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闸工程标准化管理评价指标体系构建与应用
袁骏程
成都市河道监管事务中心 610000
摘要:水闸工程是防洪、排涝、灌溉、供水等水利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运行管理水平直接关系到工程安全与效益发挥,随着水利工程管理现代化进程的推进,构建科学、系统的标准化管理评价指标体系,成为提升水闸工程管理水平的关键举措,本文基于水闸工程管理的实际需求,结合标准化管理理念,从工程安全、运行维护、组织管理、信息化建设、应急管理五个维度构建评价指标体系,采用层次分析法(AHP)确定各指标权重,形成可量化、可操作的评价模型,在某区域多座水闸中的应用实践,验证了该体系的科学性与实用性,有效识别了管理薄弱环节,为水闸工程的精细化、规范化管理提供了决策支持。
关键词:水闸工程;标准化管理;评价指标体系;层次分析法;运行管理
引言:水闸作为调控水流、保障水安全的关键设施,广泛分布于江河湖泊、灌区渠系和城市防洪体系中,其功能涵盖防洪减灾、水资源调配、改善水环境等,对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部分水闸工程由于建设年代较早,受当时技术条件限制,加之后续管理机制尚在不断完善中,存在不同程度的安全隐患,运行效能有待提升,日常维护与更新改造也需进一步加强。难以适应现代水利发展的要求,推进水闸工程标准化管理,是提升工程管理水平、保障工程安全运行、发挥综合效益的必然路径,标准化管理的核心在于建立统一、规范的管理标准与评价体系,实现管理过程的可衡量、可比较、可改进,所以构建一套科学、全面、可操作的水闸工程标准化管理评价指标体系,对于指导管理实践、促进管理升级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原则
1.系统性原则
指标体系需全面覆盖水闸工程在安全、运行、组织、应急和信息化等各管理环节,形成结构完整、逻辑严密的有机整体,确保评价内容无遗漏、无重复,真实反映管理全貌,避免因片面设置指标而影响评估的全面性与准确性。
2.科学性原则
指标的选取应立足水闸工程运行管理的客观规律与实际需求,确保每个指标内涵明确、数据来源可靠、测量方法科学,能够真实、准确地反映管理水平,避免主观臆断或脱离实际,保障评价结果的可信度与权威性。
3.可操作性原则
各项指标应具备良好的可测量性,尽量采用定量数据或可判断的定性标准,评价流程简洁明了,评分细则具体清晰,便于管理人员在实际工作中收集数据、开展自评与复核,降低实施难度,提升评价效率与可行性。
4.导向性原则
指标体系应体现现代化、规范化、智慧化管理的发展方向,突出安全管理、精细运维等重点,发挥“指挥棒”作用,引导管理单位查找短板、对标提升,激发其主动改进管理、争创先进的积极性与内生动力。
5.动态性原则
评价体系不应一成不变,需具备一定的弹性与适应性,能够根据水利技术发展、管理政策调整及实际运行中出现的新问题,定期进行评估与修订,及时增补或优化指标,确保体系始终具有现实指导意义和前瞻性。
二、评价指标体系框架
本文构建的水闸工程标准化管理评价指标体系分为目标层、准则层和指标层三个层级。
1.目标层
水闸工程标准化管理水平综合评价是整个指标体系的最高层级,旨在对水闸工程在标准化管理方面的整体表现进行系统、全面的衡量与判断,该目标层并非单一指标,而是下层多维度、多层次的指标综合集成而来,反映水闸在安全管理、运行维护、组织保障、技术应用和应急处置等方面的协同管理成效,其核心功能是将复杂的管理行为转化为可量化、可比较的综合得分,为管理部门提供直观的管理绩效评估结果,这一综合评价,能够准确识别管理优势与薄弱环节,为管理决策、资源配置和持续改进提供科学依据,推动水闸工程从粗放式管理向精细化、规范化、现代化管理转型升级,最终实现工程安全、运行高效、效益充分发挥的管理目标。
