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文化传承视角下大学音乐鉴赏课程改革研究
高曼曼
中国劳动关系学院
引言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在新时代背景下,推动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成为教育领域的重要使命。大学音乐鉴赏课程作为高校美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承担着培养学生音乐审美能力的任务,更是传承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音乐作为文化的重要表现形式,蕴含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与民族精神特质。然而,当前大学音乐鉴赏课程在传统文化传承方面仍存在诸多不足,如教学内容偏重西方音乐、传统文化与音乐鉴赏的融合不够深入、教学方法与评价体系未能充分体现传统文化特色等。因此,基于传统文化传承视角对大学音乐鉴赏课程进行改革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与实践价值。
一、传统文化传承与大学音乐鉴赏课程的关系
(一)传统文化为音乐鉴赏课程提供丰富内涵
中华传统文化源远流长,涵盖哲学、历史、文学、艺术等多个领域,为音乐创作与发展提供了深厚的文化土壤。从古老的编钟礼乐到现代的民族音乐,每一首经典的音乐作品都承载着特定历史时期的文化信息与民族情感。例如,古琴曲《广陵散》蕴含着魏晋时期的文人风骨与精神追求;民歌《茉莉花》则展现了江南地区的风土人情与文化特色。将这些富含传统文化内涵的音乐作品融入鉴赏课程,能够让学生在欣赏音乐的过程中,深入了解传统文化的精髓,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
(二)音乐鉴赏课程是传统文化传承的重要途径
大学音乐鉴赏课程面向广大学生群体,具有受众广泛、影响力大的特点。通过系统的音乐鉴赏教学,引导学生接触、了解和欣赏优秀的传统音乐作品,能够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与热爱,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同时,在音乐鉴赏过程中,学生能够深入理解传统音乐所蕴含的文化价值与审美观念,进而促进传统文化在高校中的传播与传承。此外,音乐鉴赏课程还可以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鼓励学生将传统文化元素融入现代音乐创作,推动传统文化的创新性发展。
(三)二者融合的教育价值
传统文化与大学音乐鉴赏课程的融合,具有多重教育价值。在美育方面,能够培养学生对传统音乐的审美能力,提高学生的艺术素养;在德育方面,有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增强民族自豪感与文化认同感;在智育方面,通过对传统音乐作品的分析与鉴赏,能够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与文化理解能力。这种融合不仅丰富了音乐鉴赏课程的教学内容,也为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开辟了新的路径,实现了教育与文化传承的双赢。
二、大学音乐鉴赏课程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一)教学内容结构失衡
目前,许多大学音乐鉴赏课程的教学内容存在偏重西方音乐的现象。在课程设置中,西方古典音乐、现代流行音乐等内容占据较大比例,而中国传统音乐,如民族器乐、戏曲音乐、民间歌曲等内容则相对较少。即使涉及传统音乐,也往往只是简单介绍,缺乏系统性与深度。这种教学内容结构的失衡,导致学生对西方音乐较为熟悉,而对本国传统音乐了解不足,不利于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二)教学方法缺乏创新
在教学方法上,部分教师仍然采用传统的讲授式教学方法,以教师为中心,学生被动接受知识。在讲解音乐作品时,往往侧重于理论知识的传授,如音乐的创作背景、曲式结构等,而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与情感体验。缺乏互动性与实践性的教学方法,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不利于学生对传统文化内涵的深入理解。此外,多媒体技术等现代化教学手段在音乐鉴赏课程中的应用不够充分,未能充分发挥其在展示音乐作品、营造教学氛围等方面的优势。
