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数字化传播视域下东北传统民歌的传承路径与创新实践研究

作者

陈亚楠

海南省演艺集团 海口

引言

东北传统民歌以其质朴真挚、情感浓烈、旋律优美而深受人民群众喜爱,是东北地区历史与民俗的重要见证。然而,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与现代娱乐方式多样化,东北民歌的生存环境正面临严峻挑战。传统的口传心授模式日益式微,年轻一代对其认知和接受度逐渐下降。在此背景下,数字化传播手段的广泛应用,为东北民歌的传承提供了新的平台和思路。如何在数字媒介环境中实现东北传统民歌的有效传播、深度挖掘与创新表达,是当前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本文拟通过分析数字化传播特征与东北民歌现状之间的互动关系,探寻其可持续传承与创新实践的现实路径。

一、东北传统民歌的文化特质与传承困境

东北传统民歌广泛分布于辽宁、吉林、黑龙江三省,具有鲜明的地域文化特征与民俗表达形态。其内容涵盖爱情、劳动、历史、战争、信仰等多种题材,是百姓情感与集体记忆的艺术体现。从曲调形式上看,东北民歌旋律宽广、节奏自由、结构灵活,极具表现力;从演唱方式上看,多以独唱、对唱、即兴演唱为主,带有浓厚的乡土气息和生活韵味。它不仅是一种音乐形态,更是一种地方文化身份的象征。但进入新时代以来,传统民歌所依赖的社会土壤与文化语境发生剧变。一方面,农村人口向城市大量转移,民歌赖以生存的口头文化空间不断缩小;另一方面,现代传媒主导下的流行文化高度商业化、快节奏化,致使传统民歌在内容表达与传播方式上显得滞后,无法有效吸引新一代受众。

二、数字化传播的特性与文化赋能功能

数字化传播是一种以网络平台为基础、以多媒体技术为支撑、以信息共享为核心的传播形态,具有交互性、去中心化、虚拟性与即时性的特征。在文化传播领域,数字媒介打破了时间与空间的限制,实现了文化内容的跨地域流通与个性化接收,为传统文化的现代转型提供了技术支持与路径创新。其赋能功能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传播方式的多样化。传统民歌可以通过音视频、短视频、直播、数字专辑等多种形式在网络空间传播,使原本封闭的艺术形态变得可视、可听、可分享;二是受众参与的互动性增强。数字平台鼓励用户参与评论、转发、创作和改编,实现受众由“被动接受”向“主动参与”的转变,有利于增强文化内容的生命力与传播广度。

三、东北传统民歌的数字化传播现状与存在问题

近年来,东北民歌的数字化传播逐步展开,许多民歌通过短视频平台、网络音乐平台、社交媒体等渠道进入公众视野,形成了一定的网络影响力。一些以东北方言演唱的作品获得了较高的播放量,也有部分老艺术家通过直播方式展示传统民歌技艺,受到观众喜爱。但总体而言,东北民歌在数字媒介中的传播还存在明显短板。首先是内容呈现形式较为单一,缺乏多样化、精细化的创作与表达。多数作品仍停留在简单录音或视频上传阶段,未能充分运用数字技术进行内容重构与视觉设计。其次是传播主体相对分散,缺乏系统性的策划与引导。目前主要依赖个体传承人或爱好者自发上传,缺少由文化机构、艺术团体或高校主导的专业传播体系,难以形成稳定的品牌形象。

四、数字化视域下东北民歌的传承路径构建

要在数字化语境下实现东北民歌的有效传承,应从整体性设计与多维度协同角度出发,构建系统化的传承路径。首先,构建内容资源数字化体系,对现存民歌资源进行系统搜集、整理与数字化加工,建立音频、视频、文本、谱例等多元数据库,为后续传播与再创作提供基础素材。其次,推动数字平台融合传播策略,鼓励在主流短视频平台、播客、社交媒体等多渠道同步运营,增强传播覆盖面和持续性。同时,应注重平台属性与传播内容的匹配,如将民歌故事与方言文化融入短视频剧本制作,增强用户的文化代入感与情感共鸣。此外,可借助人工智能技术与大数据分析,优化内容推送机制,提高作品与用户兴趣的匹配度。再次,应发挥高校与文化机构的引领作用,组织开展线上展演、网络民歌大赛、数字工作坊等活动,激发青年群体参与热情,推动民歌传承由“精英传播”向“公众共享”转变。

五、东北民歌的数字化创新实践策略探析

在保障文化核心价值不被削弱的前提下,创新是传统民歌焕发活力的关键。数字化创新实践应以“守正创新”为核心理念,推动传统元素与当代审美、数字技术的融合发展。首先是在音乐创作上,应鼓励年轻音乐人参与对民歌的改编与再创作,在保留旋律与语言风格的基础上,引入现代音乐元素如电子、嘻哈、摇滚等,形成“传统+流行”的融合表达。其次是在视觉呈现上,可借助动画设计、数字影像与视觉特效,营造具有艺术感与现代感的视听体验,使民歌传播更具吸引力与表现力。此外,可通过数字IP打造,将代表性民歌形象、故事内容衍生为动漫形象、数字藏品等,拓展其在数字文创产业链中的生命力。在传播方式上,应加强短视频内容的策划与精细运营,如设置主题系列、角色扮演、情境还原等传播形式,提升用户粘性与互动深度。应注重与其他文化形态的跨界融合,如将民歌元素融入网络游戏、舞蹈创作、线上综艺等,拓展其跨媒介影响力。在运营策略上,应推动“内容+社群”模式建设,围绕民歌内容构建线上文化社群,激发用户自组织传播活力,实现从“传播主体主导”到“用户共创共享”的模式转变

结论

东北传统民歌作为中华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深厚的历史记忆与文化价值。面对新时代传播环境与受众结构的变化,仅依赖传统传承方式已难以维系其可持续发展。数字化传播手段的兴起,为东北民歌注入了新的传播动力与发展契机,为其在现代社会语境中的重构与创新提供了广阔空间。本文围绕东北民歌的文化特质、传播现状、数字化策略与创新路径展开系统探讨,指出在数字技术助力下,可实现民歌资源的有效整合、多元传播与跨界融合,推动其实现从“活态保护”到“活化发展”的跃升。未来应进一步强化政策支持、优化平台机制、提升内容质量,构建多元共治的数字化传承体系,促进东北传统民歌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文化生命力与社会影响力。

参考文献

[1] 张淼. 东北民歌的数字化传承路径探析[J]. 中国音乐学, 2021(05):68-73.

[2] 王琳. 非遗视角下传统民歌的传播与创新研究[J]. 艺术百家, 2020(12):81-85.

[3] 赵晨曦. 数字媒体语境中中国传统音乐传播模式探究[J]. 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22(04):45-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