2.准则层
准则层由五个一级指标构成,是连接目标层与具体指标的桥梁,全面覆盖水闸工程标准化管理的核心领域,其中“工程安全”聚焦水闸主体结构、金属结构及机电设备的安全状态与监测能力,是管理的首要任务;“运行维护”涵盖调度指令执行、日常巡查、定期保养与维修养护等日常管理活动,保障工程正常运行;“组织管理”评估管理机构设置、人员资质、规章制度完善度及档案管理规范性,体现管理的制度化水平;“信息化建设”衡量自动化控制系统、视频监控、数据平台等智慧化手段的应用深度,反映管理现代化程度;“应急管理”则关注应急预案的科学性、演练的实效性、物资储备的充分性及应急响应的及时性,确保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
3.指标层
指标层是评价体系的基础,由若干可操作、可量化的二级指标构成,对每个一级指标进行细化和具体化,比如在“工程安全”下设“结构安全鉴定报告完整性”“主要机电设备完好率”“安全监测系统在线率”等二级指标;在“运行维护”中细化为“调度指令执行及时率”“日常巡查记录完整率”“年度维护计划完成率”等;在“组织管理”中包括“岗位职责明确度”“管理制度更新频率”“档案归档规范性”等,每个二级指标均配套明确的评价标准与评分细则,如设定“完好率≥95%得满分,每降低5%扣分”的量化规则,或采用“是/否”“优/良/中/差”等定性评分方式,确保评价过程客观、公正、可执行,为综合评价提供扎实的数据支撑。
三、应用实例与效果分析
为验证评价体系的实用性,选取某市辖区内10座中型水闸作为试点对象,全面应用本指标体系开展标准化管理评估,评价过程采用多维度方法,包括管理制度文件审查、现场设施设备检查、运行维护记录核对以及管理人员访谈等,确保评估数据的客观性与全面性。评估结果显示,各水闸管理水平存在一定差异,整体呈现差异化发展态势。多数水闸在“工程安全”和“运行维护”方面基础较为扎实,管理成效较为明显。但在“信息化建设”和“应急管理”两个维度仍有提升空间,主要表现为自动化控制系统的覆盖范围有待拓展,视频监控体系尚有优化空间,应急预案的动态更新机制需进一步完善,应急演练的实战化水平也有待加强。针对评估中发现的薄弱环节,各管理单位高度重视,已着手研究改进措施,积极推动管理水平的整体提升。依据评价报告制定了系统性整改方案:一是加大资金投入,对老旧监控系统进行升级改造,实现远程实时监控与智能预警;二是组织专家修订应急预案,明确响应流程,并严格落实每季度一次的实战化应急演练,半年后开展复评,结果显示,相关指标得分大幅提升,管理体系更加健全,实践充分证明,该评价体系能客观、精准地诊断管理薄弱环节,有效指导整改方向,推动水闸工程从传统的“经验管理”向“标准管理”“智慧管理”转型升级,显著提升整体管理水平与应急保障能力。
结论
构建科学的水闸工程标准化管理评价指标体系,是提升工程管理水平的重要抓手,本文提出的五维评价框架,涵盖了管理的关键领域,具有较强的系统性和可操作性,AHP法确定权重,增强了评价的科学性与客观性,实际应用表明,该体系能客观评估管理水平,更能发挥“以评促建、以评促管”的作用,为水闸工程的安全、高效、可持续运行提供有力支撑,未来,可进一步探索将评价结果与管理绩效考核、资金分配等挂钩,增强体系的约束力和激励效应。
参考文献
[1] 周薇,王春艳.浅谈水闸工程管理中的标准化建设与应用[J].水能经济, 2018, 000(003):P.122-122.
[2] 李路.水闸管理处工程管理中的标准化建设与应用[J].产业与科技论坛, 2017, 16(22):2.DOI:CNKI:SUN:CYYT.0.2017-22-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