(三)课程评价体系不完善
现有的大学音乐鉴赏课程评价体系大多以考试成绩为主,注重对学生音乐理论知识掌握程度的考核,而忽视了对学生音乐鉴赏能力、文化理解能力以及情感态度等方面的评价。评价方式单一,缺乏多元化的评价主体与评价标准。这种评价体系无法全面反映学生的学习成果与综合素质,也不利于激励学生积极参与传统文化的学习与传承,难以发挥评价对教学的导向与促进作用。
(四)师资队伍传统文化素养有待提高
教师是课程教学的实施者,其专业素养直接影响教学质量。在大学音乐鉴赏课程教学中,部分教师对西方音乐理论与作品较为熟悉,但对中国传统音乐文化的了解相对不足,缺乏对传统文化内涵的深入理解与把握。在教学过程中,难以将传统文化与音乐鉴赏进行有机融合,无法为学生提供深入、全面的传统文化知识讲解,影响了传统文化传承的效果。
三、传统文化传承视角下大学音乐鉴赏课程改革策略
(一)优化教学内容,丰富传统文化元素
1.增加传统音乐作品比重
在课程内容设置上,应适当减少西方音乐的教学比例,增加中国传统音乐作品的教学内容。系统介绍中国传统音乐的发展历程,从古代的雅乐、燕乐到近现代的民族音乐,涵盖民族器乐、戏曲音乐、说唱音乐、民间歌曲等多个类别。例如,在民族器乐教学中,详细讲解古琴、古筝、琵琶等乐器的历史渊源、演奏技法与代表作品;在戏曲音乐教学中,介绍京剧、昆曲、越剧等主要剧种的艺术特色与经典唱段,让学生全面了解中国传统音乐的丰富内涵。
2.挖掘音乐作品的文化内涵
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讲解音乐作品的艺术特点,更要深入挖掘其背后的文化内涵。结合历史、文学、哲学等知识,分析音乐作品所反映的时代背景、社会生活与文化观念。例如,在讲解古琴曲《高山流水》时,不仅介绍其旋律特点与演奏技巧,还讲述伯牙与子期的知音故事,以及其中蕴含的“知音文化”与中国传统的交友观念;在欣赏民歌《兰花花》时,结合陕北地区的地域文化与民俗风情,分析歌曲所表达的爱情主题与反抗精神,让学生在欣赏音乐的同时,深入理解传统文化的内涵。
3.引入现代音乐中的传统文化元素
关注现代音乐创作中对传统文化元素的运用,将具有传统文化特色的现代音乐作品引入课堂。如一些流行音乐作品巧妙融合了传统戏曲唱腔、民族乐器演奏等元素,既具有时代感,又传承了传统文化。通过分析这些作品,引导学生认识到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中的创新性发展,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创新意识与传承热情。
(二)创新教学方法,增强学生学习体验
1.采用多元化教学模式
打破传统讲授式教学的局限,采用多元化教学模式。运用情境教学法,通过多媒体技术展示音乐作品相关的图片、视频、动画等资料,营造生动的教学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音乐所表达的情感与文化氛围。例如,在讲解古典音乐作品时,展示古代宫廷音乐演奏的场景图片;在介绍戏曲音乐时,播放经典戏曲片段,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法,组织学生分组讨论音乐作品的特点与文化内涵,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与自主学习能力。还可以开展实践教学活动,如组织学生参加民族乐器演奏体验、戏曲演唱模仿等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加深对传统音乐的理解与热爱。
2.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辅助教学
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开发线上教学资源,建设音乐鉴赏课程网络平台。在平台上发布教学视频、音频资料、拓展阅读材料等,方便学生自主学习。运用虚拟现实(VR)、增强现实(AR)等技术,为学生提供沉浸式的音乐鉴赏体验。例如,通过 VR 技术让学生仿佛置身于古代音乐演奏的现场,感受传统音乐的魅力;利用 AR 技术,在教材或教学课件中嵌入音乐作品的动态演示与文化解读,增强教学的趣味性与互动性。
3.加强与传统文化实践活动的结合
将音乐鉴赏课程与学校的传统文化实践活动相结合,组织学生参加各类传统文化节、音乐会、艺术展览等活动。鼓励学生组建传统音乐社团,开展民族乐器演奏、戏曲演唱等社团活动。通过这些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际参与中感受传统文化的氛围,提高对传统音乐的鉴赏能力与表演水平,同时增强学生传承传统文化的责任感与使命感。
