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英语语言学与汉语言文学的语法结构对比及互鉴研究

作者

乔丹虹 孟迪 仝少艳

河北机电职业技术学院 河北省邢台市 054000

引言

英语语言学与汉语言文学构成两种迥异的语系,语法结构各具特色,英语属屈折语范畴,语法关系主要通过词形变化和功能词来体现,汉语作为分析语言,更侧重于词序与语义以实现语法功能,全球化步伐的加速,语言交流与相互学习日益关键,深入剖析英语与汉语语法结构之差异,这不仅能帮助语言学习者及研究者更深入地理解这两种语言,教学翻译及语言学研究可借此获得新视角与途径。

1.英语语言学与汉语言文学的语法结构概述

英语和汉语的语法构造各有其独特之处,前者着重于句法树及层级结构,词类如名词、动词、形容词在句子中排列有固定规则,后者更注重词语顺序与语义的灵活组合,常见的主谓宾句式。在英语中,谓语动词时态、语态及人称变化繁复,构建了多级语法体系;汉语借助词序、虚词及语境的调整来体现时态与语态,两者在句法构建方面各具独到之处。英语句法结构呈现更系统化的生成树模式,这种模式源于现代语言学之父乔姆斯基提出的生成语法理论,认为人类天生具备语言习得机制,句子的生成遵循特定的规则系统。以句子“The dogthat chased the cat barked loudly”为例,通过关系代词“that”引导的从句修饰“the dog”,再与谓语“barked loudly”组合,形成层层嵌套的树形结构,清晰展现句子成分间的语法关系。而汉语句子的构建更侧重于语用与语境的运用,在实际交际中,汉语句子往往需要结合具体情境才能准确理解。例如“下雨了”,既可以是单纯描述天气现象,也可能暗含提醒收衣服、取消户外活动等隐含意义。高级对比研究涵盖构建语法理论及功能语法在跨语言领域的应用,研究两种语言深层与表层结构差异及转换规律。这一研究方向不仅能揭示语言的本质特征,还能为语言教学、翻译等实践活动提供坚实的理论支撑。例如,通过对比研究发现,英语和汉语虽在语法形式上差异显著,但在表达时间、空间、因果等逻辑关系上存在功能相似性,这一发现推动了跨语言研究从单纯的形式对比向功能对等研究的转变,为语言共性与个性的探索开辟了新路径。

2.英语语言学与汉语言文学的语法结构对比

2.1 词法方面的对比

在词汇层面上,英语和汉语在类型学上呈现出显著的不同,英语属屈折语范畴,利用多样的词形变化达成语法作用,名词复数(book-books)、动词时态(go-went-gone)和形容词级别(big-bigger-biggest)等形态变化标记,构建严密的屈折结构体系,词类与句法成分间具有紧密的对应关系,名词常充当主宾。从历史语言学角度看,英语的屈折变化源于古英语时期复杂的词尾系统,随着语言演变,虽有所简化但仍保留了丰富的形态变化。例如,名词复数除规则变化外,还有“ox-oxen”“tooth-teeth”等不规则变化,这些变化承载着数的语法意义。在句子“These oxen are pulling the cart”中,“oxen”的复数形式明确表明多只牛参与拉车的行为。汉语属于孤立语类型,形态无变化,运用虚词及语序来传达语法内涵,一个汉字可跨越多种词性,“锁”既是名词(如“一把锁”)也可作动词(如“锁门”),词性判断需依据语境与搭配。这种一词多性的现象在汉语中十分普遍,如“代表”在“人大代表”中是名词,在“他代表公司发言”中则是动词。英语构词法中的派生和合成与汉语的词根复合法及附加法构成鲜明对比,前者强调形态拓展,如通过添加前缀“dis-”(disagree)、后缀“-ment”(development)来改变词义和词性;后者依靠语义融合及语素组合,像“电脑”是由“电”和“脑”两个语素组合而成,“老虎”则是通过附加词缀“老-”构成。这种差异反映了两种语言不同的思维方式和造词逻辑,英语通过形态变化实现语法功能,汉语则依靠语义组合和语序调整来表达意义,体现了分析型语言与综合型语言的本质区别。

