德与精湛技艺的工业机器人领域专业人才。
2.3 思政元素与《工业机器人装配与测试》课程结合方法和手段
(1)案例驱动式思政教学
选取典型工业机器人应用案例,将思政教育融入小组研讨。例如,引入某设备安装操作工从班组长处接收装配与测试任务,制造企业因机器人编程失误导致生产线停产的真实案例,教师预设讨论主题:"从测试排查看工匠精神的重要性"。学生分组分析故障原因、责任归属及改进措施,每组代表汇报后,教师结合案例渗透"精益求精、安全责任、团队协作"等思政要素,引导学生认识工业机器人运维工作对产业安全的关键作用。学生实践感悟与课程思政融合。
(2)项目实践思政融合
设计综合性实践项目,如"工业机器人装配诊断",学生以团队形式完成从故障分析、方案制定到实施验证的全过程,过程中教师适时融入"攻坚克难、创新思维"教育。例如,在面对工业机器人核心配件装配优化难题时,引入国产工业机器人突破国外技术封锁的案例,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与科技报国情怀。
(3)企业实践思政浸润
组织学生进行社会实践和企业实践,由专业教师陪同,让学生亲身体会岗位要求,让他们亲自体验工作的要求和实际情况,培养学生创新精神、提升动手能力,加强社交能力,并培养认真严谨的学习态度,为将来的专业实习和职业生涯打下坚实的基础。通过学习工人师傅和工程技术人员的优秀品质和良好工作作风,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以及眼界都能得到提升,确保能够在生产实际中独立地观察、分析、解决问题。
结论
综上所述,上至国家下至职业院校都十分重视课程思政与专业课程相融合,而这还有很长的路要走,需要我们所有教师一起努力,面对这群朝气蓬勃的年轻一代,教师不仅要精通专业课知识,保持终身学习,与时俱进更新知识体系,还要不断地研究和探索课程思政的方法手段以及切入点,才能让学生拥有良好的职业观念和道德观念。
参考文献
[1]杨昆明,王晋鹏,李阿为,等.《工业机器人编程技术》课程思政教学设计与实施[J].模具制造,2025,25(05):96-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