(三)完善课程评价体系,促进传统文化传承
1.构建多元化评价指标
建立多元化的课程评价指标体系,不仅关注学生的音乐理论知识掌握情况,更注重对学生音乐鉴赏能力、文化理解能力、创新能力以及情感态度等方面的评价。具体指标包括学生对传统音乐作品的分析与理解能力、对传统文化内涵的领悟程度、在音乐鉴赏过程中的创新表现、参与传统文化实践活动的积极性等。通过多维度的评价指标,全面、客观地反映学生的学习成果与综合素质。
2.采用多样化评价方式
采用多样化的评价方式,改变单一的考试评价模式。将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注重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评价,包括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小组合作参与度等。引入学生自评、互评与教师评价相结合的多元评价主体,让学生参与到评价过程中,提高学生的自我认知与反思能力。此外,还可以通过举办音乐鉴赏作品展示、音乐会表演等活动,对学生的学习成果进行展示与评价,增强学生的学习成就感与自信心。
3.发挥评价的导向作用
通过课程评价体系的完善,发挥评价对教学的导向作用。根据评价结果,及时调整教学内容与方法,优化课程设置,确保传统文化在音乐鉴赏课程中的有效传承。同时,将评价结果与学生的综合素质评价、奖学金评定等挂钩,激励学生积极参与传统文化的学习与传承,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四)提升师资队伍传统文化素养
1.加强教师培训
学校应定期组织音乐鉴赏课程教师参加传统文化相关的培训与学习活动,邀请传统文化领域的专家学者举办讲座、开展专题培训,提高教师对传统文化的认识与理解。培训内容可涵盖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理论、传统音乐文化的历史与发展、传统文化与音乐鉴赏的融合方法等方面。通过培训,帮助教师拓宽文化视野,丰富知识储备,提升将传统文化融入音乐鉴赏教学的能力。
2.鼓励教师开展研究
鼓励教师开展传统文化与音乐鉴赏课程融合的相关研究,支持教师申报科研项目,撰写学术论文。通过研究,深入探讨传统文化在音乐鉴赏教学中的应用方法与实践路径,总结教学经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同时,学校可以设立专项科研基金,对在传统文化与音乐鉴赏课程融合研究方面取得突出成果的教师给予奖励,激发教师的研究热情。
3.促进教师交流与合作
搭建教师交流与合作的平台,组织音乐鉴赏课程教师与其他学科教师,如历史、文学、哲学等学科教师开展跨学科交流活动,促进不同学科之间的知识融合。鼓励教师之间相互听课、评课,分享教学经验与教学资源,共同探讨传统文化与音乐鉴赏课程融合的教学方法与策略,形成良好的教学研究氛围,提升教师队伍的整体教学水平与传统文化素养。
五、结论
在传统文化传承视角下对大学音乐鉴赏课程进行改革,是时代发展的需求,也是高校教育的重要使命。通过优化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方法、完善评价体系、提升师资队伍传统文化素养等一系列改革措施,能够将传统文化深度融入音乐鉴赏课程,丰富课程教学内涵,提高教学质量,增强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与传承使命感。在未来的教学实践中,应不断探索与创新,进一步完善课程改革方案,推动传统文化在高校音乐教育中的传承与发展,培养具有深厚文化底蕴与创新精神的高素质人才,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贡献力量。同时,也需要社会各界的共同关注与支持,营造良好的传统文化传承氛围,促进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的创新性发展与创造性转化。
参考文献
[1]陈珂,祁宏大.优秀传统音乐文化与青年文化自信融合研究——以南昌职业大学为例[J].艺术评鉴,2024,(24):20-25.
[2]胡馥淇.赓续美育实践之火,传承优秀传统文化之路——以华南师范大学音乐学院乐器精工坊为例[J].中国民族博览,2024,(01):177-179.
[3]王晓坤,蒋晋光,赵梓媛.拓展中华传统音乐传承路径加强音乐教师传承能力培养——河南师范大学“中华优秀传统音乐传承实验班”纪实[J].乐府新声(沈阳音乐学院学报),2022,(04):26-30.
校级教学改革项目美育与劳动教育协同育人的互动机制研究((2024JG47/1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