2.2 句法方面的对比

在语法构造方面,英语需遵守主谓一致规则,以动词为中心搭建“主语-谓语-宾语”的固定结构,句子成分职责清晰,动词通过屈折形式显性标注时态和语态。英语的时态系统极为复杂,共有16 种时态,通过动词词形变化和助动词组合来表达不同的时间概念。例如在句子“She had been studying English for five years before she went to the UK”中,“had been studying”这一过去完成进行时态,清晰地表明在过去某个时间点之前,动作已经持续进行并对过去产生影响。而汉语注重意合表达,句子结构更灵活,主体非必存在,动词形态固定不变,借助时间副词如“已经”“正在”或助词“了”“着”“过”来传达时间意涵。例如“吃了”“看着”“去过”,简单的助词就能体现动作的完成、进行或经历状态。英语中关系从句的引导词包括 who/which/that,构建紧密的树状架构,如“The city that I visited last summer is verybeautiful”,通过“that”引导的从句修饰“thecity”,使句子结构严谨且层次分明。汉语运用“的”字结构(例如“我喜欢的电影”)进行修饰,语句顺序线性排列。英语被动语态需用be动词加过去分词构成,如“The project was completed by the team”;汉语中“被”“叫”“让”等词可作多种标记使用,或无标记的语义被动表达(例如“窗户打破了”)达成。这种句法上的差异导致在语言表达和理解上,英语更依赖形式标记,而汉语更依赖语义和语境的连贯,也使得两种语言在信息传递的方式和效果上有所不同。英语的形式化特征便于计算机语言处理,而汉语的灵活性更适合日常交际中的自然表达。

2.3 语序与逻辑关系的对比

语序与逻辑关系紧密相连,英语句序较为固定,逻辑关系常以形态标记及连接词明确呈现。例如,“If it rains tomorrow, we will cancel the picnic”,通过“if”引导条件状语从句,“will”表示将来时态,清晰地表明条件与结果的逻辑关系。英语句子成分的位置相对固定,改变语序可能会导致句子语法错误或语义改变,如将上述句子改为“We will cancel the picnic ifit rains tomorrow”,虽语义不变,但遵循了英语中主句在前、从句在后的常见语序规则。汉语语序多变且强调逻辑与事理顺序,时间、因果、条件等关系通常通过事件自然发生顺序展现,“他穿上外套,打开门,走了出去”,通过动作的先后顺序自然呈现行为过程,无需使用连接词。汉语中宾语前置构成话题焦点现象(例如“这本书,我看过了”),将“这本书”提前作为话题,突出强调谈论的对象;英语通过分裂句结构(如“It is this book that I have read”)来达到类似效果。汉语中的紧缩复句例如“想说就说”通过动词直接相连来体现假设或条件关联,简洁明了;英语表达则依赖连词及完整从句的方式,如“If you want to say something, justsay it”,相比之下更加严谨和完整。这种语序和逻辑关系表达上的差异,反映了英汉语言不同的表达习惯和思维方式,英语注重形式上的严谨,汉语更注重语义的流畅和自然。从认知语言学角度分析,英语的固定语序体现了西方思维的逻辑性和分析性,而汉语的灵活语序则反映了东方思维的整体性和关联性。

结束语

对比研究英语与汉语的语法结构,明显存在两者在词汇、语法、语序和逻辑关联方面的重大区别,这些差异凸显了两种语言各自独特的特性,亦为语言教学翻译实践及语言学研究提供了珍贵参考,在授课环节,教师可运用对比分析法,助力学生高效习得两种语言的语法结构;在翻译领域,译者需掌握语法差异以准确翻译,提升翻译文本的质量与精确度;语言研究领域,互鉴助力拓展研究视角,促进语言学术的创新与进步。

参考文献

[1]孟宪鑫.英语语言学视角下语境的应用研究[J].嘉应文学,2025,(08):102-104.

[2]邓建兰.基于 BOPPPS 的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在英语语言学中的应用[J].南昌师范学院学报,2024,45(06):91-96.

[3]鲁燕.英语语言学中的茶道精神研究[J].福建茶叶,2024,46(12):175-1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