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基于旅客需求分析的铁路客运营销组织精细化管理

作者

李松岩

中国铁路北京局集团公司承德车务段 河北省承德市 067000

引言

随着我国综合交通运输体系的不断完善,高铁网络持续加密,航空、公路及城际轨道交通等竞争格局日趋激烈,铁路客运面临前所未有的市场压力与服务升级挑战。长期以来,铁路系统以计划导向为主导,运力配置与服务供给多依据历史经验或宏观客流预测,缺乏对个体旅客需求的深度洞察与快速响应能力。在此背景下,传统的“大而全”式营销组织架构逐渐暴露出反应迟缓、资源配置低效、服务同质化等问题。

一、旅客需求的多维解析与动态演化机制

(一)旅客出行动机的结构性分化

旅客选择铁路出行的根本动因并非单一,而是由多种社会经济因素交织而成的复合体。商务出行群体关注时间可靠性与行程衔接效率,其需求集中体现于高频次、高准点率及便捷换乘服务;探亲与旅游客流则更重视票价敏感度、舒适性体验及目的地可达性。此外,学生流、务工流等特定群体在季节性、价格弹性和服务便利性方面呈现出独特的行为模式。这些差异化的出行动机直接决定了旅客对产品设计、票务政策和服务内容的期待值。若营销组织仍以统一标准进行市场划分与资源投放,则极易造成供需错配。因此,必须突破传统按地理区域或车次等级划分市场的惯性思维,转而从出行目的、时间弹性、支付意愿等维度切入,构建更为精细的需求分类体系,为后续精准施策奠定基础。

(二)行为数据驱动下的需求识别方法

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使铁路企业具备了从前端触点全面采集旅客行为数据的能力。购票渠道选择、退改签频率、候补提交时段、站内停留轨迹、APP 使用习惯等非结构化与半结构化数据,构成了刻画旅客偏好的重要依据。通过引入机器学习算法对海量交互数据进行聚类分析,可识别出潜在的需求模式与消费倾向。例如,频繁在夜间查询中长途卧铺票务信息的用户,往往具有较强的经济型出行特征;而多次尝试购买临近发车时刻高价座席的旅客,则表现出较高的时间价值认知。此类洞察超越了静态人口统计学标签的局限,实现了从“我知道你买了什么”到“我理解你为什么买”的跃迁。营销组织需建立常态化的数据挖掘机制,将离散的信息碎片整合为动态更新的旅客画像库,支撑个性化推荐与智能调度决策。

二、营销组织结构的适应性重构与功能升级

(一)从职能分割到流程集成的组织变革

传统铁路客运营销体系多沿袭行政层级分明的科层制结构,市场调研、产品设计、票务管理、宣传推广等部门各自为政,信息传递链条长且易失真。当某一环节获取的旅客反馈需经层层上报才能触发调整时,往往已错过最佳响应时机。为破解这一困境,亟需打破部门壁垒,围绕“需求感知—策略制定—执行反馈”主线重构组织流程。可探索设立跨职能的需求响应单元,赋予其整合内外部数据、协调运力资源、快速审批促销方案的权限。此类扁平化、敏捷化的组织形态能够缩短决策路径,提升对市场信号的敏感度,确保营销动作更具针对性与时效性。

(二)数据中枢在组织运行中的赋能作用

精细化管理的核心支撑在于数据的高效流转与深度应用。营销组织内部应设立专门的数据治理团队,负责统一数据标准、清洗原始信息、维护主数据平台,并开发面向不同岗位的可视化分析工具。一线人员可通过移动端即时查看辖区客流构成、竞品动态及客户满意度评分,管理人员则能借助仪表盘监控关键绩效指标的变化趋势。更重要的是,要建立“数据—洞察—行动”的闭环机制,确保分析结果能够转化为具体的产品优化建议或服务改进措施。例如,当系统检测到某线路周末家庭出游比例上升时,自动触发亲子主题车厢布置与配套餐饮推送预案。这种以数据为中枢的运行模式,使组织整体具备更强的学习能力与自适应特性。

三、精细化管理的实施路径与长效机制建设

(一)精准化产品设计与动态定价机制

基于细分市场需求,铁路客运产品不应局限于传统的座位等级划分,而应向多元化、场景化方向延伸。针对通勤人群可推出月票套餐与专属候车区服务,针对自由行游客设计包含接驳交通与景点导览的一站式旅行包,针对高端商务客群提供静音车厢、远程办公支持与优先登车权益。与此同时,借鉴收益管理理念,在保障基本公共服务供给的基础上,推行更加灵活的动态票价体系。通过分析不同时间段、不同区段的供需关系,设定差异化的价格梯度,并结合预售期长短、退改规则等因素进行组合优化。此举既能提高边际收益,又能引导客流错峰分布,缓解高峰期运能紧张压力。

(二)全旅程触点的服务体验优化

旅客对铁路服务的整体评价不仅取决于列车运行本身,更受到购票、安检、候车、乘车、到达等多个环节体验的累积影响。营销组织需树立“全旅程视角”,系统梳理各接触点的服务短板与改进机会。例如,在购票阶段提供智能化的行程推荐与比价提示;在候车期间利用室内定位技术推送个性化广告与商业优惠;在旅途中通过车载信息系统实时播报前方站点天气与交通接驳信息。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应加强对特殊群体如老年人、残障人士、带婴幼儿乘客的服务关怀,设置无障碍通道、母婴室与人工协助专窗,并将其纳入服务质量考核体系。每一个细节的改善都将增强品牌的情感连接与忠诚度。

(三)反馈驱动的持续改进机制

精细化管理并非一次性工程,而是一个持续迭代的过程。必须建立健全旅客意见反馈渠道,除传统的投诉热线与意见箱外,还应充分利用社交媒体监听、在线问卷调查、APP 内嵌评分等功能,广泛收集显性与隐性诉求。对于共性问题要组织专项整改,对于个性需求则探索定制化解决方案的可能性。更重要的是,要将反馈数据纳入组织学习体系,定期召开跨部门复盘会议,分析服务偏差根源,修订相关制度流程。同时,建立激励相容的绩效考评机制,将旅客满意度、需求响应速度、产品创新成效等指标与团队及个人绩效挂钩,激发基层员工参与精细化管理的积极性与创造力。

结论

基于旅客需求分析的铁路客运营销组织精细化管理,本质上是一场以用户为中心的理念革新与组织进化。它要求企业摆脱过往依赖经验判断与行政指令的运作惯性,转而构建起一套融合数据智能、流程协同与动态调适能力的新型管理体系。通过对旅客出行动机的深度解构、行为数据的系统挖掘以及时空演变规律的科学预判,营销组织得以实现从宏观粗放到微观精准的战略转向。在此基础上,通过组织结构的适应性重构、数据中枢的功能强化以及跨域协同网络的搭建,进一步释放资源配置效率与服务创新能力。最终,依托精准化产品设计、全旅程体验优化与反馈驱动的持续改进机制,形成可持续的价值创造闭环。这一管理模式不仅提升了铁路客运在激烈市场竞争中的应变能力与服务水平,也为公共交通运输领域的现代化治理提供了兼具理论深度与实践可行性的范式参考。

参考文献:

[1]梁欣朝.基于价值共创的高速铁路旅客忠诚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9.

[2]陈静.铁路客运站服务质量评价研究[D].兰州交通大学,2017.

[3]缪文琳.城际铁路客运产品设计关键技术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7.